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波
《新義務教育法》的出臺,是實現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在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中,國家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從法律的角度,明確了重點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分擔機制,實行單列的義務教育經費預算、逐步規范義務教育專項轉移支付等。本文旨在分析《新義務教育法》頒布后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制度改革依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的局部不足
以縣為主、省級政府統籌管理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將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人權、財權和事權上劃縣統一管理。這一管理體制,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明確了財政管理主體、供給主體、供給方式等問題,但當前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制度依然存在種種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權事權缺失。按照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的要求,對農村中小學經費實行了“校財局管”。這使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缺少財權,自己無法對學校的財務進行管理和支配,這也就導致學校經費預算失衡。財權的缺失,使得農村義務教育缺失激勵機制,每個老師除了基本的工資外,很少有激勵,不利于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由于“校財局管”,縣里不僅代管了學校的財政大權,還代管了學校的事權。如學校需要購買相關的教學設施時,往往是縣里代購或者包辦。而代購的物品中,成本無法核實,質量無法保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權事權的缺失,不利于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
(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保障制度不完善。雖然國家建立一系列的義務教育財政保障制度,如財政投入責任、支付轉移制度等,由于財政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使得這些措施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保障中顯得力不從心。就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責任的比例而言,考慮了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比例,減輕了縣級財政的壓力,但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的投入責任主體多元化,沒有明確的規定各級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中的事權和財權,沒有明晰各級政府的投入比例,只是規定各級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中具有責任,使得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責任模糊。就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而言,運用“一般轉移支付”促進東部與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公平,運用“專項轉移支付”扶持農村義務教育。但各級政府的支付規模是多少、比例應為多大,這些都是政策的盲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三)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監督制度不健全。雖然形成了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責任機制,施行了“各級政府共擔,分項目、按比例”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但具體的農村學校財政制度如何建立,有無成效,尚無相應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監督機制。就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責任而言,如何監管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如何評價;就農村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如何確保轉移支付的經費用于農村義務教育、如何監管各級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的轉移支付行為等。監督機制的缺乏,使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成為一種擺設,有必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監督制度,保障學校、教師、學生的權益。
二、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的深化對策
深化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確保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不僅需要在立法上對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給予法律保障,還需要從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角度,給予其財權、事權,并完善相關的財政監督機制,只有這樣,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改革才能起到成效。
(一)下放農村義務教育財權事權給學校。促進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需要增加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財權和事權。就財權而言,一是在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情況下,由學校自己管理財政,自行決定財務開支,上級重在監督其開支是否合理;二是培養優秀的財政人才,管好學校的財政事務;三是建立激勵制度,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只有下放農村義務教育財權給學校,才能形成學校的財務管理制度,實現財務經費使用的效用最大化。就事權而言,增大學校的事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讓學校自行處理日常的工作事務;二是讓學校自行購買學校的辦公用品和辦公設施;三是讓學校自行申報重大的建設項目。只有給予學校的事權,才能將財政經費用于刀刃上,才能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保障機制。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保障機制,需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進一步明晰政府在財政方面的作用和責任,分清各級政府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管理責任和投入的比例,促進各級政府按質按量地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就我國目前的國情來看,中央、省市應作為義務教育投入主體,在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中占更大的比例,而縣級應做好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管理工作,重點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財政進行指導和監管。二是借鑒國外經驗,政府放寬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參與權,讓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農村義務教育事業,如開展教育儲蓄貸款、教育基金、社會捐助等,運用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投入,擴大農村義務教育資金的來源。各級政府責任的明確、民間和市場力量的參與,有利于解決農村義務教育資源緊張的問題。
(三)健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監督機制。促進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的順利實施,需要健全相應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監督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使其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預算、管理、使用等方面進行監督和管理,對學校實行指導管理、對政府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并形成一種上下級政府間相互監督的透明機制,為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從立法的角度,健全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監管制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即對不認真履行責任的學校和政府機構,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對違反農村義務教育財政制度的組織和個人,應給予嚴厲懲處。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