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俄羅斯是原蘇聯地區最大的轉型國家。經過20多年的發展,俄羅斯基本上完成了轉型任務,建立起了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的體制。在俄羅斯實現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民眾忍受了巨大痛苦。2000年以來,俄羅斯實現了穩定發展。俄羅斯政府不斷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調整政策,確定既符合本國國情,也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政策。俄羅斯的發展為中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新機遇,中俄關系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 俄羅斯 轉型 現代化 強國 中俄關系
蘇聯解體后,新俄羅斯開始進行根本性的政治經濟體制轉型,經過20年的發展,基本完成了這一進程。前10年國家的基本任務是實現制度轉型,防止國家再退回到蘇聯時代,與此相伴的是經濟下滑和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不少人陷入了困境。1999年以后,俄羅斯經歷了10年的恢復和增長,轉型后的政治經濟體制也日益完善,基本找到了符合俄羅斯國情的穩定發展之路,開始重新崛起,在國際上的影響也日益增強。目前,俄羅斯是原蘇聯地區(除波羅的海三國外)發展情況最好的國家。
俄羅斯基本完成了經濟社會轉型
從1992年開始,俄政府推行了“休克療法”的激進式改革,徹底摧毀了蘇聯的經濟體制,實現了改革不被逆轉的目標,但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政治民主和有序的市場經濟。相對于經濟而言,政治現代化轉型的成績要大一些。
通過憲法,確立民主體制。1993年12月12日,俄羅斯就新憲法草案進行全民投票,參加這次投票的選民有58.4%的人贊成新憲法,41.6%的人投了反對票。新憲法把俄羅斯政壇斗爭的結果固定下來,確立了俄羅斯政治體制的基礎和原則,其指導思想是:徹底否定蘇聯的政治體制,反對壟斷權力,提供多種選擇。其基本原則是:民主與法制的原則,人民是權力的唯一來源,全民公決和自由選舉是公民行使權力的最高直接體現,俄羅斯總統和國家杜馬議員是全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人權與自由的原則,承認人的權利與自由;思想與政治多元化原則,尊重思想與言論自由,承認政治多元化與多黨制;權力分立的原則,俄羅斯聯邦國家的權力由俄羅斯聯邦總統、聯邦會議(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政府、俄羅斯聯邦法院行使;保護私有制,公民擁有財產權;聯邦制原則,所有聯邦主體一律平等。1993年憲法所確立的政治體制明顯的特點是總統權力大,議會很難監督總統;政黨權力受到限制,政黨只能在議會中活動,并不能影響政府。總統擁有否決權,議會通過的法律,總統不簽署則不能生效。俄羅斯總統權力之大,超過了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但與沙俄時期和蘇聯時期相比,還是有很大進步。一是明確了最高權力交接的程序,規定了如何獲得和保持權力;二是基本上確立了相互制約的權力分立體制,總統的權力畢竟是法律權力,而不是蘇共中央總書記至高無上的權力;三是體現了法治精神,有助于建立一個在政治權力、職能和規模上都受到憲法規約的有限政府,司法權力首先是憲法法院對總統權力有抑制作用。
1993年憲法及其確立的俄羅斯憲政制度對于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1993年憲法通過后,俄羅斯政治制度進入了發展、鞏固和完善階段,盡管有時各派分歧很嚴重,但都是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進行的。俄羅斯建立了民主政體的一些基本形式,如普選制、多黨制、三權分立等,但由于民主條件不成熟,公民社會還不夠發達,盲目追求民主導致了社會動蕩。大多數人認識到,俄羅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建成西方國家那種相對發達的民主制。為了避免重蹈民主引發政治動蕩的覆轍,就必須對民主自由加以規范。普京利用了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在俄羅斯實行可控民主,實際上是俄羅斯式的新權威主義。
以私有化與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經濟轉型。俄羅斯經濟體制轉變的核心是摧毀國有制和計劃經濟,實行非國有化和建立自由市場經濟。到1990年,俄羅斯的商店空空如也,工人失去了生產的興趣,拿著盧布什么都買不到。用行政的辦法已經很難解決問題。從1988年末至1991年7月底,成千上萬家大大小小的國營公司——占俄國最終私有化的公司的2%~3%——就通過這種令人震驚的辦法改變了所有權,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幾十億美元的國家資產就這樣被管理人員偷走了。①1991年底,自發的私有化已在全國大規模地展開。這實際上就是盜竊全民的資產,但這種盜竊并不是非法的,因為沒有出臺非國有化的合法方案。常見的侵吞國有資產的方法有兩個:第一個是簡單地把國有企業的財產改變為某個新建的股份公司的資產的組成部分,第二個是通過簡單的“租賃加贖買”把國有資產變為私人所有。②蘇聯解體后,為了迅速建立起市場經濟,俄羅斯政府決定大力推進私有化,制造更多的有產者。
俄羅斯的私有化實際上就是把原屬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主體和市政的資產轉變為歸自然人和法人所有。私有化采用了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進行住宅私有化,居民把自己的住宅變成私有財產,無需付費。
二是小私有化,即把那些小商鋪、小吃店、修理店等賣給經營者或承包者。“到1994年9月,共有10.6萬個小店,即占總數的83%實現了私有化。小私有化進行迅速,為零售商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③
三是大眾私有化,即對10個部門的2.5萬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大眾私有化是通過發放私有化證券進行的。從理論上講,蘇聯70多年積累的財富人人有份,況且在急劇通貨膨脹的打擊下,民眾也沒有用于購買財產的貨幣,丘拜斯等市場經濟的推動者提出通過向國民發放私有化證券,國民用私有化證券購買企業股票,以達到把國有企業變成私有企業的目的。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實際上并不是著眼于發展經濟,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力圖經過私有化,形成新政權的社會基礎。實際上是用所有權換取政權,實現從蘇聯向俄羅斯的和平過渡。1992年8月,私有化證券綱領由葉利欽簽署生效,從1992年10月到1993年2月,證券全部發放完畢,每位俄羅斯居民都領到了一張面值1萬盧布(當時合100美元)的私有化證券。隨著俄羅斯通貨膨脹嚴重,國有資產升值,加上政治斗爭,企業折股拍賣工作進展緩慢,實際上證券私有化并沒有化掉多少國有資產。據統計:總共收回證券11639.5萬張,占總量的80.8%,有五分之一作廢,共分掉國有資產注冊總值2848.69億盧布,其中2003.82億盧布,即70.3%,是在最后5個月內按大幅調高后的估價賣出去的。
從私有化的結果看,到1994年7月1日證券私有化結束時,“超過4000萬的俄國居民——占總人口的30%——成了私有化的企業和證券投資基金的主人”。④“在1992年至1994年期間,有2萬多家企業實行了股份制,其職工總數占整個產業工人總數的2/3以上。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已經不再需要總局、托拉斯管理局和國家部委的監管了,其財產全部改由企業的董事會來管理。”⑤但60%的俄羅斯人最后既沒有證券,也沒有股票,大眾私有化并沒有建立起人民資本主義。
