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農業處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的管理機制,認真組織實施中央財政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從2008—2012年項目實施情況看,項目區農牧業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實現了“產量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的目標。
一、項目實施情況
在資金投入方面,2008—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累計投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63.46億元,其中:獲得中央補助和獎勵資金15.39億元,自治區配套資金10.51億元,盟市旗縣配套資金6.31億元,整合資金12.24億元,社會投入資金19.01億元。實現了中央投入1元錢,引導地方和社會投入4.8元的效果。
從項目實施效果看,2008年17個旗縣、2009年19個旗縣、2010年28個旗縣、2011年43個旗縣、2012年57個旗縣,先后實施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形成了大興安嶺東南沿線、西遼河平原、燕山丘陵中部4個盟市16個旗縣玉米產業帶;渾善達克沙漠南部、大青山南北麓兩線4個盟市10個旗縣馬鈴薯產業帶;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大草原草原畜牧業、沿黃河兩岸農區及半農半牧區舍飼畜牧業5個盟市17個旗縣肉羊產業帶;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呼倫貝爾中心城市4個盟市17旗縣蔬菜產業。目前,內蒙古已成為全國優勢主導產業帶最集中、跨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受益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
通過5年的集中建設,內蒙古16個玉米產業項目旗縣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10.2萬畝,平均畝產提高200公斤以上,受益農民38.2萬人;10個馬鈴薯產業項目旗縣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1.8萬畝,平均畝產提高1000公斤以上,受益農民44.3萬人;17個肉羊產業項目旗縣建設肉用種羊核心場190 個,育肥園168個、家庭牧場及雜交繁育場5249個,建設標準化棚圈 64.53萬平方米,受益農牧戶1萬多戶;蔬菜17個旗縣共新建設施面積9.5萬畝,實現產值25億元。
據統計,2008—2012年,內蒙古項目區新增玉米產量35.9億斤、馬鈴薯產量123.3億斤、蔬菜產量124.9萬噸、肉羊出欄 1133萬頭(只)。項目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620元,現代農業項目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到23%。
二、基本經驗
(一)統籌規劃,在項目選擇上求特色。自治區在充分調研和對比分析各地農牧業區域優勢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產業基礎好、增產潛力大、經濟效益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玉米、馬鈴薯、肉羊、蔬菜作為優勢主導產業。各項目旗縣對項目實行統一謀劃,統一決策,統一實施,統一管理,做到規劃跟著產業走,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增強了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突出重點,在支持環節上求實效。按照“看得見、摸得著、能量化、能考核”的要求,分別選擇一兩個關鍵環節支持。如對玉米、馬鈴薯產業,重點支持以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配套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對肉羊產業,重點支持高標準育肥園區、雜交繁育場以及標準化家庭牧場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對蔬菜產業,重點支持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建設。
(三)突破傳統,在支農方式轉變上求創新。
各項目旗縣因地制宜,自主創新,用活政策,用活資金,普遍樹立了“集中財力辦大事”的理念,實現“要我干”為“我要干”。自治區以“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財政補助方式,最大限度調動基層政府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各地積極創新支農方式和資金管理機制,提高項目建設成效。對項目旗縣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地方領導的重視程度、資金整合力度、資金管理成效和實施項目的積極性和意愿等情況,實現項目的退出和準入。
(四)改革創新,在項目管理機制上求突破。
在部門協作上,注重部門間的聯動,發揮整體效益,如財政部門通過資金引導把龍頭企業引進來,幫農業部門進行土地整理,集中連片;在資金使用上,財政部門有效地將分散的資金進行整合,集中投入,把現代農業的基礎打牢;在管理模式上,實行“縣級為主、市級監管、省級備案”,將項目立項審批權完全賦予地方,由地方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自主確定立項產業、支持額度、支持環節、支持區域和具體項目,并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
三、存在問題
一是一些地方對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認識上仍然存在著偏差,指導思想不明確,態度不積極,主動性不夠強。
二是個別旗縣對財政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缺乏深刻理解,把該項目視為簡單的項目資金,沒有充分發揮部門聯動、資金整合的優勢和積聚效應,帶動作用不明顯。
三是受現行制度及部門條塊分割等體制性障礙影響,一些涉農部門不能積極主動參與,仍然存在部門利益化。
四是上下之間和部門之間聯動措施不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主要是在旗縣級進行,上級部門特別是上級主管部門還沒有同步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涉農資金的整合力度。
四、工作建議
(一)堅持“中央宏觀調控、地方自主選項”的基本原則不變。現代農業項目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堅持“政府主導、財政牽頭、部門配合”的有效工作機制,取消項目申報制度,下放審批權限,完全由地方自主選項并組織實施。
(二)推行“中央宏觀指導,縣級為主、市級監管、省級備案”的監管新模式。中央層面應加大制度建設,如報賬制管理辦法、資金監管辦法以及建立資金使用動態反饋機制。省級層面應細化實施方案編制內容并量化到統計表,按照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和“看得見、摸得著、能量化、能考核”的原則以縣級實際執行數進行編報和審查,可有效增強資金可預見性和靈活性,并與下一年度資金分配掛鉤。
(三)建立責任與權利相匹配的管理機制。按照“誰管理、誰分配,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中央層面負責制度設計的合理性,給地方賦予更多的政策依據。地方應負責資金使用的真實性、合法性和合規性。建議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簽訂管理責任狀,進一步明確監管和支出責任。
(四)完善相關制度建設,進一步做好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工作。確定下放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權限,盡快完善與項目審批權限下放相適應的制度辦法。在項目安排中強調規劃的指導作用,確保項目安排的科學性。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定期跟蹤研究和通報下放財政管理權限的落實、運行情況。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