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鶴
2013年5月,在清華大學紅齋教學二樓,一堂生動的演講課打動了臺下所有學員。周士淵教授配合教學內(nèi)容,時而引吭高歌,時而手舞足蹈,在場學員無不驚嘆。再看看周教授滿頭黑發(fā),這哪兒像身體飽受摧殘的六旬老人啊。原來,周士淵教授也曾是位清華學子,年輕時因心理脆弱,患上了抑郁癥。病重之際,他數(shù)次自殺,并決絕地喝下一瓶98%的濃硫酸。雖然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但他的胃被切除了十分之七,氣管也被切開,許多內(nèi)臟器官嚴重損傷,身體徹底垮了。
很多人預言他的余生不是殘廢也將是個藥罐子。然而,許多年過去了,周士淵教授不僅身體倍兒棒,而且他創(chuàng)立的“習慣學”在海內(nèi)外廣為傳播。他數(shù)次登上清華、北大的講臺,并應邀走進奧組委、國務院直屬機關進行演講。
周士淵教授是如何從生命的廢墟上重新崛起,并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重壓患抑郁,墜入人生谷底
周士淵出生于上海寶山區(qū)的一個普通家庭,1970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水利系的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留校任教。按理說,他才25歲,展現(xiàn)在面前的已經(jīng)是一片光明前景。但誰能想到,由于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他的命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變。
1971年,在校機關工作一年后,他被分配到了校汽車廠總裝車間。4月的一天,組里一位領導問他:“小周,我要去參加學校‘五一游行籌備工作,你要不要和我一同去?”周士淵隨口答道:“你是我的老上級,你叫我去我就去。”這時,在場的另一位同事說他話中對領導有吹拍之意,本無此心而又年輕氣盛的周士淵便和對方爭執(zhí)起來。
事后,周士淵也清楚這完全是一場誤會,但不知怎的,他心中常常為此感到難受。有一段時間,愛多想的他開始懷疑自己得上了肝炎,上醫(yī)院一檢查,果然肝大,可血液檢測的結果又證明沒有問題。周士淵開始失眠,加之汽車總裝車間的工作與他的專業(yè)并不對口,致使封閉內(nèi)向的他經(jīng)常出錯。政治學習中輪到他發(fā)言時也是吞吞吐吐,完全失去了當初在學 校中當班長時的風采……久而久之,他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悲觀至極。
周士淵眼中的一切都是灰暗的、消極的,他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癥,愈陷愈深。終于有一天,他覺得自己實在扛不過去了,決定尋找解脫。
1971年8月4日深夜,在車間值班時,周士淵準備上吊自殺。然而命運似乎不愿將他拋棄,繩子斷了,他重重地摔倒在地。但他不死心,又選擇了撞墻、吞沙子,結果頭破血流,嗓喉疼痛難忍。就在他感覺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時,他掙扎著抓起了身邊的一個瓶子,擰開蓋子喝了下去。液體像熔巖一樣劃過了他的口腔、嗓子、食管……很快,他昏迷了過去。
誰也想不到,周士淵當時喝下去的竟是濃度高達98%的濃硫酸。
次日清晨,同事發(fā)現(xiàn)后迅速將周士淵送到了北大醫(yī)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當時的場景讓主刀醫(yī)生齊國英大夫觸目驚心,周士淵的口腔、胃、食管被嚴重燒壞,體內(nèi)猶如一片廢墟。在經(jīng)過清洗、食管擴張、胃部部分切除等一系列繁瑣的手術后,第4天,周士淵醒了過來。當他睜開眼睛,就聽到身邊的齊大夫在耳邊說:“小周,你的事情我們都了解了,我們大家都覺得你很堅強!”周士淵尚不能說話,眼淚從眼角滑落,他的內(nèi)心羞愧而自卑,沒想到竟有人表揚自己。
幾天后,周士淵雖然度過了危險期,但下意識里還想找機會自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漸漸地感受到了周圍的溫情。術后大便干結,毛節(jié)明大夫用手一點點幫他摳了出來。當時糧食相當緊缺,為了給他補養(yǎng)身子,醫(yī)院食堂一位徐大姐每天給他煮碗雞蛋掛面……
從生命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幾個月后,周士淵出院了,準備回上海的家中休息。回到家后,父母不僅沒有一句責備的話,還盡他們最大的能力為他補養(yǎng)身子。周士淵有4個姐姐,兩個弟弟,唯有他學習最好,考入了清華,他一直是親人的驕傲。
正是周圍人的關愛讓周士淵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生活中有很多苦惱,如果以怨報怨,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以一顆寬容平和的心對待,我們的痛苦就沒有那么大。
在周士淵住院期間,一位善良可愛的伊斯蘭女孩為他的生命注入了陽光。她叫劉雅冬,是周士淵鄰床病友的妹妹。劉雅冬時年21歲,是附近紗廠的一名醫(yī)生(現(xiàn)已從北京政法大學校醫(yī)辦退休)。那段時間,劉雅冬一家人對他照顧有加,兩人之間也產(chǎn)生了一種微妙的感情。可周士淵想到自己的身心已變得血跡斑斑,哪敢奢望得到一份寶貴的感情呢?
