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蘊綺
成為下一個Crocs,是胡依林對他的自創品牌的大膽暢想。
在制造工藝和款式設計相對傳統的制鞋業,Crocs利用舒適感和色彩制造了差異性定位,頓時成為行業銷售奇跡,甚至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胡依林認為,自己設計的“紙”鞋子同樣有這種潛力:入駐天貓商城1個月就賣了400雙,前4個月銷售額達到160萬元;登陸眾籌網站Kickstarter在28天內籌得14萬美元,同時預售200雙……人們對于新奇概念的接受程度出乎他的預料,也讓他更有自信。
兩年前設計第一雙“小荷尖”皮鞋,胡依林還只是一位不乏點子的概念設計師,對于制鞋業知之甚少;2011年底離開青蛙設計公司(Frog Design)自己創業,他也只是想趁年輕嘗試一把,看自己發明的高科技材質休閑鞋能否被市場接受;如今,擁有自己的公司、兩個完整產品系列以及十余款不同設計的他,已經在考慮產品升級,研發更實用更智慧的鞋子,并決定在這個行業一直打拼下去。
并非設計科班出身,也沒進過一天設計學校,胡依林在十幾歲時靠自學開始了設計生涯,先后創作過網站交互體驗和摩托車,現在又開始接觸鞋子。他認為獲得靈感和創意并沒有訣竅:“工業設計其實就是發現生活中的問題,然后想辦法改善”,遵循這個簡單的原則他畫著圖,做著實驗,一步步將腦海中的點子變為現實。
“小飛鞋”的誕生
開始設計鞋子是一個偶然。
“我太太總是買不到合腳的鞋,她的腳比較小,腳長適合35號而腳寬適合34號。”這讓胡依林萌生了創作靈感,定制一款太太專屬的鞋子,最好能完全適合腳型又能保持質感。于是他畫出設計圖,找到上海的鞋匠做出了3雙。太太穿上這款定制的休閑船鞋,居然被很多朋友詢問,如何能夠擁有一雙。
“可能因為顏色比較亮眼,鞋子本身又簡單,現在市面上很少有設計非常簡單的鞋。”胡依林回憶道,他對自己作品的舒適度也很有信心,做設計出身的他最重視細節的巧思。為了方便朋友購買試穿,他和太太開了淘寶網店。結果不僅吸引了朋友,很多陌生買家也毫不猶豫下單,占到訂單數的80%,一雙簡單的女士休閑鞋,第一個月就賣了180多雙。
看到自己的作品從畫稿變成產品、被很多人喜歡,設計師最大的成就感莫過于此,胡依林也更有干勁了。為了保證供貨,他決定加大產量并增添幾種顏色選擇,然而問題來了:制鞋的皮料無法穩定供應,小批采購的話不夠用,而要達到大批量生產的規模,每種顏色每次至少需要3000尺,進貨量又太大。
胡依林找遍了供貨渠道,始終沒有想出折中辦法,正在猶豫是否繼續擴大規模時,一位設計圈朋友使用過的材料,意外的給了他啟發。做設計的人通常會接觸到各種材料,這位朋友用美國杜邦公司一種類似紙的材料做錢包,送給了胡依林一個。起初胡依林并沒有特別注意,直到自己養的貓把錢包抓去又撕又咬,卻一點也沒弄壞,他才開始對錢包的材質產生了興趣。
這種叫TYVEK的材料透氣、防水、防菌,而且非常輕,之前很少用作民間用途,僅有的嘗試是做錢包和雨具。直覺告訴胡依林,這種材料說不定能做鞋子。
于是他馬上回家做起了實驗。用上家里的烤箱、打印機和剪刀,他自己動手把紙一樣的TYVEK做成了真實大小的鞋子模型,有模有樣。穿上這雙還沒加鞋底的DIY球鞋,胡依林走在大街上行動自如,對自己的“手工作業”十分滿意,而當他走進辦公室,設計師同事們馬上圍了過來,要集體參觀一下這雙另類的鞋子。
實驗初獲成功,也堅定了胡依林開發出成品的信心。于是他直接找到杜邦公司在上海的辦公室,希望能從源頭直接購買材料。“杜邦公司聽了我的想法后很感興趣,他們沒想到有人會用TYVEK做鞋,而且是直接找上門來。所以他們不但賣給我材料,還提供設備幫我做測試。”胡依林興奮的回憶道,他當時發現這種材料結實而且可以印出顏色,正在想最佳的印色方案,杜邦的幫助就來了。
利用杜邦公司的專業儀器,胡依林做了著色、高溫加熱、磨損和水洗等各種物理測試,把鞋子的這套“外衣”從里到外測了個遍,終于找到了使其性能最大化的方法。搭配上胡依林原本的簡潔設計和特制鞋底,第一雙TYVEK紙鞋誕生了:鞋身材質撕不破,整鞋可以隨意清洗,如果穿久了想要丟棄,埋在土里3年就可以降解。由于整鞋重量極輕僅重130克,胡依林給它取名“小飛鞋”。
概念創業
有了這款概念設計,胡依林認為自己擁有了開辟獨特產品路線的基礎,可以在鞋子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差異化定位站穩腳跟了。于是他開始籌備小飛鞋的發布儀式,將自己的概念正式推向市場。
