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我國刑事審判證人出庭率低,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法律的嚴肅性及權威性,影響了審判的社會效果。2012年修改后刑訴法完善了證人出庭和保護方面的規定。這對解決證人“出庭難”問題,保障實體公正、強化程序正義,實現新刑訴法確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等立法宗旨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證人出庭及證人保護概述
證人是指知曉案件具體情況的當事人以外的人。證人出庭則是證人按照法庭的通知到庭審現場接受詢問,就所了解的案件事實如實陳述的活動。司法機關有責任和義務對證人以及其近親屬或其他關系密切人員人身和財產安全進行保護。證人出庭作證的價值或意義主要在于以下兩方面:
一是還原案件真相,實現實體公正。公訴機關既然將案件訴到法院,就在內心確認被告是有罪的,在辦案過程中往往傾向于收集被告人有罪或罪重的證據。法官面對的都是控方移送的有罪證據材料。證人不出庭導致書面證言在法庭上被大量使用,控辯雙方無法進行質證,法官也難辨真偽。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采取非法方式獲得證人證言時有發生,在書面上幾乎看不出其中的破綻。證人出庭接受控辯雙方的交叉詢問,則有助于還原事實真相。法官可通過其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言表述等外在表現判斷其證言真偽,以獲得可靠的心證,這種作用是書面證言無法替代的。
二是遵循審判規律,實現程序正義。在目前證人出庭率極低的情況下,特別是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在移送案卷時全案移送,“使得合議庭不是通過對當庭出示的證據進行質證和辯論來形成裁判結論,而是高度依賴檢方案卷材料形成裁判結論”[1],致使庭審流于形式,甚至出現在庭審前判決書已經完成的情況。這嚴重違背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也違背了抗辯式庭審模式的要求。只有證人出庭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在證據方面實現“以書面證據為中心”向“以直接言辭證據為中心”的轉變,完成庭審模式從“糾問式”向“抗辯式”的蛻變,才能展現訴訟的文明與理性,實現程序正義。
二、證人出庭作證現狀及成因分析
具統計,我國刑事訴訟證人出庭率不足1%[2],即99%以上的證人證言都是以書面形式出現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證人出庭制度不健全、“恥訴、厭訴”傳統文化影響等,在此不一一展開。造成這種現狀最根本原因在于司法機關在證人出庭方面的消極被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檢察人員抵觸證人出庭。與其他證據相比,言詞證據具有易受干擾、易變化等特點。實踐中,一些公訴人擔心證人出庭作證會改變其在偵查機關所作的證言,打亂支持公訴的計劃,易造成被動局面,認為當庭宣讀證言筆錄較為穩妥,可以避免出現上述問題。修改后刑訴法明確了非法證據排除原則。偵查人員如果采取暴力、威脅方法獲取證言,證人出庭作證就有可能揭露偵查人員非法取證、虛假取證等情況,這樣即使該證言是真實的,也會導致案件證據不扎實。因此檢察人員對證人出庭作證持消極態度,不申請甚至不希望證人出庭。
(二)法官抵觸證人出庭。由于偵查機關關于證人詳細信息提供的不準確,證人流動性比較大,使法院無法送達出庭通知,或者已經通知,證人拒絕出庭的情況常有發生。同時,在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辦案時間緊張的情況下,證人出庭將會極大地延長庭審時間,降低審判效率。修改后刑訴法規定檢察機關在移送案卷時全案移送,即使證人不出庭,法官也可根據偵查機關固定下來的書面證言和其他證據材料,對案件事實有基本了解。如果證人出庭證言與偵查機關提供的書面證言不一致,則會增加審判的難度。法官為了追求審判效率,一般不會輕易通知證人出庭。
三、國外證人制度的實踐與借鑒
國外發達國家證人制度比較成熟,可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外國制度和經驗。
