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婧
摘要:民間泥塑屬于民間藝術中的絕技,民間泥塑是用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質來作為材料塑造物體,民間泥塑的創作原則是“以心寫神”,涉及民間泥塑的基本知識和規律,以及對塑造對象的獨特處理手法。
關鍵詞:民間泥塑;創作材料;創作原則;處理手法
民間藝術有三絕,“絕藝”、“絕招”和“絕技”,民間泥塑屬于“絕技”。民間泥塑作為雕塑的一種形式,它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構成因素之一,它同傳統雕塑,西洋雕塑,公共環境雕塑一起共同反映人類的歷史文明和對現代文化的影響與引領。因此,民間泥塑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應該被看作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與力量,它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反過來又可以給人們內心深處的靈魂以巨大的碰撞。
我國民間泥塑家們憑著他們的勤勞和智慧,使用簡單的普通工具,就能將自然界就地取材的泥等普通物質材料創作成為無價之寶的藝術品,這都是經過民間藝人在藝術處理手法上反復推敲加工提煉的。他們多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因材施藝,直接刻劃,這是中國民族式雕塑的傳統特點,也只有通過自己民族民間傳統的造型藝術的手段才能獲得最佳的藝術效果。如圖一:這個材料創作就是采用了傳統的民間泥塑手法來完成的。
此創作題目是《對弈》,因此根據這個主題,來組織具有代表性的情節和放置塑像的環境場地來考慮安排構圖及確定人物的尺寸大小。在構圖中選擇情節是關鍵的,雕塑是要有一定情節的,沒有情節,感情也就無所表現,因為雕塑是表現一個過程的瞬間的動作,所以所塑造的動作必須要明確,要承前啟后,要能看出過去怎樣來,將來怎樣去,而構圖又是塑像過程中很重要的環節。構圖簡而言之就是一尊造像的架子,古人說:“有法和無法”,意思是說有方法又不為方法所限制。例如我所塑造一個老者與一個孩子下棋的場景。歷來有一定的情節和格式在這里有法,但因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所見,所想,所聞體驗各異,而在表現手法上如果能加以獨創發揮,就能擺脫一般常見的格式,從而新鮮生動地表現主題,這就是無法。
在起泥稿時,不論塑像放置于平地還是臺座上,都必須用木板做造像的底盤,然后在底盤上打孔,立木樁。如圖二所示:在木樁外包裹報紙為了以后塑像成型后好抽取,因為民間的泥塑多數都是空心的。根據所選的人物動態采取“立樁”法,就是中間只有一根樁子支撐,人物造型可根據需要自由變動。民間泥塑的頭和身子一般都是可以分開的,先做出頭,然后以頭的長度為標準放大身子。我國民間泥塑藝人們歷代都是采用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技藝的傳授,他們雖無系統完整的理論范本,但一代代藝人通過長期創造性勞動的實踐,從而取得了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并善于用非常形象又生動的民間語言,如順口溜等口訣形式,總結出來一套易記易學的塑像基本知識和規律。比如在做人體時就采用“行七,坐五,盤三半”的規律來造像,就是說人站立時是七個頭高,坐著時是五個頭高,而盤腿坐則是三個半頭高。又比如在做人物面部時,因面部形象各異,有不同個性,藝人們稱之為“相之大概,不外八格”,即田,國,由,用,目,日,風,申八種類型。就一般規律來說,男像多是國,由,用,風字臉型,女像多似日,甲,申字臉型,少像(兒童像)多是田字臉型。再比如“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這是用來形容古時候武將的氣勢的。還有就是“俾望山峰要見石,高觀幽谷不見蹤”,這是指人物肌體有高俾之分,(俾指低處)民間藝人們雖未學過解剖(個別人例外),但他們也理解骨骼。上面的口訣就說明觀骨之點在高峰處,所以要塑得實在肯定。衣紋飄向外,(虛處)就見不著肌體肉的蹤跡了,民間藝人們不是先塑人體,而是直接從衣紋塑起,他們善于抓住主要的關節部位,然后分析復雜的變化,從而歸納提煉出規律性的方法來,如對肩到胳膊和軀干的衣紋處理,則只用了非常簡練的一句口訣“懷抱三拄香”就概括了,見圖三:在這次創作(圖一)時衣紋就用了這種處理方法。關于衣紋的各種復雜變化,民間泥塑家們也歸納出了以下一些規律和特點:1、衣紋有陰陽之分。(陽光直照者為陽,月映花枝不見月為陰)2、彼見者為陽,此見者為陰,這意思就是說,對于物體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尤其雕塑造型,它的特點就在于是有體積的,要讓人們從各個角度都能夠看到完美的整體造型,所以要顧此失彼,有陰有陽。3、外面為陽,內面為陰。4、有陽中變陰,亦有陰中變陽和由高往低處變,由低處向高處走的變化,如描繪仕女等的衣紋轉折變化就很豐富。5、高干由如魚秋背,俾曹恰似竹簡型。平如月夜觀江水,垂似擊石墜井中。月夜觀水實中虛,擊石墜井義亦同。這些都是在說明由于衣紋質地不同而形成平靜,柔軟,轉折等各種各樣有力的變化。千送千里外,后隨緊跟蹤。上下隨體變,下紋宜松。動似微風吹草,靜如柱石之堅,行紋轉稍急,走紋稍遲延,奔紋風,馳紋飄飄然如波浪,這都是描繪在風吹,行走的動勢中而引起的衣紋變化。6、緊像鄰家墻連墻,松如屋舍十里空。伸者宜疏之,曲者宜密之。這表明處理衣紋之間有疏密變化,要富于節奏感才能表現得生動有變化。以上生動形象的民間藝術語言,深刻地將民間泥塑的部分技法,經驗歸納總結了出來,充分表明了民間泥塑家認識生活,觀察事物的深度和創造性。
