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當今世界,地區合作日趨緊密,在發展全方位、寬領域的外交關系基礎上,加快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實現強強聯手、深度融合、互惠共贏,是各大國外交戰略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當選國家主席后,將出訪首站定于俄羅斯,足見俄羅斯在我國外交戰略中的分量與位置,足見中俄之間的相互青睞與禮遇。
雖然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經濟下滑,國際地位大不如前,一度淪為“邊緣國家”,但從未放棄過復興崛起的夢想。經過葉利欽時代的八年艱難期,憑借能源、科技、軍事、人才和制度等方面優勢,俄羅斯在普京領導下,不斷休養生息,實力迅速凝聚,各個方面都有了質的改善和提高。今時成就雖然遠遜于昔日蘇聯的實力和影響,但其仍然是一支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
俄羅斯的雄心,借用普京的話來說,即“俄羅斯唯一的選擇是選擇做強國,做強大而自信的國家”。強大無非是指經濟富足繁榮,軍事強大過硬,地位尊崇,難以撼動。并且擁有較強的話語權,對其他國家擁有較強的向心力與影響力。對照這一目標,俄羅斯近年的努力可謂步履堅實,成績斐然。不僅經濟實力穩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國家凝聚力極大鞏固,地區輻射力與影響力也不斷加強,外交手段更加靈活務實,在世界格局中的分量與日俱增。普京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甚至成為一些國家的樣板。
這些成績,與后葉利欽時代的俄羅斯領導人密不可分,尤其是普京的有力領導,其中經驗值得總結。政治上鐵腕集權,崇尚強權治國;經濟上力主自由化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優化投資環境;軍事外交上凸顯強硬風范,主動防御,先發制人。這些理念和措施雖然毀譽參半,但置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中來看,無疑是最佳選擇。此外,俄羅斯人民厚重剛強的民族氣質和堅韌不屈的耐力,也是俄羅斯雄心的心理基礎。
民族性格往往和民族文化緊緊相連,而這兩者又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民族)的自我認同與國際訴求。俄羅斯文化中不僅長期存在著“西方還是本土”的認同困惑,同時又蘊藏著“從邊緣走向中心”的固有沖動。這就決定了俄羅斯絕不會滿足于既有的發展成果和國際影響力。蘇聯解體以后,大國自豪感不再引發失落和不平衡心態,成為俄羅斯始終無法擺脫的陰影。隨著轉型完成和經濟復蘇,恢復“強國”和“大國”地位必然會被重新提上日程,無論是重申“俄羅斯思想”,還是構建“新的歐亞一體化方案”,都透漏出俄羅斯試圖主導歐亞事務和回歸“世界中心“的強烈愿望。
中俄兩國山水相鄰,友誼深厚,不僅有著相似的歷史淵源,更有著難以割舍的利益紐帶,在經濟、政治、安全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這對推動兩國發展睦鄰友好、互惠互利關系提供難得契機。俄羅斯的發展,不僅能給中國和東北亞地區帶來利益實惠,更能帶來執政理念、發展方式上的借鑒和啟迪。從十月革命至今,俄國近百年的奮斗、掙扎、轉型、重生歷程,更是探討政黨執政、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的生動素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俄羅斯為鏡,可以明了得失成敗,更可以避免無謂彎路,規避潛在風險與陷阱。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
將普京及新時期俄羅斯將選擇的道路用某種“主義”來概括未免失于簡單。普京治國理念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務實的精神,不以任何“主義”為目標,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俄羅斯實際為坐標,對各種思想兼收并蓄。普京的歷史觀和社會價值觀集中反映在普京初期的治國理念中,而普京的治國之道則具體體現在其對時代、戰略、目標、方向、任務、手段、策略等問題的認識上。
——張樹華
無論就其經濟、政治的體量,以及文化的認同度來說,俄羅斯卷土重來、領導世界潮流看來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所謂的新的俄羅斯現象的要義在于,在一個多樣化、多元化社會進程之下,民主政治的推進,一定是有著遠為豐富多彩的樣式與路徑。包括在一定條件之下還會要以所謂“有彈性的”威權政治作為載體。
——馮紹雷
“主權民主”是對普京政治理念內涵的概括,也是對西方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回應。總的來看,普京的可控民主、主權民主,并不是專制集權,與蘇聯時期相比,它有了民主的框架和運作程序;與西方相比,它有俄羅斯特色,國家相對高于個人;與葉利欽時期相比,更有秩序、更有凝聚力,得到了俄國民眾的認可和接受。
——左鳳榮
俄羅斯中期政治穩定是可預期的。從發展的邏輯看,這是實現強國戰略的首要政治保障,是普京重新上臺執政的政治大局。沒有這個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維護中期政治穩定這個大局是普京在政治上的最優先考慮。而為了維護這個大局,俄羅斯將采取各種措施,使得國家振興的戰略目標免受干擾。
——薛福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