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周
第六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語文創意教學活動第一次在臺灣舉辦,具有劃時代意義。活動由臺中教育大學主辦,臺中市共有8家小學、中學和高級中學參與合辦。他們特別重視,因而另加了一個名稱——第一屆兩岸四地語文敎師典范敎學演示硏討會。這次有來自臺灣各地的小學、中學語文敎師幾百人出席觀摩。活動雖在臺中市舉行,但參加的敎師則來自臺灣的很多縣市,顯見這次活動在臺灣的影響力度。
値得一提的是,中、小學各四節典范敎學課例都能貫徹活動的宗旨,頗具創意。第一天是小學語文專場。第一節課由臺中的陳桂芬老師執敎。她突出的重點是朗讀敎學,要求學生拆解文句,通過圈詞討論難懂的語詞;在此基礎上,找句眼,讀出句眼;再加上通過學生試讀與老師范讀的比較,使學生能有情味地朗讀課文,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節課則由北京景山學校的朱暢思執敎。他通過敎會學生分辨平仄的方法,敎學生吟誦古曲、詩詞。本來在內地的課程標準中并沒有要求小學生懂得吟誦,但“吟誦”是我國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許可的條件下,要求學生掌握這一方法也是可以的。朱老師從《聲律啟蒙》入手,敎學生分辨平仄聲,并在掌握平長仄短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吟誦。該節課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為重點,在老師帶領下,學生跟隨老師互動,懂得如何正確吟誦這首詩,從而感悟詩的內容。朱老師是青年敎師,但他在吟誦方面具有很好的基本功,所以能發揮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節由香港的湯芷琪老師執敎。她通過《惡夢枕頭》這篇課文,敎會學生一種閱讀策略——預測。這是一種能引起學生喜歡閱讀的方法,値得推薦。第四節課則由東莞市的馬新民校長執敎。他以許地山《落花生》的原著和人民敎育出版社的刪改版為敎材,讓學生在兩者的不同之處進行比較閱讀,這樣通過對作品的比較、思考、討論,更好地理解課文,并提高欣賞作品的能力。
第二天是中學語文敎學的專場。第一節課由新加坡林季華老師執敎,新加坡的“華文”共有五個課程與敎材,因材施敎。這次所授課文《走上美好的人生路》,為中學快捷班敎材,適用于華文程度中等水平的學習者。課文著重要求學生對論點、論據有初步了解。林老師首先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掌握這方面的知識,然后通過播放動漫《售旗日》進行知識遷移,使學生通過分組活動,完成論點與論據的討論。課堂隨著活動的有序地展開,派發不同的學習單,讓學生學習,使學生掌握語文這一工具進行說明、議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節課由澳門敎業中學校長賀誠執敎,敎材是《萬里長城》。賀校長在整個敎學過程中貫徹素質敎育的要求,做到“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他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學會了怎樣朗讀、怎樣概括課文。在課堂上適當配合板書、幻燈圖片和視頻短片,取得了很好的教學、視覺效果。
第三節課由珠海市中語會會長容理誠執敎。敎材是歐陽修的《賣油翁》。他在敎學中最具創意的地方是通過一篇類似《賣油翁》的白話文,讓學生翻譯成文言文。這樣做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學會寫文言文,而是通過這樣做,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這是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新途徑。
最后一節課,由高雄市的丁美雪老師執敎。丁老師是臺灣國語文組咨詢敎師(名師),敎學經驗豐富。她授課的敎材是劉基的《楚人養狙》。她通過三個活動,通過提問、討論、配合多媒體顯示,通過關鍵詞句的掌握,引申到思考脈絡的推展,再反思文本,最后統整與歸納,使學生懂得寓言的本質。整節課條理清晰,脈絡分明,使學生對寓言有深刻的理解。
最難得的是,每節課后除了有評點,還有敎師和與會者互動的時間。大家在交流切磋中取長補短。意見相同者會引起共鳴,意見不同者也可在質疑問難中各自作出更深層次的思考,把問題探討得更深刻。
最使我難忘的是,兩岸四地和新加坡的敎師都抱著一個共同目的而來,就是要提高中國語文教育敎學水平,弘揚中華文化。大家有共同的語言,使我們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彼此的心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