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山
“網絡反腐是檢察系統面臨的一個新課題,也是檢察工作的一個重要機遇。檢察機關應該積極正視這些現象,充分地運用好網絡反腐,并引導網絡反腐走上法治的軌道?!比珖舜蟠?、江蘇省檢察院檢察長徐安的話代表了檢察機關對待網絡反腐基本態度。面對網絡反腐這把“雙刃劍”,檢察機關絕不可能在消極應對中獨善其身。檢察機關如何恰當地運用網絡反腐,更好地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反腐職責,提高檢察公信力,這的確是擺在檢察機關面前的一個嚴峻考驗。
一、網絡反腐熱潮折射人民反腐新期待
信息網絡時代給社會帶來了巨大便利,也使網絡監督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2012年,“表哥”“房叔”“房姐”等一系列網絡反腐事件,不斷向人們展示了網絡在反腐領域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網絡已經成為腐敗事件的顯微鏡和追蹤器。全國5.38億網民、10億多手機用戶、超過3億微博用戶組成了龐大的網絡平臺,他們隨著自己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的不斷提高,熱情地利用網絡這一便利平臺,參與監督。據數據顯示,利用網絡手段反映官員腐敗的現象正逐年遞增。網絡反腐作為一種網絡輿情,是眾多網民關于社會(現實社會、虛擬社會)各種腐敗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情民意,這種熱潮折射出人民群眾對反腐工作的新期待。
二、網絡反腐與檢察公信力
(一)檢察公信力及其來源
公信力是使公眾信任的力量。作為專門法律監督機關,由于其“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這一永恒主題,檢察公信力成為檢察權的天然品質,它是檢察機關在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中對社會的信用和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和結果的信任。[1]其核心是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公共信用理性認知基礎上的心理認同,其中,檢察機關在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中對社會的信用是前提,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和結果的信任,是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主要評價標準,是提升執法公信力的目標追求。因此,我們可以說檢察公信力,一方面來源于自身對社會的信用,另一方面來源于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的信任。
(二)網絡反腐熱潮對檢察公信力的影響
當檢察自身或社會信任兩方面缺一或不足時就會造成檢察公信力危機。由于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輿論的生產者、傳播者、制造者,輿論的形成機制呈現出聚合化、實時化、跨地域的趨勢,大規模、全國性的輿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并演變為公共事件。同時由于網絡空間中法律道德約束較弱,在缺乏必要自律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偏激和非理性,群體盲從與沖動,甚至演變為網絡審判,肆意懷疑、詆毀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2]另外,從檢察機關自身來看,與網絡反腐相比,檢察機關的介入往往顯得滯后。網絡反腐其內容雖然各不相同,但卻基本未跳出“網友爆料+輿論監督+官方介入”的模式。換言之,在反腐案例中,網友和媒體唱了主角,官方多少顯得有些被動,當普通網民的廉政期盼和訴求得不到真正滿足后,檢察公信力在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網絡反腐熱潮下檢察公信力的提升路徑
從檢察公信力的來源來看,網絡反腐熱潮下檢察公信力的提升路徑也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提升檢察機關在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中對社會的信用
1、加強制度反腐,以規范約束取信于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這就是標本兼治、懲防并舉的反腐倡廉體系的制度化標準。要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是對權力約束制度的完善;要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就是對包括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在內的反腐制度的加強。