四是貨幣私有化。俄羅斯從1994年7月起進入貨幣私有化階段。政府將部分國有企業或國家控股的企業實行公開拍賣,人們用貨幣購買企業的股票。由于市場秩序混亂,政府管理部門失職,腐敗成風,資產評估機構職能扭曲,股份制改造成了有權勢者瓜分國有資產的一次盛宴。企業經理和部分地方官員或者其他暴發戶通過錢權交易,按照大大低于實際價值的價格進行收購。這一階段的私有化問題最多,少數人通過全權委托銀行制、國有股份委托經營制和承包制、貸款換股票等手段,把國家不愿分散給民眾的資產通過權錢交易直接轉入權貴手中,造就了寡頭經濟。影響最大的是“七大寡頭”,即別列佐夫斯基、波塔寧、霍多爾科夫斯基、古辛斯基、阿文和弗雷德曼、斯摩棱斯基、阿列克別羅夫領導的集團。他們與政權緊密結合,瓜分了蘇聯人民幾十年創造的財富。
私有化沒有使國家財產真正落到最有權利得到財產者手中,也沒有落到有能力利用這些財產造福于社會的人手中,而是落到了早就準備竊取這些財產的人手中。無論是俄羅斯政府機關,還是在俄羅斯大亨中,大多數人都是那些在20世紀80年代與黨政機關和經濟機關有密切關系的人,前蘇聯官員出身者在總統班子里占75%,政府中占74.3%,地方精英中占82.3%,經濟精英中占61%。其中,前蘇聯經濟官員在政府中占42.3%,經濟精英中占37.7%。⑥占俄羅斯人口10%的所謂“新貴”的財產來源大多都是不可告人的。這些新貴并不是俄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他們對俄羅斯的命運也不關心。俄羅斯轉軌的實踐證明:在國家軟弱,沒有能力和正在土崩瓦解的條件下,既不可能建造出有效的市場機制,也不可能建造出多少現實一些的政治民主。⑦
葉利欽曾經希望俄羅斯很快從過去走出來,讓民眾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是,休克療法實施后,惡性通貨膨脹接踵而至,俄羅斯經濟開始了長達7年的衰退。到1997年1月,“11%的俄羅斯人實際上是生活在貧困中,月收入平均29萬盧布(39美元)。而這有1600萬人。還有25%的居民(3400萬人)月收入32萬盧布(57美元)。半數的居民(7400萬人)月收入57到114美元。這樣,1.27億俄羅斯人月收入少于114美元。他們勉強維持”。⑧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部門比較繁榮。到1999年底,俄羅斯的石油出口量恢復到了從前的規模,天然氣的出口量甚至還超過了從前。到2000年,出口石油和石油制品帶來了331億美元的收入,即人均228美元,而1985年蘇聯人均才只有46美元。⑨與蘇聯時期不同的是,這些收益都落到了私人、而不是國家手里。
盡管俄羅斯的政治經濟轉型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但人們能夠承受,俄羅斯人愿意為未來犧牲現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產權制度改革使依賴國家和平均主義逐漸失去市場,尊重私有財產、財富與社會差別,創業與創新精神的新型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基本形成。
俄羅斯開始重新崛起
1999年12月31日,力不從心的葉利欽把治國重擔轉交給了普京。普京連續執政8年多,帶領俄羅斯走上了重新崛起之路。
首先,普京把維護國家的統一、加強中央的權威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加強國家的權威,普京2001年5月12日簽署命令,把全國按地域原則分成七個聯邦區,由總統任命的全權代表(多數來自強力部門)進行治理,以打破官僚與不法企業主間的聯盟,營造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他還改變了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的組成,改變了地方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兼任聯邦委員會議員的慣例,而由他們任命的代表擔任上院的議員,恢復了上院作為立法機關的本來面目,維護了分權制原則。2004年9月13日,普京提出了對本國政權體制進行激進改革的三大倡議:第一,聯邦主體最高領導人將由地方立法機關根據聯邦總統提名選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當地公民直選;第二,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代表將全部根據政黨名單按比例選出;第三,成立社會院,以便與公民對話,讓公民評議與監督國家決策。
普京的倡議得到了落實。聯邦主體(共和國、州、邊疆區和直轄市)最高領導人由地方立法機關根據聯邦總統提名選出,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由當地公民直選;到2005年12月又進一步規定,由地方議會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提出行政長官候選人,由地方議會審議后提交總統任命。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代表將全部根據政黨名單按比例選出,原來225席由單席位選區直選,另外225席按進入國家杜馬的各政黨得票比例分配,改革后單席位選區和無黨派議員將不復存在。進入杜馬的政黨的得票率從5%提高到7%,限制了進入杜馬的政黨數量。在2007年12月選舉時又規定只有全國性政黨才能參選,政黨人數要在5萬以上(以前是1萬),不允許組建競選聯盟。結果只有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自由民主黨、公正俄羅斯黨進入議會,支持普京的政黨占了絕對多數。2005年7月1日“社會院法”生效,2006年1月1日社會院正式運行。這是一個協調公民、社會、政府的機構,由來自全國性、地區性和跨地區社會團體及非商業組織的126名成員組成,任命、推薦和選舉的各占42名,各級政府官員和議員不得參加,任期兩年。其主要任務是提出公民倡議、對國家權力機構進行監督、對憲法修正案及有關公民權利法案進行鑒定,目的是與公民進行廣泛對話,讓公民評議與監督國家機關。經過合并,到2008年初聯邦主體減少到83個。通過這些舉措,鞏固了俄羅斯的統一和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制約,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的發展,更有利于俄羅斯對外政策方針的執行。
普京還加強了國家對媒體的控制,以掌握話語權。2000年,國家增持公共電視臺股份,控股達51%,結束了別列佐夫斯基對該臺的控制;國家控股的天然氣工業公司也利用債權控制了原屬“橋”新聞媒介控股公司的獨立電視臺;2001年,盧克石油公司對屬于別列佐夫斯基的另一家電視臺TB-6提出經濟訴訟,迫使后者倒閉。國家用直接或間接控股方式控制了俄羅斯3家最大的電視臺、70%的廣播電視和80%的報紙。2001年頒布了《大眾傳媒法》,規定外資在俄羅斯傳媒機構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禁止外國公民和公司獲得這些機構的控股權。2002年,普京簽署總統令,取消了美國“自由歐洲”電臺在俄羅斯境內的特權。他認為:“沒有真正自由的和負責任的大眾媒體,這樣的社會是不能想象的。但是這樣的自由和這樣的責任應該有必要的法律基礎和經濟基礎,國家有責任建立起這樣的基礎。”⑩
