云無心
大多數人在一生之中,特別是年輕有魅力之時,都會遇見幾次被表白的機會,不管答沒答應,事情發生之后都是要記在心里留作談資的,當中還少不得摻雜進幾聲嘆息:唉!可惜了,我當時沒處理好,結果連朋友也做不成,他(她)其實是個挺不錯的人。
朋友,一個讓人覺得溫暖的詞,偶爾用錯了地方,就會產生無窮惱人的后患。
筆者一向自認為是善良人士,也寧愿相信一般善良人士都不會愿意面對給朋友發“好人卡”的局面,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不幸的事卻屢屢發生——隔三差五地會被當事人咨詢一回“某某某和我說可不可以不僅僅只是做朋友,我該怎么辦呀”。面臨這種困惑,按照慣例,我們還是要共同去求助一位資深專家——博伊西州立大學傳播學系的副教授Heidi M.Reeder女士,她是研究跨性別友誼的高手,其論文標題看上去就是一副情感熱線腔調,比如其2000年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上的《我喜歡你……作為一個朋友:跨性別友誼中的角色吸引》,還有2008年發表在Studies in Appli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上的《單戀方表白以后,決定友誼走向何方的行為》。
Reeder博士的研究小組想考察一下在跨性別的友誼當中,倘若一方試圖突破原有的關系框架、卻沒有得到對方的配合,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會向什么方向發展,趨勢由哪些因素決定。在《我喜歡你……》這一研究中,Reeder博士的研究小組做了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的參與者為20對異性朋友,第二個實驗的參與者為103名男性和128名女性,通過問卷調查結合深度訪談加視頻分析的方法,標定了一些跨性別友誼中的吸引因素。而在《單戀方表白以后》這一研究中,他們請來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98名在校大學生協助調查,了解年輕人處理事態的方法和結果。的確,人與人在性格、目標方面的巨大差異導致了朋友問發完“好人卡”之后事態走向的不同方向。最終Reeder博士的研究小組作出如下總結,認為在以下一些情況中,友誼仍然可以持續下去:
第一,雙方都以積極的態度來維系友誼。這似乎不言自明,但現實中卻有很多人把這扇門上了鎖。在友情脆弱的時刻,你需要自覺主動地去做些事來使之恢復活力。除了以語言的方式來肯定友誼的重要性之外,還必須繼續像從前一樣做人做事。
第二,雙方都是真誠的。搞清楚這個問題相當重要:當事者個人是否真正希望保持友誼,即使它已經與愛無關。這是只有每個人自己可以回答的問題。如果這份友情對當事人來說不那么有意義,那它將無法突破這個障礙。
第三,雙方能夠接受彼此之間的感覺并非對等。這是一個偉大的態度,不管你是單戀一方,還是被單戀一方。
第四,雙方在單向表白前都認為友誼是“實在的”。對于有勇氣去說出愛慕之詞的一方來說,開口前必須想清楚:“這是一份深厚的友誼嗎?”確定的和年限較長的朋友更容易度過難關,而新認識的朋友比較容易弄僵。
第五,雙方在其中一方單向表白前對這份友誼持“開放”的心態。已經能夠做到誠實地談論各方面的話題,如不安全感、生活里的其他關系、目標和夢想,有過這些親密交談的人們之間維持下去的機會將會更大。
而相反的,曾經的友誼在如下情況中會分崩離析:雙方很快變得尷尬、難堪,甚至不舒服,陷入無言的沉默,缺乏眼神接觸和無盡的道歉;單戀一方仍然在期望最終能得到回報,總是想追問“到底我做錯了什么讓你不愛我”。被單戀一方承認過去有浪漫情愫的存在,或建議這感受可在未來得到發展,只是眼下它不適合,或至少不是以這種方式。這樣的說辭只會導致對方難以自拔。Reeder博士對“戀人做不了了,但還想做朋友”的年輕人們加以了正向的鼓勵:“不要責怪自己,也盡量不要責怪其他人。如果能記起一定技巧,并保持冷靜,你們之間也可以保持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