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從醫五十七年整從教五十二春秋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先后完成科研成果十八項嘔心瀝血廢寢忘食撰寫醫學學術論文146篇、婦瘤手術專著廿五部、圣人不利已,憂濟在元元——專攻婦科惡性腫瘤病、高強手下我救眾生;合浦明珠照荊楚、荊楚“神刀”造浮圖從而震撼了蒼穹感動了上天深受萬余名婦瘤患者的衷心愛戴和難以言表的感恩——當今醫圣,國之天驕——全國著名婦科腫瘤手術專家、粵籍醫中之翹楚陳惠禎教授古稀之年采訪手記
面對華夏當今和諧美好的盛世,國人無不都為自己的生逢時運感到慶幸與興奮;而對于那些身患絕癥、生命一度處于垂危或彌留之際的人,尤其是那些惡性婦瘤癌腫患者,又是多么企求自我的幸存或生命的延續……而當她們印證了自我尚存,還能與國人一同分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想、撩起出彩人生和放飛的夢魂,將以涌泉之淚去回報救命之恩,那才是鏤骨銘心的珍貴紀念和感慨萬千與千金難買的人間真情呢!……
關于陳惠禎教授“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以及精湛醫術和高尚醫德等感人事跡,記者曾于20年前即1993年,先后在《長江日報》和四川《現代工人報》等報刊雜專上作過翔實的報道。時過廿年,記者再度回訪陳老,其成果之輝煌,成就之斐然,無不令人感嘆之,概括地說,現已77歲高齡的陳惠禎教授,在這20年中,一直恪守在中南醫院婦科腫瘤這個特殊醫療崗位上,成為不可或缺的導師與醫圣,日夜拼博、駐守于婦科腫瘤這條特殊的防線上,為省內外成千上萬名婦科重疾患者獻余熱、謀福祉,譜寫著一曲曲“發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和桑榆唱晚夕照紅的昳麗頌歌呢……
古人云,醫家有割股之心——浮圖之慈悲,救生為最大。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科病房里,記者耳聞目睹了樁樁婦瘤患者強烈的求生欲和起死回生的感人事件——只有從她們的身上方能領略出“健康是人生第一財富”的真正涵義以及救星對于人類的恩賜——凡求治于中南醫院腫瘤科的婦疾患者們,所以能掙脫于死神的羈絆,重返人生,自然賴以握得靈蛇之珠,擁抱荊山之玉——得拯于陳惠禎教授脈脈含情的高強之手與“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的惜民情懷!
20年前,記者曾對陳惠禎教授頗有專長、卓有成效的陳氏婦科腫瘤手術——“逆行性”和“縮瘤式”手術進行了專門地探秘與采防。在當時,50歲的患者邸玉香,見記者來到病房里看她,激動得伸出顫顫巍巍的雙手,邊比劃邊嚎啕大哭起來:“我可算活過來啦,這都得虧陳教授救了我的命啊!……”邸玉香,是武漢重型機床廠職工,1987年退休后回到祖籍遼寧省沈陽市。在來漢住院前20天,她因腹部劇烈脹痛而去了沈陽某醫科大學抽 腹水檢查,確診為晚期惡性卵巢癌!在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死關頭,邸玉香幾乎跑遍了北方的腫瘤醫院,懇求速速為其手術切去癌腫!然而,她苦苦地求憐卻喚得這么一句回話:“沒辦法呀,就是花上五萬元錢,我們也救不了你的命啊!”邸玉香絕望得當即昏倒在地!多虧她的姐姐倏通靈犀:“趕快南下,速去湖北醫學院(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腫瘤科!”經過兩個晝夜的顛簸,邸玉香在姐姐的專程護理下趕到了武漢。
