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強 羅珊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將失去土地保障。如何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特別是喪失勞動能力農民的養老問題,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
本文就此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對農村養老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一、赤壁市失地農民基本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處城市邊緣的蒲圻、赤馬港和陸水湖,是赤壁市城市發展建設征地最多的三個辦事處。據調查統計,征地范圍涉及21個村(社區、居委會),101個居民組,4854戶,20626人,其中農業人口14466人。在總人數中,60歲以上的老人1810人。為了解決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在既無可用可借鑒參保政策,又無上級社保基金轉移支付的情況下,赤壁市于2007年探索性地建立了“農民個人繳費、集體補助、財政補貼”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先后在赤馬港砂子嶺社區和蒲圻辦事處進行試點。從試點情況看,參保政策面臨著一些難度,主要問題有:
一是保險制度有缺陷。社會保險是福利性保險,具有政策性、連貫性、持續性的特點。制定和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既要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確定保障標準,確保政府承受能力,還要讓廣大失地農民能夠接受。目前,在湖北省未出臺有關失地農民養老保險辦法前,赤壁市出臺的暫行辦法為健全社保體系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其參保繳費辦法、退養待遇的設置還不夠科學,存在一定的缺陷,吸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還不高。
二是農民參保意識不強。參加養老保險的前提是個人要繳納一定金額的社會保險費,且必須到達規定的退養年齡時,才能享受社會福利待遇,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些失地農民在得到土地補償費時,想到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考慮的是眼前利益,認為繳納養老保險費是政府的事,補償費用是自己全部應得。
三是集體補助資金落實困難。暫行辦法在村集體籌資中規定,按每人20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但由于在土地被征時村集體沒有足夠預留資金,村集體經濟又參差不齊,有的村根本無能力給予村民補貼。
四是退養待遇相對偏低。農民反映說,“個人繳費10000元,到齡每月待遇70元,拿回自己的本錢要近12年,還不如將錢存銀行”。赤壁市出臺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屬于探索性低起步、低待遇階段,政府和村集體補貼相對較少,其退養待遇也相應偏低,導致被征地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
五是低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保。“農保不如低保”,許多農民和村干部說,參加低保不用繳納一分錢就能按月享受40~60元不等的待遇,年齡偏大的基本可以享受到死亡為止,而參加養老保險還須個人先繳費。
六是新征土地的報批與參保機制不配套。一方面,從中央到省里有明文規定,對新征土地失地農民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不予報批土地審批手續;另一方面,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政策又不成熟,地方政策也不是帶強制性的,農民參保和接受這樣一個新生事物需要一個過程,具體經辦的勞動保障部門處于進退兩難之間。
二、解決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的對策
一是提高待遇,縮小城鄉保障水平。在已出臺的暫行辦法基礎上,出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充意見,政府要在財政方面給予適度政策傾斜,在現有待遇上增設基礎養老金,提高待遇標準,引導和鼓勵失地農民自愿參保,擴大參保面。就赤壁市三個辦事處的失地農民來計算,在2萬名失地農民人數中,60歲以上人口不足2千人,僅占失地人數的10%,如全部參保,相當于10個參保人養一個老人,如保險面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基金的支撐力度也會相應加大,相應減少財政支出。同時,建立補充養老保險機制,鼓勵參保對象多繳費,實行繳費金額與待遇掛鉤,逐步使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待遇接近城鎮職工養老保障水平。
二是對現有參保政策部分條款進行調整。如降低首次參保繳費門檻,對未到退養年齡人員分年齡段繳費,適當減輕失地農民參保繳費的壓力;適當調高退養待遇,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讓待遇不低于城市低保水平;調整村級組織籌資渠道,將集體補助部分調整為參保個人承擔,適當調高退養待遇,讓農民得實惠,調動其參保繳費的積極性。
三是將失地農民直接納入養老范疇。對新征土地的,采取財政、國土和勞動保障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共同審核,認定被征土地所涉農民其補償費按照本市參保辦法,將應繳社保費金額在征地過程中統一劃撥,直接進入財政社會保障資金專戶,確保失地農民老有所養。
四是因地制宜地解決土地報批與農民參保問題。對政府加快城市化建設需要的新征土地,建議采取先報批手續、后規范參保的辦法。如涉及到新增失地農民的,政府和村集體要做好失地農民的參保思想工作,讓其自愿參保;或加快失地農民參保優惠政策的出臺,讓失地農民踴躍參保,解決新征土地報批與失地農民參保的矛盾。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