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劼
英國是一個懷舊的國家,這一點從國民們每天面對的影視屏幕也能夠得到驗證:雖然美劇一直都在充斥著英國商業頻道的主流時間,但原汁原味的國產歷史劇也毫不遜色,一樣為英國人所津津樂道。
對于現代英國人而言,文藝復興,維多利亞時代,還有工業革命的歷史是他們最向往了解的黃金時代,因此也是歷史劇中展現最多。多少年來,英國廣播公司以及英國電視四臺多次重拍了《小杜麗》,《柯蘭菲爾德》,《德伯家的苔絲》以及《伊麗莎白一世》,《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妻子》等一大批歷史劇,在每周晚上的八點檔播出,普遍受到不俗的收視率。而在電影院的大屏幕上同樣異彩紛呈:《霧都孤兒》,《年輕的維多利亞》和《公爵夫人》,《寶林姐妹》等一批講述本國歷史的影片也同樣獲得了高票房。
事實上,無論是《霧都孤兒》還是《伊麗莎白》,這些講述英國最近300年來的歷史變遷的故事已經被重拍數遍了。僅僅是《霧都孤兒》在英國就有奧斯卡獲獎導演大衛·里恩和近年來備受爭議的導演波蘭斯基所拍攝的兩個版本。英國都鐸王朝時代褒貶爭論最多的亨利八世,因為一代代英國人總在探討他與六任妻子復雜感情糾葛,翻拍次數則更多,但每逢新劇上映,英國的地鐵站,戶外廣告牌上仍然會張貼大幅宣傳海報,而英國人還是會在早已知道情節的前提下,樂呵呵地坐在電視機或是走進電影院里再看一遍。
面對同樣的歷史,英國的影視劇創作人員們是怎樣做到老劇重拍依然受到歡迎呢?我曾經有機會受邀參加了一個英國電視劇攝制組的一天拍攝,切實感受到了英國媒體人的用心至極。記者跟隨的攝制組拍攝的是一個有關亨利八世的重拍劇集,攝制團隊重返富有英國都鐸王朝歷史文化的薩里郡鄉間,從避開道旁現代化的高速公路拍攝的攝像機鏡頭中,眼前的田野鄉村風貌和三百年前別無二致。工作人員介紹說,英國拍攝歷史劇往往不會拘泥于人工搭建的影視基地,更多的會在老百姓身邊搭起攝影機,甚至會邀請當地人參與演出。對于拍攝方來說,這可以帶來民間街頭巷議的絕好宣傳結果,先期了解到劇集拍攝消息的人們會持續關注,并且告訴親友們不要錯過觀看,這遠比在媒體上大作廣告還要有號召力。
在情節設置上,英國歷史劇在老劇新拍上強調最多的是尊重歷史文化,不僅在文白臺詞上絕對要吻合當時的時代特色,在故事情節上杜絕戲說的成分。英國導演們這樣做其實是迎合了英國觀眾們的心愿。在大多數英國觀眾看來,當他們觀看歷史劇時,眼前的一切必須要讓他們有時光倒流的真實感受。英國人的古典主義情懷讓他們更希望看到演員們用古時的英語對話,而不要帶一絲現代人的口吻,尤其是對亨利八世,維多利亞女王這些歷史人物的演繹。在英國人看來,如果要看現代戲,不如就去看美劇。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英國近年來拍攝的很多歷史劇都邀請著名的舞臺劇演員加盟,讓朱迪·丹奇等一些英國老戲骨們同演藝新秀們搭戲,充實劇情的古典氣氛。
不過英國歷史劇的老片新拍往往會在忠實原著或是歷史的基礎之上,別巨匠心地編排故事的結尾。像是最新一般的《德伯家的苔絲》,原著及早前影視劇版本中苔絲的悲慘的命運結局被換成了苔絲坐在山谷間遠望的含蓄鏡頭,讓人們同樣感慨萬分。
英國老劇新拍受人關注和歡迎的另一個原因在后期制作上的特效運用。雖然是講歷史,但劇情中的很多細節都被導演用一些細致入微的特技進行裝點。像是新版《小杜麗》當中對倫敦霧都的場景逼真渲染,讓英國人再次看到了早已不見的倫敦橋上盤繞的晨霧。
有趣的是,英國的歷史劇往往也被人們看作是用來借古諷今。早前在全球熱映的《公爵夫人》不僅是因為演員陣容當中有出演《加勒比海盜》琪娜娜塔莉和《英國病人》中的男一號拉爾夫·費因斯加盟,而且故事也被看作是對現代英國王室,尤其是王儲查爾斯與已故王妃戴安娜感情糾葛的諷刺。英國觀眾從《公爵夫人》中同樣看到了一個感情冷漠,甚至背叛妻子另結新歡的王室老貴族,這讓人們在慨嘆王室女性坎坷命運的同時,又對英國歷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英國的歷史劇之所以能夠不斷有好戲登臺,很大程度上來自政府的財力支持。在英國,依靠收取公共電視執照費而運作的英國廣播公司是拍攝歷史劇的主力。該臺同時還獲得文化部的年度歷史劇撥款,拍攝每部成本至少在30萬英鎊的歷史劇。不過在近年,英國財政緊縮的壓力之下,歷史劇的拍攝也收到了不小的沖擊。英國電視四臺早前拍攝的歷史連續劇《魔鬼的蕩婦》,由于要重現1645年英王查里一世被英國當時的資產階級領導者克倫威爾軍隊打敗的一場英格蘭最宏大的內戰歷史,四處尋找古戰場場景。 雖然當年的古戰場就在英格蘭的北安普敦郡的內斯比。至今在內斯比仍然保留著一塊古戰場遺址,并留有一座紀念碑。
但是,這部電視劇的制作人卻舍近求遠,把攝制組發配到6000英里之外的南非去拍攝這部英國歷史劇。制作人說,南非開普敦北部的地貌風景更像十九世紀英格蘭的北安普敦:那里既沒有飛機的噪音,也沒有高速公路和電線桿,只有延綿起伏的綠色丘陵和橡樹林。 不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南非拍戲比在英國要便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