陳惠禎見到骨瘦如柴腹脹若鼓的邸玉香,一眼就看出病情的嚴重程度,不禁感到一陳心痛,愴然淚下,當即收她住院。然而,邸玉香由于腹水過多,腹圍已達86公分,陳教授決定為其先行化療,使其病灶“濃縮”,當腹圍收至74公分時,便采取了“縮瘤式”手術,切除了卵巢、子宮和大網膜,同時切除了膀胱漿膜和闌尾炎癌灶部分。為著使縮瘤達到“零”的程度,取凈連肉眼也難以看到的癌瘤組織,陳惠禎竟將大網膜上的癌瘤從下至上精細地一直取至“脾區”,達到了完全徹底的最佳極限……
廢除神爽。術后僅僅三天的邸玉香,就一反常態,突轉生機,在來人面前為其幸存重獲人生而老淚縱橫,便緣于陳惠禎教授“神刀”之功將其從肓入黃土之中挑至塵世,何不令她悲喜交加,感慨萬千的呢?!……
在腫瘤科病房里,記者還看到了一位大手術剛做過一天的姑娘,躺在病榻上歡天喜地地摟著一個“塑料娃娃”在逗哏,這真是一個令人捉模不透的童稚般的“啞迷”呢!姑娘叫許文娟,時年19歲,家住廣東省沛頭市中港制衣有限公司。兩年前,她因子宮出血,經常掉出腫塊且在本地區醫院先后做了六次手術,花去了三萬余元非但未診出什么病灶,且又日漸惡化起來。在病篤無以復加和十分絕望之際,她的叔叔乘飛機將其送至武漢慕名求救于陳惠禎教授。住院時,姑娘的體質差得令人可怕,血色素僅有6克!后經臨床檢查,陳惠禎發現她的陰道壁上已有拳頭大的腫瘤,是極其少見的惡性癌腫,確診為“陰道胚胎性橫紋肌肉瘤”!
對于這種病灶,若按一般的常規手術只有切除子宮、陰道腫塊和病變陰道,而既或這樣,也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更不要說什么生育了的……在生存和生育兩者之間僅有一取的關頭,患者和家人只有選擇了“保命”!然而,當陳惠禎看到姑娘總是與“塑料娃娃”相依為命,企望愈后成婚能生下一個孩子的雙重冀盼之情時,他那全面拯救后代之心油然沸動起來——他絞盡腦汁,終于為其設計出一個奇特的手術方案——逆行性手術。即,打開腹腔后先從下部切除陰道壁癌腫組織和病變陰道部分,再行修補陰道壁并用直腸漿膜延長了陰道。這樣,既保證了患者的性命,提高了生存幾率,又修復、保全了生育機能。許文娟入院三天就做了上述手術,預計愈后僅需三千元左右。當記者問起許文娟的感觸時,她和她的家人都感激涕零地說:“這都是陳惠禎教授的大恩大德啊!……”手術剛做過一天的許文娟,就蕩起了生命的綠茵,那爛漫的青春之火和復蘇的希望之光,何不照亮她那跳躍的人生,潤澤其美妙幸福的花季?!……
緣于20年前,這位含辛茹苦、無私奉獻之“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的醫中精英,留與廣大婦瘤患者之大恩大德的事例實在太多太多,所以記者便想于此再略舉一、二件事例,以彰顯與見證陳惠禎教授獨樹一幟首創佳作——“陳氏逆行性縮瘤式婦瘤手術方法”之神奇功底與奧妙之所在!
20年前,一位45歲的湖北隨州農村婦女,因患惡性晚期卵巢腫瘤住進湖醫附二醫院腫瘤科,當手術人員為其剖腹探查時,發現下腹腔內有一條“牛背形”的瘤狀帶,認為病灶已全部“癌化”了,感到束手無策,決定不予手術立即關腔蓋腹——此舉無疑是宣判了患者的死刑!……就在此刻,“無堅不摧婦瘤手術專家陳惠禎的形象”,立馬浮現在手術者面前,而這天,陳惠禎又被外單位請去做手術未歸,便急電向其求助。陳惠禎得知后,不顧一臺大手術過后的疲備與勞累,疾步趕回院部手術室,采用逆行性縮瘤術除去了病灶,使那位婦女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
有一位姓楊的病人,為晚期卵巢癌,1999年4月和2000年4月兩次手術,均因在盆腔底部存有殘余腫瘤而復發,且原手術的醫院不再給予治療,這就等于被宣判為“不治之癥”了!經多方查詢,她懷著一線希望才找到了陳教授。陳教授在想,這位患者還有手術機會嗎?這確實是個難題!