前述建立垂直權力體系、議會形成一黨獨大的局面、加強對媒體的控制等做法,招致了西方國家各方面人士的批評。在2005年國情咨文中,普京回應說:“俄羅斯是按照本國人民的意愿,選擇了自己的民主制度的國家。它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規則,走上了民主之路。它將就如何貫徹自由和民主原則作出自己的獨立決定,這必須從本國的歷史、地緣政治和其他國情出發。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俄羅斯能夠也將自主地決定民主道路上的一切時間期限,以及推進民主的條件。”總統辦公廳副主任蘇爾科夫根據普京的這一思想提出了“主權民主”的概念,在俄羅斯國內引起了很大反響。俄羅斯副總理兼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說:“俄羅斯目前已經完全恢復了自己對世界形勢和人類文明的未來負起全面責任的大國地位。國家政策發生根本變化和有戰略思維的新國家精英的形成在這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過,主要原因還是俄羅斯新的價值觀體系終于形成,這決定了俄羅斯社會的世界觀基礎……自宣布新俄羅斯誕生之日起,我們首次明確回答了對任何一個國家及其人民來說都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我們想生活在什么樣的社會里?這表明,俄羅斯要自主決定如何在自己的家園安排生活,不需要外人指點。俄羅斯價值觀三個新的要素是:主權民主、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他解釋說:“主權民主是我國國內制度的精髓,它指的是公民有權自己決定本國的政策,可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任何方式來維護這種權利,使之不受外來的壓力。”
“主權民主”是對普京政治理念內涵的概括,是對西方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的回應。“各民主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點,這是由它們的歷史經驗和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決定的。人民有權在沒有任何外來壓力的情況下獨自做出決定,這恰恰是主要的民主價值之一。正因為如此,我們認為不能允許這樣一種國際秩序的存在,即一個力量中心企圖稱霸世界,把以軍事優勢和經濟優勢為基礎的游戲規則強加給其他所有國家。”“主權民主”觀念的提出表明新俄羅斯的意識形態已經形成。
普京雖然將“主權民主”作為政府主導的意識形態,但他再三表明,俄羅斯接受所有文明國家都接受的民主原則,主權民主帶有過渡性。普京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公民感覺到自己與國家和政權毫無關系對政府毫無影響,這樣的政權就適得其反。也就是說,政權應該是民主的”。他相信:“只有發達的公民社會才能保障民主自由不受傷害,保障人權和公民權。而最終也只有自由的人才有能力保障經濟的增長和國家的繁榮。簡言之,這是經濟獲得成功和經濟得到增長的根本條件。”在行將離任時,他驕傲地說:“現在可以堅定地說:人民政治上說話不算數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現在和將來都要盡最大可能,使我國公民的權利能夠通過負責任的和忠誠的國家權力的有效機構充分地得到實現。”隨著俄羅斯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建設、公民意識的提升,俄羅斯的民主形式需要填充更切實的內容。
因此,普京的“可控民主”與“主權民主”,并不是專制集權,與蘇聯時期相比,它有了民主的框架和運作程序;與西方相比,它有俄羅斯特色,國家相對高于個人;與葉利欽時期相比,更有秩序、更有凝聚力,得到了俄國民眾的認可和接受。但是,對于當今俄羅斯的政治體制,普京并不滿意,其“可控民主”、“主權民主”也只是現代俄羅斯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一個階段。2008年2月8日,普京在關于俄羅斯到2020年發展戰略的講話中,提出了完善政治體制的任務:“俄羅斯政治體制的未來取決于當代人的追求,取決于千百萬公民渴望個性自由、呼喚社會公正。民主國家應該是公民社會自我組織的有效工具……我們的工作是寄希望于長遠的。這項工作必將繼續進行下去——通過教育活動,通過培養公民文化,通過提高捍衛人權的非政府組織和社會院的作用,當然還要通過發展俄羅斯的多黨制度。”他強調:“俄羅斯的政治體制應該不僅符合民族的政治文化,而且要與民族的政治文化一起發展。只有這樣,政治體制才能既是靈活的,又是穩定的。”這表明,俄羅斯未來政體的發展仍將把現代政治的普遍性與俄羅斯的特殊性、俄羅斯的政治文化傳統結合起來,實現有序演進。
普京認為,正常的政黨制度能夠使群眾明確方向,為國家準備后備干部隊伍。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政黨林立的狀況是其政治不穩定的反映,也反過來影響了政治的穩定。2001年6月通過《政黨法》,目的是消除“黨派眾多,實際上無黨”的局面,原來政黨林立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俄羅斯正在形成三黨或四大黨的體制。普京強調:“俄羅斯的政治體制的性質在未來將由幾個大的政黨來決定。為了保持并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他們當然應該頑強地工作。因此,各個政黨必須認識到自己對俄羅斯的未來、對國家的統一、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所擔負的重大責任。”他要求各政黨,“政治爭論無論多么尖銳,黨派之間的矛盾不管多么無法解決,這些爭論和矛盾任何時候都不能把國家推到混亂的邊緣”。他認為:“發表不負責任的蠱惑人心的言論、企圖煽動社會分裂、在國內政治斗爭中利用外國的幫助和干預,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也是違法的。那些伎倆有損于我們人民的尊嚴,也會削弱我們的民主國家。”
其次,利用國家的力量發展經濟。普京接手時的俄羅斯經濟,“走過了十幾年風風雨雨的私有化道路,俄所有制結構和產權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以非國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所有制體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框架,美國和歐盟于2002年夏秋分別承認了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到2002年1月1日,共有13萬家國有企業實現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國有企業總數的66%。國有企業成分從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則從當時的1.2%上升到75.8%,集體與其他混合成分從10.2%變為13.4%。”普京承認俄羅斯的私有化有誤,但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并不打算否定前一階段的成果,但他要調整政策,完善市場經濟。
普京擱置了俄羅斯前第一副總理丘拜斯制定的一系列私有化計劃,特別是停止了能源、通信等戰略行業的私有化。他動用鐵腕手段,打擊了在私有化中崛起的某些寡頭。普京強調,要讓國家對經濟和社會進程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建立完整的國家調控體系,使俄羅斯經濟成為“可控制的市場經濟”。在強有力的國家調控機制下,加速自由市場的改革,減輕了企業的稅收負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普京要建立資本與權力之間正常的關系,不能讓資本綁架權力。普京面臨的問題是,“在國家和生意界的關系領域里,是誰給誰制定規則:是寡頭為國家和社會制定,從而把自己置于國家之上;還是由國家為所有參與市場關系的人制定規則,從而為大家保證公平競爭的基礎”。普京要改變葉利欽時期寡頭綁架國家的狀況,解決權力私有化的問題,他把別列佐夫斯基、古新斯基和霍多爾科夫斯基等寡頭送上法庭,不僅因為他們有違法的經濟行為,還因為他們試圖干涉政治,對政局施加影響,影響政府的決策。曾擁有獨立電視臺的古辛斯基被迫流落西班牙,曾擁有公眾電視臺的別列佐夫斯基被迫出走英國,擁有尤克斯石油公司的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投入牢房。這三個人中,霍多爾科夫斯基號稱俄羅斯首富,身家在280億美元以上;別列佐夫斯基號稱俄羅斯的權力經紀人;古辛斯基則是俄羅斯富翁中的媒體大亨,他的媒體帝國深深影響著俄羅斯的輿情。此后,眾多寡頭都俯首帖耳,愿同現政權合作,不敢再向普京政權“叫板”。2004年以后的總統選舉,寡頭已經不能進行幕后操縱了。
