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海
隨著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所占比例愈來愈大。筆者在黑龍江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三市調研發現,農村土地基本是靠承包費的多少來調整發包、承包雙方的利益,糧食補貼留給發包方的,承包費相對較低,反之,相對較高。但是,從流轉土地糧食補貼發放具體工作分析,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
一、農村土地流轉情況
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三市享受糧食補貼土地面積總計為4603.48萬畝,其中:流轉土地面積為987.15萬畝,占21.44%。三市中,流轉土地比例較高的是齊齊哈爾市達25.77%,牡丹江和大慶兩市均接近13%。三市平均流轉土地面積占糧食補貼面積五分之一以上,流轉比例最低的也在十分之一以上,從發展趨勢看逐步增加。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一是轉包,即承包方將土地以一定期限和價格,轉給同一集體組織內部的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二是出租,即承包方將土地以一定期限和價格,租賃給本集體組織之外的個人或單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三是入股,即實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間,將土地量化為股份,入股組成聯合體或合作社等。四是轉讓,即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讓渡給其他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由其履行相應土地承包合同的權利和義務。
從目前土地流轉的發展情況看,已體現了明顯的成效。一是促進了農業增產。通過土地流轉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把低效的土地優化起來,使資金、技術、設備、人才等生產要素實現了優化配置,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二是提高了農民收入。通過土地流轉和發展規模化經營,促進了產業分工和效能提升,土地轉出的農民同時獲得土地流轉收益和另行就業收入,土地轉入農民從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單產兩方面獲得規模效益。三是增強了農業競爭力。實行土地規模經營后,經營者更加注重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并針對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生產優質產品、發展品牌農業,市場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二、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問題
一是土地流轉手續不健全,引發糧食補貼歸屬矛盾。三市調查情況顯示,簽訂流轉合同的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沒有簽訂流轉合同。而且簽訂合同的具體內容也不夠規范,絕大多數沒有到相關土地管理部門備案,沒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糧食補貼歸屬證據資料,給糧食補貼發放工作帶來困難。
二是有些農民對鄉、村機動地糧食補貼用于集體公益事業不滿。有的村(屯)經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通過,將村(屯)機動地糧食補貼留給村集體集中使用,但個別承包村集體土地的村民不同意,要求得到糧食補貼。
三是個別承包鄉、村機動地的農民,不及時繳納承包費用,影響糧食補貼兌付。鄉、村以承包人不履行土地流轉合同為由,對承包農民暫不發放流轉土地糧食補貼資金,有關農民意見較大。
三、建議
一是積極配合土地管理部門全面加強流轉土地合同管理工作。首先,積極加大流轉土地合同管理法規和政策宣傳指導,提高基層和農民合同管理意識,幫助和促進建立健全流轉土地合同管理機制。其次,完善規范土地流轉合同內容,將流轉土地的糧食補貼歸屬和集體流轉土地糧食補貼留給集體后相應降低土地承包費的數額予以明確,保證流轉雙方利益。
二是按農民自愿原則解決好農村公益事業問題。對經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鄉村公益事業支出農民應負擔費用,原則上應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由農民直接繳納。如果確實農民100%同意將鄉村機動地糧食補貼用于鄉村公益事業支出的,應在土地承包合同中具體明確土地原承包價、按糧食補貼標準降低承包費數額和應繳納承包費數額等有關內容。凡是農民意見不統一的,應該將機動地的糧食補貼直接發放給承包人。
三是加強國家和集體土地有償使用政策宣傳,促進土地流轉雙方認真履行流轉合同。對拒絕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不履行合同的,應采取相應措施及時收回土地使用權,重新公開招標,并自重新與承包人簽訂履行承包合同之時起,將糧食補貼資金兌付給新的承包人。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財政廳經貿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