陳教授仔細查閱了患者的病情記錄,特別是手術記錄,對照影像學檢查,認為兩次手術都是因在盆腔直腸旁腫瘤手術切除不徹底,殘留腫瘤而復發,有再次徹底手術而治愈的可能。經內科醫師充分討論,病人及家屬簽字同意。于2002年6月第三次開腹探查,術中所見與他們分析的基本一致。腫瘤位于右側盆底,與右側盆壁緊密粘連,與髂血管、輸尿管無明顯界限。他們打開腹膜,進入腹膜后間隙,仔細將血管、輸尿管與腫瘤分開,分離一段直腸,并予以切除吻合。手術獲得成功,術后補充盆腔放療。第三次手術后正常生活和工作已13年。真是一個奇跡!
一位婚后五年不孕婦女,卻在第一次妊娠時就流產了,不久又患上了子宮毛膜癌并大出血休克!對于這樣危急的患者,誰為其手術也只有切除子宮,而能保住性命則是最大努力了!但是,陳惠禎教授卻有理諭患者及其家屬盼子心切的特殊感情,不厭其煩與艱辛,采用“縮瘤術”方法剝去了毛膜上的癌腫組織而保全了子宮。兩年后,這位婦女抱著自生的寶貝兒子登門致謝于陳惠禎時,他真為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終究擁抱了人生和托起了希望的明天而流下了如愿的喜慶之淚啊!……
從1976年起,陳惠禎便承擔了由衛生部及湖北省科委下達的《五峰縣宮頸癌防治研究》的重大課題。地處鄂西南山區的五峰縣是全國宮頸癌高發縣,據國家1973年統計,該縣宮頸癌年死亡率為全國宮頸癌平均死亡率的10倍,居全國之首,嚴重地威脅著全縣婦女的健康與生命!
從那時起,陳惠禎一方面積極完成本院工作,一方面肩負起這項重大科研使命,經常帶領一班人馬進駐五峰山區。當時,由于那里經濟十分落后,交通閉塞,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都相當低下,使得科研工作面臨著重重困難。那當兒,剛踏入不或之年“專攻致死癥,知難而進取”的陳惠禎,非但對五峰山區廣大農村婦女有著滿腔深厚的階級感情,且更有著濃烈的惻隱之心,所以,打從他接手五峰山區宮頸癌防治工作這一重大課題起,就恪守著周恩來總理“面壁十年圖破壁”的信念,扎根、埋頭于宮頸癌防治、研究之中。他針對當時農民的文化水平、思想素質、衛生意識十分低下因而不愿意接受檢查與治療的現實情況,進行反反復復、耐心細致和若口婆心地講解、疏導,使山區的女性同胞慢慢地覺醒與感悟起來……剛進山區,陳惠禎就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向農民們反復細致地宣講防治宮頸癌的意義。陳惠禎的一腔赤誠和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精神與作風終于感動了農民,贏得了五峰全縣男女老少的信賴、愛戴和支持……
1980年10月,陳惠禎到五峰縣魚關鄉衛生院的第一天,正遇上一位大出血休克的產婦,病人血壓為零,生命垂危!陳惠禎立即為其搶救,在局麻下剖腹行子宮次全切除,保住了母嬰二人!隨后他又在該鄉成功地完成15例宮頸癌手術。由于處地消毒條件差,只能用新潔爾滅泡手,而陳惠禎的皮肢對此過敏,雙手皮膚奇癢,表皮一次又一次地脫落,而他卻咬緊牙關忍受著蜇痛,直至堅持做完最后一例手術……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982年春節前夕,雪壓冬云白絮飛,寒灌山壑冰成堆。正在五峰縣長樂鄉衛生院進行宮頸癌手術的陳惠禎,因手術室內無暖氣設備,只好燒木炭取暖,由于長時間關門閉戶,使得陳惠禎嚴重煤氣中毒!但他堅持做完全天的手術,接著又趕回縣醫院做了6例手術。半個月里,陳惠禎做了22例手術。出色地完成任務的陳惠禎 ,此時的體力卻消耗殆盡,體重竟減輕了6斤——也因此,陳惠禎“「神刀」除病、愛心為民”的美名便在五峰全縣上下傳頌開來……在五峰縣,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幼兒童稚,無不都為這位酷愛農民忠于事業的當今醫圣進得山來而歡欣鼓舞,感到安全無恙,感到祥和安康……也因此,陳惠禎每年長途跋涉進入五峰山區兩、三次,而他每一次的離去,以婦女為主的五峰縣山民們,總是以感恩戴德的惜別之淚為其相送之……