普京對寡頭的打擊可謂一箭雙雕,從經濟上看,它為強化政府對戰略資源的管理作了鋪墊;從政治上看,為普京推行可控民主創造了條件。普京這些打擊寡頭的行動,增強了他在民眾中的威信,處于貧困中的俄國老百姓痛恨這些暴富的寡頭。
普京重視發展國有經濟,發揮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葉利欽時期不同,普京強調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責任,除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外,還把主要戰略資源掌握在國家手中,將其所獲利潤作為增進全民福利的資本。對公共產品部門和天然壟斷部門實行國家所有制或國家控股,包括電力網、能源管道網、鐵路網、港口、空港、郵政和城市上下水管道網等。2001年夏天,成立國家統一的價格和收費委員會,防止壟斷部門自行定價。國家控制戰略資源,進一步加強以企業“強強聯合”為特征的戰略行業重組,組建國家絕對控股的大型企業集團,以提高民族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2004年8月7日,普京簽署“關于確定國有戰略企業和戰略股份公司”名單的命令,514家國有戰略企業和549家戰略股份公司榜上有名。列入名單的這些企業和公司只有總統特批才能出售。2005年~2007年,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和天然氣工業公司,分別收購了私有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亞石油公司,涉及資產合計約400億美元。
努力增加投資,擴大需求。葉利欽時期,為了經濟穩定,實行緊縮財政貨幣、抑制需求的政策。普京的重點是增加供給,擴大投資和需求。為了使企業擴大投資,政府采取了保護產權、降低稅率的政策,理順投資政策與金融政策的關系,使生產領域的投資大幅度增加。政府還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按時發放工資和養老金,擴大市場需求,靠消費和投資保障經濟的增長。
在發展國有經濟的同時,普京繼續推行私有化政策,2003年8月俄政府制定了未來3年的私有化計劃,有1000多家國有公司被列入私有化名單,俄還對國家控股權少于25%的一些企業進行私有化改制。2004年7月29日,俄政府通過了2005年私有化計劃和2007年前的私有化基本方針。根據該計劃,全俄9222家國有企業中的1324家將在2005年實行私有化。此外,國家還將出售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國家在投資通訊公司、俄羅斯航空公司等大型企業中的股份也在出售之列。
俄羅斯還出臺了《土地法》、《農用土地法》等一系列法律,推動私人農場和股份合作企業公司的建立,農業連續幾年取得好收成。蘇聯時期長期進口糧食,從2002年開始,俄羅斯恢復了十月革命前糧食出口的傳統,2006至2007農業年度,俄羅斯的糧食出口量為1300萬噸。從2002年起,俄羅斯聯邦財政從過去的赤字財政轉為盈余,俄羅斯不僅提前償還了外債,還成為僅次于中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的外匯儲備大國,至2007年底,外匯儲備已達到4763.91億美元。俄羅斯資金外流情況得到遏制,2007年流入俄羅斯的資金達到了823億美元。1999年底,證券市場的總市值為600億美元,而在2007年達到1.33萬億美元,相比1999年證券市場的總市值增長了21倍,普京將其說成是奇跡。按經濟總量排名,2007年俄羅斯超過了意大利和法國,在世界上排到了第7位。
經過普京的努力,俄羅斯經濟實現了持續增長。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下,1999年俄羅斯經濟開始好轉,當年GDP增長率達到5.4%。2000年的GDP增長率更是達到創紀錄的8.3%,這一數字是俄羅斯和蘇聯幾十年來未曾有過的。從1999年到2007年,俄羅斯的GDP累計增長了62.6%,年均增長6.9%,大大高于世界平均4%的增長速度。2007年,俄羅斯GDP同比增長率高達8.1%,達到32.99萬億盧布,約合1.35萬億美元,人均GDP接近9500美元。GDP總量首次超過了1989年的水平,是1991年的110%,俄羅斯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99年~2008年,GDP翻了一番,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盧布幣值穩定,居民的生活好轉,俄羅斯出現了在新的經濟條件下掌握了經商創業能力的企業家,中產階級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占居民的7%,發展到占居民的20%~25%。
但是,俄羅斯并沒有解決蘇聯時期遺留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腐敗現象嚴重等老問題,也沒有根本解決葉利欽時期形成的諸如社會不公、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反而由于不斷加強國家的權力,使腐敗問題更加嚴重。2008年普京離任前承認:“今天的國家機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官僚化的、腐敗的制度,它沒有謀求積極變化的動力,更談不上有謀求急速發展的動力。”至于經濟發展模式,俄羅斯獨立以來一直在努力從資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術、人力資本為基礎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但并未取得多大進展。目前,在出口商品中,原油、天然氣和石油制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70%左右,許多俄羅斯人認為這有損一個大國的尊嚴。高科技產品出口不僅數量少,而且逐年下降。2004年,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世界中的比重為0.13%,這一比例比菲律賓少67%,比泰國少78%,比墨西哥少90%,比馬來西亞和中國少92%,比韓國少94%。目前只有10%的企業有創新積極性,只有5%的企業屬于創新型企業,只有5%的產品屬于創新型產品。”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際能源價格的上漲。
俄羅斯走上新型現代化之路
正在俄羅斯經濟迅速發展之時,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對俄羅斯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2009年,俄羅斯經濟下降了7.9%,無論在八國集團,還是在二十國集團中都是下降最多的。金融危機促使俄羅斯反思自己的發展道路,俄羅斯領導人認識到:“歷史上,現代化改造中最為偉大的兩個時代是彼得帝國時代和蘇聯時代。但最后都被沒落、屈辱所代替,數百萬同胞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是我們在評判我們的祖輩,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那樣的時代,保障人的生命不是國家的重點。這讓人感到很遺憾,但這是事實。”“歷史步入21世紀,全面的現代化再度成為我國所亟需。這將是我國歷史上首個以民主價值觀和制度為基礎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將用能夠產出獨創知識、新物資、新技術,為民謀福祉的智慧型經濟,來取代原始的原料型經濟。我們將從一切由領袖來殫精竭慮、來拍板的社會變成聰明自由、富于責任感公民薈萃的社會……與以往不同,我們將締造真正的俄羅斯,這將是一個現代化的、面向未來的年輕國家,它將在全球勞動分工中占據應有的一席之地。”