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經武
2012年12月,在北京的一次調研會上,時任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提出“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要把城鎮化最大潛力和改革最大紅利結合起來,用改革紅利釋放內需潛力”。2013年3月,同樣在北京,面對采訪兩會的眾多中外記者,剛剛履新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同志又提出,“要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新動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我們注意到,以上兩段話表述不同但實質相同,其意味值得深思。應該說,在國家宏觀層面,通過改革創新來深挖內需潛力,已經成為改革的共識和行動。在微觀企業層面,談改革談創新很普遍,但說到企業抓“內需”,似乎是個新概念。實際上,市場意識領先的企業已經看到內部員工消費市場(即企業內需市場)的存在和重要性并已行動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以中糧集團為例,中糧在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充分調動、滿足、擴大了其內部員工消費需求,可說是企業“內需”市場開發的先行者和佼佼者。現實來看,對領先企業而言,抓“內需”已進入操作階段,并積累了相當經驗。而對國內出版企業,特別是大型出版傳媒集團而言,對內部需求市場“怎么看”和“怎么辦”的問題,是一起擺到了面前。
國內出版企業在 抓“內需”上的現狀可用“為叢驅雀,為淵驅魚”八個字來形容。以國內某出版集團為例,該集團一位內部員工曾多次購買同集團其他出版社的書。在購買時,他有兩個選擇,一是以內部職工的身份向出版社購買,二是從亞馬遜、當當等外部渠道購買。在做出這個購買決策時,面對同樣的產品,他重點考慮價格和購買便利程度這兩個因素。首先看價格,如內部購買,其集團大部分出版社對內部職工是7折優惠,部分產品甚至是9折,而網購基本是7折,還不時有送券、直減等促銷活動。再看購買便利程度,內部需打電話找熟人幫忙買,且一般只能現金交易,送書也是個麻煩事。而網購免費送書,時間也很迅速,同時支持充值卡、銀行卡、支付寶、現金等多種支付方式。這樣一比較,大部分時候員工都“毅然”決定從外部網上購買,這樣不需要“欠人情”,實際上也更實惠更方便。
據筆者了解,品牌出版社給當當網、京東商城的書一般是6折左右,一般出版社還可能更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雖然從當當上買的還是本集團的書,但結果是員工沒有得到實惠,當當們分了一杯羹,積攢了用戶。不重視內部“顧客”,造成了將自己公司內部員工“趕往”別的企業,自家員工卻成為對方用戶的結果,豈不正是“為叢驅雀,為淵驅魚”?
企業占領內部員工消費市場有其天然優勢,抓好企業“內需”,是一件多贏的好事,其主要意義有三點:
第一,有利于企業經濟效益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規模較大、人員較多的出版集團,其全體員工的購買力不可忽視。一個員工的背后是一個家庭,是一個社交圈子。一個員工的購買,可以形成帶動、輻射的乘數擴大購買效應,形成口碑傳播效應。
第二,有利于員工得實惠。員工可以購買到整個企業集團所有的產品,企業面向所有內部員工提供低于外部市場價的價格、提供充分及時的產品信息、提供便利的購買渠道等實惠,員工樂于購買公司產品并逐漸形成購買習慣,產生對公司產品的信賴,進一步提升對整個企業集團的認同感、榮譽感和歸屬感。
第三,雖說不是“攘外必先安內”,但內部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必將強化企業整體市場觀念和提升企業對外市場化水平,內外是辯證一體發展的。
從實際來看,企業要抓好“內需”,應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企業應有一定的人員規模。實現“內需”是有成本的,企業內部市場規模應大到至少可抵消為實現“內需”所付出的各項成本。二是企業產品屬于大眾消費類產品,大部分員工對企業產品有消費需求。在具體做法上,筆者有幾點建議:
首先要統一觀念認識,讓企業領導認識到經營好內部市場的意義,認識到服務內部市場,好處多,難度小,是應該做而且能做好的一件事。
其次,給員工提供實惠。經營好內部市場,共贏是基礎,實惠是關鍵。主要從價格、信息、購買便利上給員工提供實惠。價格在低于市場價、高于成本價之間確定,使員工得實惠,企業有利可圖。
再次,采取各種營銷方式調動內部需求。一是制作儲值卡,該卡可購買集團各單位生產的所有產品,包括報紙雜志、書畫藝術品等等。二是采取郵件推介、促銷活動等多種營銷方式,讓員工了解產品,接觸產品。三是可將內部產品作為對員工的一種福利獎勵。
最后,專人負責。配備專人負責本企業產品面向內部員工的推介、銷售等具體工作。
(作者單位:中國出版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