在從事醫學事業的后半生中,陳惠禎付出30年的時光與精力,他踏遍了五峰縣的山山水水,翻越了五峰山區的溝溝壑壑,歷盡千辛萬苦共計普查已婚婦女10.2萬人次,查出宮頸癌610例,治療520例;治療癌前期疾病820例,慢性宮頸炎癥4.8萬人次。通過預防治療使宮頸癌發病率下降92%,死亡率下降81%,5年生存率提高56%,為宮頸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尤其重要的理論根據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五峰山區已婚婦女擺脫了宮頸癌的嚴重威脅。為此,他所主持的《五峰縣宮頸癌防治研究》獲得了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垂頭自惜千金骨,伏櫪仍存萬里心。至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陳惠禎教授依然“超期服役”地拼博于婦科腫瘤醫療第一線上,誓為祖國的醫療事業尤其是婦科腫瘤醫療專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早從上個世經90年代初期,陳惠禎教授就相繼完成了《宮頸癌癌前疾病阻斷治療的研究》和《宮頸癌多癌基因子流行病學的調查及早期診斷研究》、《宮頸癌病人經腹、膜外卵巢移位術臨床應用研究》等重大課題18項。
關于陳惠禎教授傳奇般“神刀”救治眾多眾多婦瘤患者的趣聞軼事,在荊楚乃至神州大地幾乎有口皆碑俯拾即是,凡是經陳惠禎教授做過手術的婦瘤患者,一提到他那神奇的刀功手法,一想到自己幸運尚存,個個都要悲喜交加、熱淚盈眶的!
對祖國醫學事業慧眼睿智的陳惠禎,從畢業之后踏上醫療戰線起,就以“光惜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為命繩,潛心鉆研,勵精圖治,付出了滿腔的赤誠和無法斗量的汗水,在風風火火的五十七年從醫生涯中,他于醫學、教學、科研、論著和學術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重大成就。
古人云,發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陳惠禎教授長期從事婦科腫瘤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婦科腫瘤,如:子宮頸癌、宮體癌、卵巢癌、外陰癌等各種根治性手術,特別是對宮頸癌的防治和晚期卵巢癌的手術方面頗有獨到之處。在長期婦瘤防治和臨床工作中,他又大膽創新了多種手術方法,諸如盆腔腹膜外逆行性子宮切除術、青年宮頸癌病人腹膜外卵巢移位術、宮頸癌根治術中的輸尿管懸吊術、陰道部分重建術、恥骨上膀胱造痿術等。從陳惠禎第一次登上手術臺做手術時算起,至今他已施行各種各類婦科腫瘤手術萬余例,使許多婦瘤患者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與此同時,陳惠禎在國內還首創了“盆腔腹外逆行性子宮切除術”應用于晚期卵巢癌治療,使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由7.8%提高到35.5%,手術成功率由25%提高到97%。該手術方式改變了傳統手術的模式,創造性地解決了晚期卵巢癌盆腔縮瘤術的最大困難。此項成果通過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科研成果推廣獎二等獎。至今已為無數晚期孵巢癌患者施行此種先進的術式,在全國20余省、市推廣,并培養百余名醫生掌握此項新技術,對提高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很大的與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囿于卵巢癌缺乏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病情發展快,藥物治療的敏感性差(化療耐藥),死亡率高。對此,陳惠禎教授便對卵巢癌的耐藥機制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加用增敏劑,有效地提高了卵巢癌的化療敏感性與療效。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如《環孢菌素A在卵巢癌化療中增效作用的研究》和《干擾能和維甲酸對人卵巢癌聯合誘導分化的實驗研究》等。通過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4項……
為著加深加重采訪的主題與內容,記者還特地觀看了陳惠禎教授的《婦科腫瘤系列手術錄像》(由其親自主刀、指導錄制的8例高難度“逆行性”和“縮瘤式”手術錄像)。其手術之高明、工作之精細、刀功之非凡、技巧之嫻熟,實乃令人贊嘆不已,心蕩神馳矣!……