俄羅斯要改變以往主要靠國家力量推動現代化的做法,努力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完善民主體制,建設公民社會,激發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體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民主體制,尊重民眾的民主權利。俄羅斯以往的現代化主要重視的是與增強國家的國防實力相關的經濟部門,不重視政治與社會的相應變革。俄羅斯領導人認識到,這條路走不通。在2009年11月的國情咨文中,梅德韋杰夫提出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建議。2010年1月22日,國務會議首次專門討論了俄羅斯政治制度發展和民主制度問題,梅德韋杰夫在此次會議上做了長篇講話,他要求加強政權與人民的聯系,“評價地方領導人的工作的主要標準過去是、將來也永遠是該地區居民的信任度……要讓各聯邦主體的領導人經常把自己的活動訴諸社會輿論,不要限于辦公室。這里,必須同所有政黨、大眾媒體、各種社會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建立聯系。所有這些聯系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應該傾聽人們在說什么,在爭論什么,當局應隨時同人民對話。”為了提高公民對政治過程的參與,梅德韋杰夫對俄羅斯政黨制度和選舉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他認為,“為了實現經濟現代化,一定要限制政治精英的經濟利益,改革俄羅斯政治體制”。2012年4月25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三讀通過了直接選舉州長的法律,年齡在30歲以上的俄羅斯公民有權競選州長,可以由黨派提名,也可以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后者需要征集支持者簽名,簽名者的數量需達到該州總人口的0.5%至2%,具體比例由各州自行決定。總統有權與黨派提名的候選人以及獨立候選人進行磋商,即必須通過總統審查確認,如果總統認為候選人有瀆職或違法行為就可以終止其候選人身份。該法案于2012年6月1日生效。2012年10月14日,俄羅斯在5個地區舉行了自2005年以來的首次地方行政長官直選,共有6個政黨提名的17名候選人爭奪5個州長職位空缺。選舉結果表明,俄羅斯5個地區(阿穆爾州、布良斯克州、梁贊州、別爾哥羅德州和諾夫哥羅德州)的現任行政長官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勝,他們全部是“統一俄羅斯黨”候選人。俄羅斯同時還在6個地區舉行了議會選舉,還舉行了加里寧格勒市和斯科州希姆基市的市長選舉,在77個地區舉行了4000多個地方選舉和公投,結果,在立法會選舉中“統一俄羅斯黨”也取得了領先地位。
2012年4月4日,新的《政黨法》生效,政黨登記的條件被大大放寬,到2012年10月,在司法部注冊的政黨從原來的7個增加到了40個。4月25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三讀最終通過了取消了政黨參加選舉時必須征集簽名的法案,根據這項新法案,除總統選舉外,政黨在任何選舉中無需再征集支持自己的選民簽名,只有自薦者才需要征集簽名。在總統選舉中,保留了未進入國家杜馬、或沒有進入三分之一以上聯邦主體地方議會的政黨必須征集簽名的規定,但簽名數量從200萬張減少到10萬張,總統選舉自薦者必須征集的簽名數量從200萬張減少到30萬張。在2012年12月的國情咨文中,普京建議恢復混合選舉制度,既保留按政黨名單選舉,也恢復單席位選區的獨立參選,屆時杜馬中一半議員(225名)將產生于單席位選區。
俄政府還向社會敞開公開對話平臺,解決公民最為關心的問題。2012年5月7日普京簽署的命令要求:使公民對公共和市政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到2018年前達到90%,2012年9月1日前確定“俄羅斯社會倡議”構想,提出創造技術和組織條件,到2013年4月15日前使公民利用專門的資源在互聯網上提出建議;一年內得到不小于10萬公民支持的建議,經過兩院議員和工商屆代表的討論將納入政府工作。這些舉措表明,俄羅斯開始了當局和社會進行全面互動的新時代。許多人也用在互聯網上表達自己的看法代替了上街游行,據2012年9月17日《莫斯科新聞報》報道,年輕的莫斯科人學會了通過互聯網發泄對官員不作為的不滿,越來越多的莫斯科人通過互聯網抱怨城市問題。市民們僅2012年就在市政府官方網站“我們的城市”上匯集了4.7萬條有關城市設施問題的信息,而2011年這個數字為2.8萬。
規范反對派的行為,強加法治。對于反對派,普京的政策是把他們的活動限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2011年12月國家杜馬選舉后,普京一方面支持民眾通過正常渠道表達自己的聲音,另一方面又嚴格防范一些外國勢力試圖通過他們在俄羅斯的“代理人”影響俄內政。2012年6月5日,國家杜馬通過了一項新法案:游行集會法的修正案,大幅度增加對游行集會中違規行為的罰款,最高罰款額可達30萬盧布(參與者)至60萬盧布(組織者),對游行集會的空間、時間及申報程序進行嚴格規定。7月13日,俄國家杜馬三讀通過恢復刑法中誹謗罪條款的修訂案:大大提高了對傳播虛假信息、損害他人名譽和尊嚴、誹謗他人行為的罰款力度,罰款額高達50萬至500萬盧布。7月21日,普京簽署一項有關《非營利組織法》的修正案,其核心內容是,從國外獲得資金并且參與政治活動的非營利組織必須以“外國代理人”的身份進行登記,這些組織將被列入特別名錄,其活動要接受嚴格的監督。在完善俄羅斯民主體制方面,普京與梅德韋杰夫是一致的,被認為是威權主義者的普京也意識到了俄羅斯應該走變革的道路,但絕不能允許有任何企圖削弱國家或分裂社會的行為,不能容忍任何可能造成社會與經濟動蕩的企圖實施。
二是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創新經濟。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俄經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擺脫原料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經濟結構和實現現代化的問題,成為俄未來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普京在2003年國情咨文中就已經提出過這些問題,但沒有解決好。此次金融危機發生后,梅德韋杰夫總統多次強調要實現經濟的現代化,2009年5月成立了由他親自領導的俄羅斯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委員會,旨在凝聚政府、企業界、學界三方的力量,制定有關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的國家政策。實現經濟的現代化,俄羅斯需要克服經濟落后、腐敗、官僚家長式作風三大頑疾,在人文價值觀和民主政治體系基礎之上對國家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革。在經濟方面確定了五大領域(能源、核技術、宇航、醫療、信息)率先實現現代化。2012年5月普京再次就任總統以來,提出建設俄羅斯“新經濟”,重申俄羅斯經濟必須擺脫對能源原材料出口的過度依賴,發展高效和低能耗的創新型經濟,力爭使俄羅斯在未來幾年躋身世界前五大經濟體。5月7日,普京簽署了《關于國家長期經濟政策》的命令,要求“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和保證經濟持續發展,增加俄聯邦公民的實際收入,使俄經濟達到技術領先地位”。他提出的具體指標是:到2020年新建和更新2500萬個提高生產率的就業崗位;增加投資額,到2015年使之增加到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5%,到2018年增加到27%;增加高科技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到2018年要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到2018年勞動生產率比2011年提高50%;改善投資環境,到2018年使俄羅斯在世界銀行各國營商條件的排名中從2011年的第120名上升到第20名。普京確定的優先發展方向包括制藥、高科技化工、非金屬材料、航空工業、通信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以及俄羅斯目前仍處于領先地位的行業,比如原子能和航天。俄羅斯將利用稅收和關稅措施,鼓勵投資者投資創新行業。