2、能動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以辦案成果取信于民。能動辦案是網絡反腐熱潮下提升檢察反腐公信力的關鍵。而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關鍵在線索。目前,我國檢察機關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線索,一是來源于群眾舉報或相關部門移交,二是通過自行發現。主要來源是群眾舉報。隨著網絡監督力量的壯大和公眾對反腐敗工作期望值的不斷提升,這種由舉報等被動性因素來啟動偵查的辦案模式,已經難以適應職務犯罪偵查的客觀需要。檢察機關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找線索,能動地查辦職務犯罪案件。(1)密切聯系群眾,走進群眾中找線索,這是獲得案件線索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2)通過主動查帳獲取案件線索。通過種種渠道介入查帳,掌握普遍性的問題,從中尋找涉案的線索信息。(3)加強與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系溝通,主動上門找線索。主動與紀委、監察、稅務、國資和審計等部門建立相互協作和配合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與他們進行信息交流、情況互通,及時掌握和了解這些部門的涉案信息。
(二)提升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行使法律監督權過程和結果的信任
1、加強“輿論引導”,以主動應對取信于民。檢察機關在熱點反腐事件中的表現對輿情走向的影響變得日趨明顯。如果涉事檢察機關能夠在輿情發酵初期積極作為、亮明態度,通常會得到網絡輿論更多的贊許,將輿情風險關口前移。一旦在輿情積聚的關鍵節點出現失語、缺位,其后續的工作成效往往會被口水所淹沒。因此,檢察機關應積極適應網絡快速發展的自媒體時代要求,正確看待,高度重視網絡反腐在整個反腐敗工作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網絡監督看作是我國推進民主建設的渠道之一,要使網絡與現實的互動成為常態。對網絡時代的新形勢、新特征把握不清,尤其是網絡輿論引導乏力,其結果往往會嚴重影響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因此,檢察機關應立足于網絡輿論傳播規律和新形勢,轉變思想觀念,克服關門主義、神秘主義等傾向,改變只做不說、多做少說的習慣,不僅要又做又說,而且要說得準、說得好、說得及時。要提高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善于運用網絡媒體“發聲”,積極主動,直面問題,真實、準確、開誠布公,切實有效地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權威。通過建立檢察官方微博,發揮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拓展檢察工作網絡發言人制度,對涉及本院的網絡反腐輿情,及時發布檢察機關重要工作部署、階段性工作成果、出臺的新舉措和媒體關注的涉檢熱點問題等內容,保障群眾知情權,主動接受群眾監督,以迅速的反應、積極的應對取得人民群眾的信賴。
2、加強“陽光辦案”,以公開規范取信于民。目前,根據高檢院規定,檢務公開的內容有十三項,第十三項為兜底條款,在其他十二項中,沒有一項公開內容是針對反貪辦案的。那么檢察院辦理職務犯罪案件要不要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筆者認為當前,檢察機關要加強檢務公開,在反貪辦案方面,也應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公開。這是因為:(1)有利于滿足網絡信息社會公眾對社會信息的需要;(2)有利于消除檢察機關的神秘感,增強社會公信力。當前,仍有不少人對檢察機關存在神秘感,其神秘感的來源主要是在反貪辦案方面。(3)有利于增強社會公眾對反腐的信心與決心;(4)有利于發動群眾獲得嫌疑人更多的犯罪證據;(5)有利于適應新刑訴法的需要。修改后的刑訴法注重對律師和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保障,同時,刑訴法的修改也引起了辦案理念的轉變,即從“重口供”到“重證據”、“先抓人后找證據”到“先找證據后找人”的辦案理念的轉變,在這種辦案理念指導下,適當的辦案公開與保密需要并不矛盾。要在“陽光下”開展職務犯罪案件查辦工作。努力破除神秘化的傳統辦案模式,增強執法透明度,保障人民群眾對查案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首先,要完善法律規定,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把案件辦理的依據、程序和處理結果公開,讓社會公眾更多地了解,消除一些不必要的疑惑,使檢察權在陽光下運行。其次,要借助互聯網搭建檢群交流和外部監督平臺,使社會各界能夠通過監督平臺直接和辦案人員開展網上交流、網上對話,廣泛接受社會各界對辦案工作的監督,在辦案中讓案件當事人沐浴到法律公正的陽光。
注釋:
[1]王金貴、王淵:《公信力是檢察權的天然品質》,載《檢察日報》2009年10月9日第3版。
[2]付燕玲、張連貴:《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問題研究》,載《時代報告》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