一是美國。在立法方面,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制定了《有組織犯罪控制法》、《被害人和證人保護法》、《證人安全改革法》等一批法律。在機構方面,美國司法部成立有專門的證人保護局,還有證人服務組織和全美被害人援助聯盟這兩大民間證人保護主體[3]。在保護對象方面,不僅包括證人及其近親屬,還包括和證人關系密切的人員。在經濟補償方面,證人經濟補償的費用包括證人的補貼和證人的實際支出。在保護措施方面,采取的手段多種多樣,如為證人身份、住所和其它信息保密、為證人建立新身份證件、提供住房、幫助證人獲得工作;法官在法庭上發布人身保護令,不允許相關人員靠近證人身邊等。
二是英國。英國證人保護立法在許多方面借鑒了美國的經驗,但也有自己的一些做法。如在證人保護機構方面,英國證人保護的官方主體首先為警察機關?;始覚z察院建立后,有關證人保護的工作便由檢察機關和警察局合作進行,并在2002年成立了部門間的證人工作小組。此外,英國的民間保護組織也較為完善。保護措施方面,英國對不同種類的證人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在經濟補償方面,證人得到補償的范圍是因其出庭作證而產生的費用。其他方面,《1999年青少年司法和刑事證據法》規定,對兒童證人和易受傷害的證人可以采取錄像詢問的方法。
三是德國。在1998年以前,德國有關證人保護的規定主要散見于其刑事訴訟法、法院組織法和警察法中[4]。1998年12月,《證人保護法》生效。德國的證人保護機構是聯邦刑事警察局,保護范圍及于親屬及最親近的人。在經濟補償方面,德國有專門的《證人、鑒定人補償法》。證人信息保護方面,德國《刑事訴訟法》第68條規定如果公開證人的身份、住所或者居所可能給證人本人或者其他人的生命、身體或自由帶來危險的,準許證人不回答針對其個人情況的提問。德國證人免證制度規定的比較完善,《刑事訴訟法典》規定了基于身份原因和職業原因的免證權。德國的《證人保護法》也明確規定對于兒童等需要特別保護的證人,使用錄像詢問的方法,可以免除他們親自出庭作證的義務。
通過對上述國家證人制度的介紹,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是各國高度重視證人出庭和證人保護制度,強調證人出庭作證的重要性,制定了專門的證人出庭及保護法律,并成立專門保護機構。
其次是注重對證人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保護。采取多種手段防止證人個人信息泄露,對需要特別保護的證人采取特殊措施,保護對象擴展到證人近親屬以及其他密切關系的人,加大對打擊報復證人行為的打擊力度。
三是為證人出庭作證提供經濟補償,補償以證人實際支出費用為主。
四是對證人拒不出庭作證的行為實行嚴厲的處罰措施,除罰款、強制出庭外,構成犯罪的依法予以追究。
五是嚴格限制豁免作證權利的行使。對證人免證制度規定的較為細致完善,一般沒有規定“兜底”條款,以避免一些證人利用法律漏洞拒絕出庭作證。
四、對我國證人出庭及保護制度評析及完善建議
(一)對我國現行刑事訴訟證人制度評析
新刑訴法雖然極大的完善了證人制度,但仍有不足之處。如對第62條規定的四類特殊案件,可以采取不公開真實姓名、住址,不暴露外貌、真實聲音等措施保護證人安全,有利于更好的揭露打擊這幾類性質嚴重的犯罪。立法者可能是考慮到目前司法機關資源有限,僅對這四類犯罪的證人采取特別保護措施。但是,其他惡性刑事犯罪中的證人受到威脅卻無法得到預防性保護,這顯然是有問題的。同時,法律規定公檢法三機關應當采取一項或多項保護措施,但沒有明確哪些措施由那個機關采取。在不同訴訟階段可能導致各機關相互推諉、扯皮、拖延的情況發生,并最終會影響對證人的有效保護。
對出庭證人進行經濟補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此次寫入刑訴法,也是眾望所歸。司法機關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落實證人出庭的補助經費,出臺制度明確證人出庭經濟補償標準以及發放單位和發放程序。
在強制證人出庭方面,并不是所有案件證人都需要出庭作證,需要出庭作證的條件包括三方面:首先是控辯雙方對證人證言存有異議;其次是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最大影響;最后是法院要求其出庭,也就是說是否出庭的決定權在于法院。其中,第三個條件顯得多余且法院自由裁量空間太大。同時,也沒有規定證人雖被強制出庭但拒絕提供證言的懲罰措施。
如此種種問題,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一次立法修改就可以完全解決。即使在法律規定上看似盡善盡美,在實踐中也會遇到新的挑戰。完善刑事訴訟證人制度、提高證人出庭作證率對于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二)對我國證人出庭及保護的完善建議
1、制度建設方面