三是以富民為現代化的核心。俄國歷史上一直把強國的目標置于民眾的需要之上,但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強大,畢竟不能只靠國防支撐,蘇聯的解體就是教訓。近年來,俄羅斯移民國外者增多,俄羅斯人口的頹勢并未根本改變。俄羅斯要發展壯大,要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國家,必須讓民眾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為此,梅德韋杰夫強調,國家現代化“其目的最終只有一個,那就是提高俄羅斯人民的生活質量,為公民提供住房、工作和醫療保障,關懷離退休人員,保護兒童,為殘障人士提供支持,這些都是各級政府的最直接的職責”。俄羅斯政府一直把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放在重要地位。工資占俄羅斯GDP的比例從2000年的40.2%增加到2010年的50%,在經濟危機嚴重的2009年,工資占GDP的比例仍達到52.6%,已接近發達國家的工資占比水平,俄羅斯的一次分配使勞動者從經濟增長中直接獲利,居民收入增長持續超過GDP的增長。俄羅斯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工會的議價能力在一次分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2年俄羅斯居民的月均工資為26690盧布,與2011年相比,名義增長13.3%,實際增長7.8%。隨著經濟和國民收入的增長,俄羅斯政府不斷增加對居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現金補貼。目前,居民貨幣收入總額中,來自政府的社會補貼所占比例高達18%。俄羅斯實行全民免費基本醫療服務,國家和地方兩級預算不僅每年增加對醫療保險基金的撥款,還不斷增加基本醫療服務清單中的內容,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2005年,俄政府頒布國家“健康”發展規劃,確保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確保公民得到高科技醫療救助。2006年俄羅斯聯邦決定在多個聯邦區建立15所高科技醫療救助中心,甚至校正脊柱彎曲的整形手術、為失聰病人植入人工耳蝸都是免費的,2011年完成1200例人工耳蝸植入手術,2006年~2011年,有100萬人受益于政府的免費醫療。10年中,俄羅斯聯邦用于衛生保健的經費提高了5倍多,從2500億盧布提高到2011年1.7萬億盧布,2012年用于醫療衛生的財政預算達2萬億盧布。2012年10月31日,普京在落實2011年至2012年間地區衛生體系現代化改造計劃召開的會議上指出:“總體而言,2011年和2012年期間,我們為這個項目已額外撥款4600億盧布,除此之外地方財政還追加了1740億盧布。合計整個項目的總額為6300億盧布,略微低于我們往年所實施的衛生體系聯邦專項計劃7000億盧布的總額,但數字基本接近。”俄羅斯各地區的衛生水平已得到顯著提升,遏制住了人口不斷下降的勢頭,嬰兒出生率提高,2005年以來,俄羅斯人的人均壽命提高了4歲,這種提高幅度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俄羅斯還將建立107個新型醫療機構,3500多個要進行大修,5500多個醫療機構將配備全套設施,醫生的平均工資要在2018年前再提高一倍。在首都莫斯科,“2011至2012年為衛生體系的現代化改造投入了1030億盧布,其中22.4%是莫斯科自籌的……莫斯科在2011年完成了四項新醫療工程項目,2012年還要完成11個。投入資金對144個醫療機構進行了維修,2012年還要對750個醫療機構進行維修。”俄羅斯實行11年義務教育,在公立大學中的公費大學生比例不得低于40%,公費大學生的實際比例約為50%。2012年10月11日,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表示,俄羅斯2015年前的教育預算支出將達8萬億盧布,2016至2020年間的教育經費將超20萬億盧布。這一數字與國防預算支出相當。政府預算支持居民解決住房問題,俄羅斯政府的住宅公共事業促進基金屬于國家公司,主要是幫助居民特別是青年家庭提供住宅抵押貸款,以解決其住房問題。政府還以免費或廉租形式向住房困難或多子女家庭提供社會住宅。俄羅斯的住房問題一直沒有成為尖銳的社會問題。正是因為俄羅斯民眾從經濟增長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保障了俄羅斯社會的穩定,可以肯定地說,俄羅斯不會出現“顔色革命”或“阿拉伯之春”。
四是積極推進軍事現代化,實現強國目標。隨著俄羅斯經濟實力的增強,其軍事強國傳統也在恢復。普京是個強國主義者,強軍是其強國的重要方面。普京將通過加大發展軍事力量的力度,增強突破反導系統的能力而與美國保持戰略力量上的平衡。俄羅斯成功地克服了經濟危機,經濟實力增強,使普京更新軍隊裝備的計劃有了保障,未來十年俄羅斯軍隊將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裝備更新,到2020年,俄軍新型武器裝備的比例將不低于70%。普京認為:“我們將遵循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而不是他人的指示。只有俄羅斯強大和立足穩健的時候,才會受到尊重。”根據2012年5月7日的總統令,俄將繼續落實武器更新計劃,至2020年,俄軍現代化武器份額不少于70%,戰略核遏制力量、航空航天防御武器、通訊、偵察、指揮以及電子對抗武器將是俄軍武器發展的重點。進一步加強海軍實力,擴大在北極和遠東地區的海上軍事力量。普京特別重視發展軍事工業,第三次擔任總統和最高統帥的普京在國內視察首先去的城市是下塔吉爾,這里有國家重要的軍工企業“烏拉爾車廂廠”,普京想解決國防領域的一系列問題。為了實現軍隊更新武器的計劃和振興俄羅斯的國防工業,俄羅斯已經確定到2020年前投資23萬億盧布,這是史無前例的。2012年8月31日,普京在安全擴大會議上說:“現代化和國防工業卓有成效的工作,這是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正是在國防工業綜合體集中了主要的先進技術,提供超過30%的居民需要的工業品:在動力領域、金屬加工業、機器制造業、通信及其他部門用的產品……我們將必須讓整個國防工業實現現代化……并采取與20世紀30年代同樣強有力且涉及面廣泛的現代化躍進(路線)。”普京認為,國防工業是整個工業領域科技進步的火車頭,成千上萬俄羅斯人的命運都取決于國防工業的狀況,包括軍人和護法部門的工作人員。俄羅斯現有1353家軍工企業,分布在64個聯邦主體,雇員大約有200萬人。2012年,俄羅斯武器出口增長12%,出口武器價值達152億美元,俄羅斯武器的傳統買主是印度、越南、中國和中東、北非國家,現在他們還把市場擴大到了南美和南非,俄羅斯在武器出口總量上位居世界第二。普京希望通過軍工行業的躍進式發展積累資金,帶動整個經濟的現代化進程。普京認為,軍事技術合作是一個推進國家利益的有效工具,包括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這包括對俄國軍工產品和相關民用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國家預算收入大幅增加以及新的工作機會”。他在駐外使節會議上要求外交官們:“不要不好意思推銷俄羅斯軍工產品。我們的對手,如美國、法國、以色列等其他國家早就把這上升到國策的水平,做得執著且有效。”軍事力量的強大和對外影響的擴大,都離不開軍事工業的發展,俄羅斯是傳統的軍事工業大國,普京要繼續發揮這一優勢。
俄羅斯的發展為中俄合作提供新機遇