陳惠禎,男,漢族,廣東肇慶人,1961年畢業于湖北醫學院醫療系。現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國務院津貼省管專家。曾任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手術學組組長、湖北省腫瘤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抗癌協會婦瘤科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榮獲中國抗癌協會有貢獻的婦科腫瘤專家稱號……
陳惠禎經常做連臺手術,有時,一臺手術下來竟至夜半轉點,因休息不好,手術下來有時他竟昏睡在椅子上……他經常應邀赴外出診,無暇過問家庭、呵護妻與子;有時候,老伴三餐望夫歸;也有時,他竟幾日不著家——倒也有番“問君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苦衷呢!為此,老伴總是嘮叨他:“這家簡直就像個客棧了,來去全由你……”而每當這時,陳惠禎總是以溫和的口氣向她作一番耐心謙和地解釋,并以理諭之深情去撫慰老伴那顆孤獨與牽掛之心……
蘇聯作家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陳惠禎的一生也有過不幸與痛苦。但他都飲泣度志了——十年浩劫中,陳惠禎因過于克已奉公,無力照顧家庭,竟使剛滿三歲的長子不幸溺水夭折!……八十年代初期,陳惠禎一次醫務外出,他的二兒子因墜傷而摔了膀光與盆骨,生命處于休克狀態!當醫院領導和同事們得知后,立即組織全力予以搶救,待陳惠禎返回院部時,其子已安全無恙地脫險了,使得陳惠禎酷愛事業與疼愛兒子之心,同時注入了暖人肺腑的群體之愛了——有道是,“天道循環,善有善報”矣!……
采訪后記
古人云,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又云,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開,不如一戶之明。
1936年2月,陳惠禎出生于廣東省肇慶市新興縣六祖鎮一戶農民家庭。而六祖鎮又是新興縣最大的集鎮,在該鎮龍山腳下的國恩寺,則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故居和馳法及輯“法寶壇經”的圣地——寺廟金碧輝煌、風景秀麗,并留存多處溫泉,更有“嶺南第一圣域”之美稱,既是佛教圣地,亦是旅游休閑的好去處,實乃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仙境也……
青少年時代的陳惠禎常于寒暑假日來此爬山、戲水、燒香敬佛、沐浴修神養性、陶賢鑄圣之洗禮……
常言道,家貧出孝子,國難出英雄。又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由于家境貧困,所以,陳惠禎自幼就刻苦自勵,發奮讀書,在其幼小的心靈里就播下了“教育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和“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超凡脫俗、出人頭地的種子。打從7歲起,便在農村讀了三年私塾。1946年9月,則滿10歲的陳惠禎便離開老家來到了船江鎮明德小學念高級小學,住在學校,因家境困難,與堂弟陳惠和每周日回家取些大米、干菜和雞蛋等送到學校附近一位親戚家里搭伙食……以節約支出。因他勤奮學習,所以,讀小學時,他一直名列前茅。1950年,新興縣得解放,同年9月,陳惠禎考入縣初級中學。在學校附近老鄉家自己燒火做飯;除了晚上11點后睡覺休息外,就是上課、讀書、學習,業余活動甚少,學習成績優秀。
1953年9月,陳惠禎考入了廣東省重點中學肇慶市高中。肇慶,是歷史重鎮,城東北是有名的風景區——偌大的星湖亙臥于此。這里有“西湖水和桂林山”之美稱,風景如畫,是文化旅游勝地。肇慶高中便座落在西江之濱,從而使這里具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濃厚的學習風氣,成為中學基礎教育的風水寶地和王牌基石,教化、培養了許許多多優秀學生,造就出一批批有名、有識之士,陳惠禎身在其中,誠然倍感榮幸與自豪之……
位卑未敢忘憂國,惻隱之心憂于民。青少年時代的陳惠禎由于耳聞、目睹了家鄉缺醫少藥,醫療條件十分低下和處地嬰兒、兒童死亡率較高等悲慘情況,深感焦慮與不安,就立志好好讀書,將來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好醫生。由于拼搏向上、勤奮學心,1956年9月,陳惠禎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北醫學院。至此,夢寐以求學醫的愿望終于實現了,成為湖北省醫學院校的一名佼佼者!