首先是建立健全證人出庭工作機制,建立風險評估機制。公檢法等相關部門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的形式,就出庭作證人員的范圍、程序、保障措施等內容達成共識,共同制定證人出庭作證的規范性文件。特別是在保障措施方面,應建立證人保護聯系機制,在接到證人有關保護申請或依職權主動采取保護措施時,接受申請或主動保護一方及時召開三機關會議,對證人是否需要保護進行綜合評估,并商討確定保護措施、機關、期限,然后按照既定方案進行保護。
其次是完善法院業務考評機制。由于證人出庭作證的決定權在法庭手中,法院方面要完善業務考評機制,以證人出庭作證率的高低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對法院、法庭、法官進行考評。細化證人必須出庭作證的案件類型,制約法庭自由裁量證人出庭的權力。
三是建立證人出庭作證輔助服務制度。為貫徹刑訴法“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切實保護證人人權,應引入證人出庭作證輔助服務制度,為易受傷害的證人提供程序指引、心理輔導和作證援助等服務,保護未成年證人、因恐懼而易受傷害證人等特殊證人的身心健康,讓證人克服障礙坦然作證。同時,引入雙向視聽傳輸技術,由法官批準符合條件的證人通過現場電視線路接受詢問,避免給特殊證人出庭作證帶來困擾。
四是規范證人出庭作證的豁免制度。基于證人出庭作證對訴訟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可以說一切案件的證人都能出庭作證是司法的最理想狀態。但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以及基于訴訟效率的考慮,有的證人不能出庭作證或者沒有必要出庭作證。為避免證人不出庭的隨意性,法律應明確證人出庭作證的例外情況,即在刑訴法規定的基礎上補充規定證人可以不出庭的范圍:(1)未成年人;(2)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及其不便的;(3)證人已經死亡;(4)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不能出庭;(5)由于特定職業關系而準予不出庭,如律師、公證員、宗教神職人員等。
2、在實踐操作方面
首先是完善證人信息登記。偵查機關在調查取證時,要詳細記錄證人個人信息包括具體住址、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以便法庭通知證人出庭作證。檢察機關、法院在受案時嚴把關口,如果發現沒有證人信息或信息不完整時,可要求偵查機關補充,嚴重的不予受案或退回補充。
其次是加強與證人溝通,勸說其出庭作證。一方面,應當爭取證人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另一方面,司法機關應全面了解證人性格、心理、工作、家庭情況等個人因素,分析其拒絕出庭作證的具體原因,然后采取不同方法“對癥下藥”,勸說其出庭作證,對其擔心事項一一解釋,以消除其顧慮[5]。對于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的證人,經勸說無效,強制其到庭。
三是擴大保護對象。刑訴法規定為證人及近親屬,司法機關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做擴大性解釋,將保護對象擴大到與證人有密切關系的人,如近親屬以外的親屬、未婚夫(婦)、與證人感情密切的人等。范圍也不限于人身安全,可擴大到財產安全、名譽權等方面,這樣才能解除證人出庭作證的后顧之憂。
四是強化證人保護措施。證人保護不僅要貫穿偵查、起訴和審判整個刑事程序中,在案件審結后也要加強保護。首先是完善證人信息保密制度。案件承辦人不得私自泄露證人信息,在案卷中可以采取變更家庭住址、采取化名等方式隱瞞證人身份。其次是為重點危險證人實行特殊保護。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必要時可由公安機關派出專門警力24小時貼身保護;為證人進行更換身份、安排異地生活和工作,使證人的利益得到真正保障。
注釋:
[1]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孫南申:《構建證人保護機制完善證人保護制度》,載《聯合時報》,2008—3—28(5)。
[3]高一飛:《美國證人保護制度》,載《中國社會導刊》,2006年第3期。
[4]王芳:《國外證人保護制度探析》,載《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09年02期。
[5]柏利民:《證人出庭作證實踐問題探析》,載《人民檢察》,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