中俄關系是大國關系中最為密切的一對雙邊關系,也是最好的一對雙邊關系。2012年3月和4月,俄羅斯副總理蘇爾科夫和羅戈津分別訪問了中國,李克強訪問了俄羅斯。6月5日至6日,普京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并參加6日至7日在北京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會議。9月8至9日,胡錦濤參加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并與普京總統進行了會談。12月5至6日,溫家寶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中俄總理第17次定期會晤并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2013年3月,習近平把履新后出訪的第一站選在俄羅斯,意味深長。在中俄高層的大力推動下,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已進入“互為重要發展機遇、互為主要優先伙伴”的新階段。
2012年5月7日,普京在就職第一天簽署的總統令表示,為促進東西伯利亞和遠東開發,俄將加強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推動在該地區建立新的安全與合作架構。為此,將深化同中國的平等互信與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發展同印度、越南的戰略伙伴關系以及同日本、韓國等亞太地區主要國家的互利合作關系。在2012年7月的駐外使節會議上,普京表示:“俄羅斯將繼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陣地。當然,全球危機沒有繞過亞太地區,但總的來說,這一地區繼續提升著自己的經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活力,正逐漸成為全球發展的新中心。我們參與亞太地區積極的一體化進程將會對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擁有巨大務實合作潛力的挑戰,是俄羅斯“經濟之帆”乘上“中國風”的機遇,俄羅斯應更積極地與中國建立新的合作關系,利用兩國的技術和生產能力,將“中國的潛力”用于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崛起”。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在俄羅斯外交中的地位上升。俄羅斯認識到了中國在俄羅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經濟的增長絕不是威脅,俄羅斯要更積極地與中國建立新的合作關系,實現合作共贏。針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擔心,普京明確表示:“中國經濟的增長絕對不是威脅,而是一種擁有巨大合作潛力的挑戰。我們應該更積極地建立新的合作關系,結合兩國的技術和生產能力,開動腦筋,將中國的潛力用于西伯利亞和遠東的經濟崛起……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而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2013年2月12日,普京簽署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重申:“發展與中國和印度的友好關系是俄對外政策最重要的方向……俄中兩國對國際政治關鍵問題的原則性態度相吻合,這是地區乃至全球穩定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俄羅斯將以此為基礎,發展與中國在不同方向的外交協作,包括尋找應對新的挑戰和威脅的答案,解決尖銳的地區和全球問題,在聯合國安理會、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東亞峰會、上合組織和其他多邊機構中開展合作。”俄中兩國核心利益一致,兩國對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應如何應對新挑戰持相近立場,都支持國際關系多極化,主張建立更加公正、民主的全球政治和經濟制度,主張強化聯合國在解決國際熱點問題上的協調和核心作用。
隨著俄羅斯的發展與強大,俄羅斯將成為影響亞太局勢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政治同盟,增強在亞太地區軍事實力的背景下,俄羅斯的介入有利于平衡亞太地區的戰略力量,對中國的影響利大于弊。正如普京所說:“俄羅斯與中國在所有這些問題上的立場幾乎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責任、忠于基本的國際法價值觀等原則,以及無條件互相尊重對方國家利益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容易找到共同語言,制定共同的戰術和戰略,促進國際社會建設性應對最棘手和迫切的問題……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伙伴關系是鞏固地區和國際安全的重要因素。”中俄政治互信和軍事關系得到加強:2012年4月,中俄兩國海軍在中國海域舉行了軍事演習;2011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了832億美元;2012年,中俄貿易額增至881.6億美元,增長11.2%,遠高于中國外貿的平均增速。兩國正在實施的一些大型合作項目(不僅在能源領域)將使兩國的相互關系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中俄的人文交流與民間交流活躍,目前在俄羅斯留學的中國學生有2萬人,在中國學習的俄羅斯學生也有1.3萬人,旅游者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俄羅斯需要一個繁榮穩定的中國,而中國也需要一個強大成功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中俄兩國領導人和戰略家的共識。中俄兩國都面臨強權政治的壓力,將繼續在國際舞臺上加強戰略協作,互相支持,共同解決地區和全球問題,并強化在聯合國安理會、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和其它多邊機制中的協作。中俄兩國的政治經濟關系將日益密切,但“我們決不能把兩國的關系理想化。把兩國關系描繪成一幅安樂謙和的景象,這會使人在認識上誤入迷途。在當前國際政治形勢下,我們兩國的關系應當建立在對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清醒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也不應忽視中俄關系中的感情因素,更不能忘記1920年到1960年初,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時期的中蘇之間的感情。這是留給中俄兩國的一筆共同財富,需要雙方細心呵護。之后的幾代人都要倍加珍惜”。對抗和結盟都已經成為過去,也不符合現今世界的發展潮流,中俄之間當然也存在矛盾與競爭,這是國家關系的常態。
注釋
[俄]阿爾弗雷德·科赫:《出賣蘇維埃帝國》,裘因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1~2頁。
[俄]阿納托利·丘拜斯主編:《俄羅斯式的私有化》,喬木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12、42頁。
Зубова А.Б.(под.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XX век:1939-2007, с.590.
[俄]阿爾弗雷德·科赫:《出賣蘇維埃帝國》,裘因、鄒用九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第11頁。
俄羅斯《消息報》,1996年1月10日。