古人云,壯心欲填海,苦膽為憂天。打從踏入湖北醫學院時起,陳惠禎便開始銘記著“求學苦獵知,授業勤析惑”的歷史古訓以及韓愈《進學解》中“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教化、教鞭與訓誡,并將其付諸于行動與實踐之中——他與母校湖北醫學院有著千絲萬縷難舍難分的關聯與情緣——他親眼目睹了母校的發展與壯大,同時自己也隨之逐漸成長起來。入學第一年,陳惠禎與同學們在武昌張之洞路老校址上課,平房教室,條件簡陋十分差,幾十名學生住在一個大宿舍里,不過,學習空氣十分濃厚,有好幾位知名教授在為他們講課,使其受益匪淺。一年之后,他們便搬入了位于珞珈山畔、東湖之濱的新校址。當時的東湖路是砂石路,僅有14路公共汽車,約40分鐘走一趟,東湖和水果湖連在一起,四周是田園風光,湖水清澈見底,熱天,大學生就在湖邊下游泳,然而,入學不到一年,政治運動便接踵而至。1957年“反右”運動持續一年,1958年大躍進大辦鋼鐵運動又是一年,隨后又是反右傾、拔白旗和紅專大辯論。1959年至1961年發生了三年嚴重自然災害,醫學院的學生的伙食很差,但他(她)們還是堅持參加圍墾東西湖勞動,修建漢川鐵路勞動等社會活動。
三余廣學,百戰雄才;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盡管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有時還要停課鬧革命呢,但同學們還是堅持學習功課,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當時,在湖北的監利縣吸血蟲鬧得很厲害,作為醫學院的學生們,他們都得深入到疫區去防治吸血蟲。而在當時,別人都在極力回避,而陳惠禎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的同學沒堅持幾天就跑了,而陳惠禎不顧家人的勸阻留了下來。當時正值盛夏,天氣非常炎熱,所住之處既沒有電扇,也沒有水洗澡。經常工作到深夜兩、三點鐘,還泡在湖里。洗洗身上的汗水,住宿于農家的小屋里……這期間,在陳惠禎的腦海里,除了吸血蟲之外,就容不下任何東西了。然而,就在這時,“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的教誨,扣開了陳惠禎的心門——隨著他醫學功底越來越扎實,他的實踐任務越來越繁重艱巨。亦即,他想要知道、想要學到的,實在是太多,太多的了。不久,陳惠禎又先后去了宜昌的偏遠大山區即沒有人愿意去的地方江陵縣,進行性病(梅毒)的檢測和防治工作。和以前一樣,他只能吃豆腐渣、住茅屋,沒有睡過一天安穩覺。到江陵縣防病治病時,又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最苦的時候,他竟半年時間沒有吃過油,更沒有吃過肉。完成任務后回到縣城,領導為學生們加餐宴請時,有的同學還得了急性胃擴張呢!雖然生活上很苦,工作上很累,但由于這鐘饑寒交迫、艱苦拼搏精神,才使得陳惠禎得到了鍛煉,掌握了基本醫學知識,為后來的醫療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到今天,陳惠禎依然留戀在讀醫學院那段難忘時光,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就是:“沒有醫學院就沒有他的今天!……”
古人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吾要說,有恩不報非君子。如同陳惠禎教授常說的那句話:“沒有醫學院就沒有他的今天”一樣,若沒有1992年12月8日上午8時至下午5時于湖北省黃石市第三人民醫院(今黃石市中心醫院)專程聘請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科腫瘤手術專家陳惠禎教授親自主刀為我妻子闖素杰同志進行了長達九個小時高難度晚期子宮、卵巢癌逆行性和縮瘤式切除手術,使期存活期僅有二、三個月時間竟延長一年時間令人終生難忘的感恩經歷,我也不會有與陳惠禎教授相識、相知、相處的機緣的,正因如此,我與陳惠禎教授適才結下了不解之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陳惠禎如今的名與靈,已為華人譜就“粵籍明珠照荊楚,醫圣高手救眾婦“的美麗頌歌了。
陳惠禎,在逆境之中不氣餒,于順利之時拼命干;向著未來,獻身人類,試與夸父比翼飛。他虔和待人,有容乃大;他,不壘個人城池,不樹自我高碑;他,淡泊明志,法身自好。他,有如蒼松的品格。宛若翠竹的風姿;要求于人甚少,給予事業甚多。日以繼夜、鍥而不舍地追逐著婦科腫瘤防治事業——婦女的生命與健康——碩大無朋的磁石魂系著他那顆坦蕩赤誠之心,脈脈(默默)含情、無怨無悔地走著“杖起弱者,藥治人病;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圣之路……
有道是,西江水富,嶺南土肥;海岳精液,善生俊異。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哦,令人景仰和衷心愛戴的當今醫圣——陳惠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