民間泥塑藝術不管是大變其形,還是高度寫實,但都離不開一個總的創作原則,那就是“以心寫神”,為此,總是緊緊抓住人物的“心緒”和“情節”這兩個法寶來表現,不只可以活現人的面貌,而且可以深刻揭示心靈。當然人物的“心緒”和“情節”不僅表現在動態,面貌肌肉表情上,還很重要地反映在眼睛里。我這次創作就是采用了民間的眼珠塑法,是用玻璃燒制的珠子安放在眼眶內,是真實的實體,這種方法同西洋雕塑的表現方法有明顯的區別,西洋雕塑往往是挖去瞳孔部分,只留下高光點,通過明暗來傳神,是用以虛代實的表現手法,而民間泥塑的按眼法是采用以實對實(也有例外),用中國的民俗來講,不能是有眼無珠的,所以一定是實體。但無論采用實或虛的方法,最后達到的藝術效果都是一致的。民間泥塑家們有著自己對時代,生命,造型和美的獨特認識,他們無門無派,特立獨行,他們很大一部分都沒有畫過素描,也不請模特,他們用心去感受,用靈魂去碰撞,他們的作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表達方式,而不是循規蹈矩,墨守陳規,他們用自己對周圍世界深切的感觸,從生活中升華我們陌生而又熟悉的瞬間。如圖四、五、六。
這次我的創作也采用了民間彩繪藝術的手法。彩繪藝術可以說是我國別具風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藝術,它所采用的材料是非常特殊的,僅從采用的原料來看,它同西洋雕塑就有明顯的區別,它更具有地方性和民間性,彩繪可以說是彩繪泥塑中十幾道工序中畫龍點睛的一道,彩塑藝術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材料精致,手法寫實。
(一)材料精致:彩塑藝術家所采用的原材料有貴重的黃金,白銀和名貴的中藥材,也有普通的黃土,白泥。黃金和白銀這兩種材料是根據作者個人對作品要求,或需要特殊的處理方法時而用的。而名貴的中藥材是用來做藥泥用的,藥泥的配制有八味藥材,這樣配制出來的泥是摔不壞的,一般用來做手等比較細小的部位,因民間泥塑的手也是可以和身子分開的,因此用這種打不爛的泥來做手,即使手不小心從高處掉在了地上也沒有關系。有點遺憾的是這次創作(圖一)我沒有用到這種特殊的泥,還是用的普通的黃泥加棉花配制而成的。做人物的頭(面部)的白泥,是選用眉山縣土產的白善泥(也是一味中藥)煉制的,把生土采集回來之后,先把其中的紅硬雜物去掉,經過水泡過濾,反復若干次數,最后取出經過太陽爆曬制成備用,肉泥的制作需要十五道工序,它的細致程度可以和面粉比美。在上人物的服飾顏色之前,需要上一層底泥,底泥的配制需要七道工序,由五種左右的材料配制而成,底泥要比肉泥(面部的泥)略顯粗糙。
(二)寫實的創作手法:民間的泥塑家們從制備原料到塑創形象,都想了不少辦法,這也是民間彩塑藝術的特點。為了追求皮膚顏色的真實感,在調制頭泥的時候就加入了朱砂,我的這次創作(圖一)人物的皮膚顏色處理就是采用的這種方法。民間泥塑家在塑造人物的衣褶上,追求衣紋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它的細膩程度使人感到過于繁瑣,然而他又通過最后一些細致,精滲的裝飾,著色來達到統一,如圖七:在上頭部肉泥的時候要先等頭胚的泥完全干了后再開始漿。使用頭部的肉泥時,放到干凈的盤子內揉均勻(可以象磨墨一樣的磨法),磨成米湯狀,然后用毛筆來漿四——五次,看到面部不花了,然后再漿一次即可,在漿的時候只漿面部,頭發不漿。在漿面部的漿內,加入黃泥或赭石之類的顏料,根據不同人種的膚色而定,這樣做出的膚色就比較真實。然后就是頭部的著色。一般女性使用胭脂(國畫顏色),因為胭脂比較粉,也比較柔和,所以用于女性著色很適合。但男性就要用天然的赭礦石來著色。在開始著色前要調勻顏色,用兩支干凈的筆,一支沾水,一支沾色,從上眼瞼起,向兩邊依次著色,每結束一筆,要用凈水筆把周圍勻散,使其不顯痕跡,著色兩次后看到已經似真人的膚色了,就不可再染,然后就只在面頰和眼瞼處染兩三次就可以了。另外在著面部顏色時還應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種族,特征等,可以加入少許墨,赭石等顏料,就能夠充分表現對象,達到所需要的藝術效果。在染衣服的顏色時,就相對來說簡單了。先上底泥,上四——五次,等干了后就可以直接上顏色了,我就是直接用水粉顏色調和后上的顏色。
總之通過這次嘗試學習了用民間的手法做泥塑,更加深切體會到應該不斷從民間泥塑這份傳統藝術資源中吸取,繼承有益的營養,并從中受到啟迪,把“民間”和“現代”結合在一起,讓“民間”滋潤“現代”,讓“現代”走向“民間”。
【參考文獻】
[1]譚勛.雕塑綜合材料教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
[2][美]湯姆·帕特森.當代民間藝術[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魯虹,傅中望.中國當代美術圖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