[俄]安德蘭尼克·米格拉尼揚:《公民社會與俄羅斯現代化》,徐葵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128頁。
[俄]維克多·安德里亞諾夫、亞歷山大·切爾尼亞克:《葉利欽傳》(下),周榮廣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81頁。
Зубова А.Б.(под.ред.)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XX век: 1939-2007, Москва: Астрель, АСТ. 2009, с.613.
[俄]普京:《普京文集(2002~2008)》,張樹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103、187、647、103~104、674、685、686、685~686、683頁。
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Триада национальных ценностей//Известия, 13.июля.2006.
莫文:“俄羅斯私有化教訓多”,《環球時報》,2004年8月25日。
[俄]安德蘭尼克·米格拉尼揚:《俄羅斯現代化之路——為何如此曲折》,徐葵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265頁。
陸南泉:“當今俄羅斯經濟現代化的迫切性與面臨的主要難題”,《學習時報》,2010年8月24日。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http://kremlin.ru/news/5413.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www.kremlin.ru/transcripts/5979.
Сте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тчёт о заседан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совета по вопросам развития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ы России, http://www.kremlin.ru/transcripts/6693.
2011年5月18日,弗·伊諾澤姆采夫在中央編譯局所作的關于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報告,《俄羅斯研究信息》,2011年第4期,第17頁。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 Россия, вперёд! http://kremlin.ru/news/5413.
Совещание о реализации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программ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http://www.kremlin.ru/news/16739.
Совещание о реализации региональных программ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http://www.kremlin.ru/news/16739.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провёл заседание Совета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в расширенном составе, http://www.kremlin.ru/news/16328.
Заседание Комиссии по вопросам 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с иностранными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 http://www.kremlin.
ru/news/15865.
Совещание послов и постоянны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России,http://www.kremlin.ru/news/15902.
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http://www.putin2012.ru/#article-7.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www.mid.ru/brp_4.nsf/newsline/6D84DDEDEDBF7DA644257B160051BF7F.
[俄]普京:“俄羅斯與中國:合作新天地”,《人民日報》,2012年6月5日。
[俄]安·阿·科科申:《戰略領導論》,楊暉總譯審,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9頁。
責 編/鄭韶武
The Return of the King: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under "Controllable Democracy"
--Analysis of Putin's Iron Hand and Confidence
Zuo Fengrong
Abstract: Russia is the biggest transitional country that separates from the Soviet Union. After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Russia has basically completed the task of transformation and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Russia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that cause Russian people to endure great pain. Since 2000, Russia has achieved stable development. The Russian government has continuously adjusted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situations and determined policies that not only suit Russia's conditions but conform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world development. Russia's developmen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Sino-Russian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Keywords: Russia, transformation, modernization, powers, Sino-Russia relations
【作者簡介】
左鳳榮,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博導,中國蘇聯東歐史學會和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副秘書長。
研究方向:蘇聯、俄羅斯政治與外交。
主要著作:《致命的錯誤——蘇聯對外戰略的演變與影響》、《重振俄羅斯——普京的對外戰略與外交政策》、《俄國現代化的曲折歷程》(執筆)、《讀懂斯大林》(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