胡依林選擇的發布方式也很有設計師品牌的慣用風格——跨界藝術展。邀請馬良、白明輝、王心磊等12位藝術家創作帶有個人風格的圖案,印制在鞋身材質上,于是每雙都成了獨一無二的聯名款小飛鞋。2011年10月初,在上海新天地舉辦的發布會兼藝術展上,風格迥異的小飛鞋被統一歸為“輕翼系列”,在胡依林的自創品牌游其實驗室(UT.LAB)下亮相。
發布會吸引的眾多代理商與媒體,讓胡依林再次體會到了成就感。從單純的設計鞋到自己研發一雙全新概念鞋款,他逐漸發現了自己的興趣點和潛力,也看到了可能的事業方向。
1個月后,他決定辭掉工作,趁年輕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一次,將小飛鞋投入量產,挽起袖子開始創業。
“辭職之后我花了大概3個月時間,到全國各地的產業集散地觀摩,包括杭州、四川、廣州、晉江和莆田等等。”胡依林介紹道,他認為要真正進軍某個細分的制造業,必須對整個產業鏈條熟門熟路,向行業翹楚取經,盡管各自的定位不盡相同。結果在考察過程中,他不但收獲了經驗,還遇到了未來的合作伙伴——福建一家制鞋底的集團公司。
鞋底的研發在整個制鞋工藝中尤為關鍵,科技含量高、對資金的需求量也大。胡依林如果能在這一環節找到助力,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福建公司當時正準備開拓新的業務形態,對胡依林的創意和產品都十分感興趣,雙方可謂一拍即合,立即達成了協議。
福建公司決定投資300萬元現金,加上鞋底模具的技術支持;胡依林則負責從鞋款、外包裝盒設計到廣告、市場推廣等環節;鞋身制作外包給廣東的加工廠。就這樣,胡依林的“游其實驗室”品牌終于可以系統運轉起來,公司也在2012年4月成立。
首批生產的訂單包括小飛鞋6000雙,外加最初設計的“小荷尖”皮鞋4000雙。胡依林有意控制產量,一方面希望對質量有十足把握,另一方面也對市場需求持保守估計。2012年8月當貨品全部到位,他又一次選擇了電商平臺作為銷售渠道,入駐天貓商城,以便有效收集反饋信息。
天貓的銷售成績讓胡依林非常滿意,前4個月160萬元的銷售額,吸引來全國各地的經銷商。然而比起與經銷商談合作、迅速擴張,胡依林更看重市場反饋,依據反饋改進細節,讓產品更穩定、完善,是他的階段性目標。正好也是在新品上市約4個月的時候,第一批反饋回來了。
胡依林原本將品牌的目標客戶群定位于20~30歲的年輕人,他們愿意用相對實惠的價格購買設計師品牌。而此次消費者反映最多的,恰恰是年齡層問題,希望有適用于中老年人和兒童的鞋子。胡依林并沒有因此而急于開發新產品線,而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進,推出款式和舒適度上吸引更廣受眾的第二代產品。今年4月,第二代新款小飛鞋上市,同時新增了一個舒適度高的男性皮鞋系列“自由人”。
對擴大規模持謹慎態度,先把產品完善,似乎是胡依林最核心的創業哲學。他認為高科技產品有更多改進的空間,不斷完善細節比盲目復制成功經驗更重要。平時很關注國內外創業動向的他,在開公司前就讀過不少創業故事,事先摸清了自身的優劣勢以及每一步的走法。
“我們最初就沒有把品牌只立足于國內,想做一個走出中國的設計師品牌,”胡依林很明確自己的經營戰略、視野,“其實最早關注我們的就是一些外國人,發布會后產品在新天地店面展示時,擺出的鞋子在1個月之內就賣光了,老外看到有自己的尺寸馬上就買,沒有合適尺寸也買一雙回去,覺得有意思。”
受此啟發,胡依林認為可以快步“走出去”了,仍然通過互聯網超捷徑。今年 6月,小飛鞋在美國眾籌網站Kickstarter發布,一段胡依林自己創作的制鞋視頻征服了近2000位贊助者,在28天內籌得資金14萬美元,項目達成率超過800%,完全超乎所有人的預期。
讓消費者如此買賬的創意,馬上吸引到美國《快公司》等財經媒體的目光,來自法國、德國、馬來西亞以及日本的代理商也找上門來,都看中了這匹黑馬。初嘗成功果實的胡依林在此時選擇了hold住,他顯然還有更大的目標。
“Crocs也是三個大學生做起來的,也是設計師品牌,卻可以做那么大,現在每年的銷售額在10億美元左右。”胡依林介紹道,他的目標是成為下一個Crocs,現在獲得的成績只是開始。
用新奇的定位確立了自身風格,未來就要不斷的創造新奇,胡依林深知,再優秀的設計都有壽命。他計劃每年將公司15%的資金、人力投入到新產品研發,自己作為設計師則首當其沖。不斷與新的高科技材質打交道,嘗試不同的制鞋花樣,他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