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金融市場日趨完善,帶動農村金融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政府的監管和引導之下,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體系。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使得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農村金融市場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農村;金融市場
一、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一)農村的金融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系逐步完善,農村的金融改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金融改革在農村逐步有序開展,隨著農村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農村金融市場呈現多元化發展局面。目前,我國已形成基本適應農村需要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體系;二是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增長較為迅速,“三農”貸款數量持續增長,能夠從金融機構貸到款的農戶數量已有顯著上升。
(二)農村金融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大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
目前,全國農村地區已經建立上千家城鎮銀行,上百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從而更好的服務“三農”,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是,這與龐大的農村居民需求仍有較大差距,農村金融的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二、當前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
隨著國有銀行和部分商業銀行出于對利益的追逐,在農村地區的逐一撤離,多數地方只剩下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仍在農村地區服務,“堅守陣地”。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的減少,導致金融機構建設無法及時跟進,嚴重約束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金融服務供需不足也致使農村金融業務相對萎縮。郵政儲蓄網點只開展了基本的存款、匯款和結算業務,沒有開展信貸業務,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機構開展信貸業務。而且,這些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供應有限,難以滿足農村居民對資金的需求,且通常情況下,為規避風險,正規金融機構的手續較繁瑣,貸款條件較嚴格,多數農民無法進行快捷、便利的貸款,這就導致了民間借貸的活躍。這種非正規的金融組織雖然看似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居民的資金需求,但是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也大大增加。民間金融組織規模小,經營范圍窄,資本實力小,基礎薄弱,抵御風險能力差,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則會發生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并且,由于民間金融的區域性, 其極易受到當地政府或行政的干預和操縱。再者,這種非正規的組織難以避免會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 投機、圈錢、關聯貸款等道德風險極容易滋生。
(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滯緩,作用有限
各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相較城市來說不夠完善,支付和結算體系落后。適合農村經濟特點的金融電子化和票據化等操作方式覆蓋的地域范圍小,配套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不利于農村居民方便快速的辦理相關業務。四大國有銀行和少數商業銀行基本上僅在縣城設立了儲蓄點,并且是主要作為吸儲工具而存在。如果在國家宏觀金融政策沒有根本性調整,上述各大商業銀行基本上很難發揮金融支農作用。
(三)與農村相關的金融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盈利水平偏低
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主要以經營傳統的商業保險產品和信貸產品為主,而對于小額貸款和農業保險這樣的農民需求量較大的產品則缺乏創新,導致金融產品過于單一,盈利能力不足,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薄弱,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小額存單質押貸款和少量的聯保貸款外,其余就是擔保抵押貸款,而農村擔保抵押物稀缺,農民住房、信貸消費、看病、就學等消費性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四)農村資金外流情況嚴重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業的薄弱環節,金融供給不足尤為突出,資金外流情況嚴重。當前雖然成立了新型農村村鎮銀行,但成立時間較短,網點較少,結算相對困難,在儲戶分散的農村市場難以在短期內聚集較多的存款。很多農村資金互助社由于沒有金融營業許可證而無法吸收存款,只能依靠募集股金進行發放貸款,而部分獲得金融營業許可證的互助社,由于農民手中閑散資金不多,亦無法吸收足夠的存款應對龐大的農村需求。而小額貸款公司只能利用自有的資金進行放貸,同樣受到資金供給的限制。此外,由于金融機構網點有限、涉農業務的運營成本高、農村地區的貸款風險高等導致金融供給不足,農村資金的持續流失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農村經濟。目前,農村資金流出的數量遠遠大于從城市流入的數量,對于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的農村經濟來說,資金的缺乏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若干對策
針對我國當前農村金融現狀存在的諸多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其二,政府要增強力度,大力給予政策性支持;其三,鼓勵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其四,完善信用體系,為農村金融發展創設良好環境。
(一)建立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推進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金融體系。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要充分利用其在農業金融中的政策優勢,使其成為農業金融發展中的重要支撐。進一步完善其支農服務功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轉變,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幫助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農戶能掌握的技術并加以應用,拓寬綜合性金融服務的服務內容和范疇。農村信用社則需要發揮其主力軍的作用,拓寬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范圍,從而增加支農的政策性貸款的投放,為農戶提高及時、優良的服務。農村郵政儲蓄銀行則要充分利用其網點多、存款多的優勢,擴大郵政儲蓄資金在農村的運用范圍,使有資金需要的農戶能夠更容易貸到款,充分將資金回流到農村,真正做到資金取之于民用于民。
(二)政府要增強政策性支持的力度
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政策的支持和財政的投入是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如對在農村金融機構貸款的農戶給予適當財政補貼,以調動農戶貸款的積極性,同時也能保證農村金融機構的收益不受影響;另一方面,各政府部門應配合農村金融機構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支持個金融機構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類型的金融業務,以更好的為農戶服務。
(三)鼓勵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和效率
由于農村金融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它的發展應該按照由金融需求決定金融供給的原則,進行一系列的農村金融供給結構調整。首先,各農村金融機構要本著給農戶提供滿足其基本需求的金融服務的原則,把農戶需要的基本業務,如簡單的存取款、匯兌和貸款、保險等做好,并加強對金融機構相關人員的管理和培訓,規范從業人員的的職業行為,以提升金融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整體形象;其次,在保證基本服務的基礎上進行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創新工作,鼓勵各地探索與先進技術結合的金融創新方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同時,通過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增強其面向“三農”的服務功能;最后,要加快推動農村金融機構的網絡化進程,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服務成本,也使農戶享受到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服務。
(四)完善信用體系,為農村金融發展創設良好環境
良好的信用環境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經濟競爭力、促進農村金融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農戶和農村企業因自身文化和歷史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信用意識淡薄,由此引發的合同糾紛事件經常發生。并且,由于目前擔保機制的不健全,農戶除了房屋和生活資料外,提供有效抵押擔保的能力也十分有限,這就造成了信用環境整體的不完善,支農信貸風險增大,信貸資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無法保障,從而導致整體金融機構信用度的降低。為減少上述問題的發生幾率,同時又保證真正需要資金的農戶能夠貸到款,就需要金融機構和農戶雙方的共同努力。可通過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審活動和劃分信用等級的方法來提高農戶的信用意識,使其從思想上認識到信用體系的重要性;同時,各金融機構間可加強合作,成立農業信用擔保機構和農業擔保基金,積極引導商業擔保機構有效開展農業擔保業務,從而建立有效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對于民間的非正規金融組織,通過適當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的方法來給與其一定的發展空間,這樣也可以起到降低金融風險,促進農村金融產業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苗寧.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07)
[2]孫莉萍.淺析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2(10)
[3]陽曉紅.當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推進策略[J].武漢金融, 2011(11)
[4]彭紅華.關于改善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2(04)
[5]趙栩旖.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面臨的現實挑戰與發展選擇[J].農村經濟,2012(08)
[6]孫先明,楊麗萍.中國農村金融業務創新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11(02)
[7]周才云.農村金融發展問題研究述評[J].改革與戰略,2011(07)
【作者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民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