出院后,周士淵對劉雅冬的思念與日俱增。他鼓足勇氣給劉雅冬寄去了一封表達愛意的書信,隨后便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終于有一天,郵遞員送來了劉雅冬的回信,而且信中還按照周士淵的要求附上了一張她本人的4寸照片。周士淵的喜悅之情簡直無以言表。
就這樣,他們從相知、相戀,終成眷屬。
愛情的力量在某種程度是促進周士淵康復的一劑良藥。其間,他又經(jīng)歷了一次手術,胃部總共被切除了70%,但他心態(tài)良好,身體也在慢慢好轉(zhuǎn)。
一晃數(shù)年過去了,等周士淵再回到清華后,他的業(yè)務已經(jīng)荒廢了。而此時,他的同學或是去國外留學,或是在學術方面已有建樹。他想要棄工從文,可一時又下不了決心。
一天清晨,周士淵照例來到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邊晨練。一位老奶奶悄然走到他身邊,觀察他的動作,并向他請教。周士淵非常熱情地給老奶奶講解。后來,有人告訴周士淵:“你知道那個人是誰嗎?她可是朱自清的夫人。”
此后的每個清晨,這一老一少都在此晨練。當老人了解到周士淵的情況后,便告訴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句話至今仍烙印在周士淵的心中。只要周士淵一有空,便去與朱奶奶談心,老人的鼓勵也堅定了他棄工從文的決心。
從1983~1988年,周士淵一邊在北大旁聽中文等各種課程,一邊在清華大學的校刊《清華校友通訊》編輯部工作。周士淵從生命的廢墟上重新站起,他對曾經(jīng)幫助過自己的善良人心懷感恩。
1990年,周士淵下決心跳入商海,他想試一試一個文弱書生到底能否經(jīng)得起商海的洗禮。這一試便是10年,其間的風風雨雨如同一首歌所唱的那樣——風也過,雨也過,有過淚,有過錯。
創(chuàng)立習慣學,人生如此精彩
一本書讓周士淵人生發(fā)生了轉(zhuǎn)機,這本書叫作《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此時,周士淵已經(jīng)50多歲了。書中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2000多年前中東的故事,一個名叫海菲的仆人從主人那里得到了10卷羊皮卷,里面記載著主人成功的秘密。他循著其中的方法執(zhí)著創(chuàng)業(yè),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書中的一句話激發(fā)了周士淵探求“秘密”的熱情,那就是:“這頭一卷羊皮卷隱藏著一個秘密,能領悟它的人寥寥無幾……”周士淵很好奇,究竟是什么秘密,只有寥寥無幾的智者才能領悟?好奇心驅(qū)使著他,像個探險家般一路追尋。最終,他發(fā)現(xiàn)秘密就藏在這句話中:“我們的行為受到了品位、情感、欲望、愛、恐懼、環(huán)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原來,秘方就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詞——習慣。
之后的一件事讓周士淵徹底領悟了這句話的意味。
那是周士淵考駕照的經(jīng)歷。一次,在練習場上的十字路口左轉(zhuǎn)彎時,由于緊張,車子從十字路口中間的圈中軋了過去,結果被教練劈頭蓋臉地罵了一頓。教練告訴他路口中間的圈是崗亭,從圈中軋過去等于軋死了一個警察。
第一次“不知者不為過”,但沒想到第二次、第三次,他還是從同一個地方軋了過去。教練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他。直到第四次,他終于改變了以往的習慣,順利地繞了過去。教練當場表揚道:“這一次,我發(fā)現(xiàn)你有意識了。”
這件事讓周士淵領悟,只是知道一些觀念、準則是遠遠不夠的,知道是一碼事,但要真正化為自己的行動,變成良好的習慣,是另一碼事。只有通過艱苦的修煉,把好的行為習慣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中,才能成就意想不到的精彩人生。
此后,周士淵開始潛心研究“習慣學”。
歷經(jīng)數(shù)載研究,周士淵總結出了培養(yǎng)習慣的“三二一”模式和“五動”理論的核心內(nèi)容。“三二一”即養(yǎng)成一個習慣的平均周期為21天,而前3天最關鍵。比如鍛煉、早起,熬過前3天你就不會覺得是一種痛苦,一個星期后你就會產(chǎn)生興趣,21天后你做這些事就成了理所當然。通俗地說,就像燒開水一樣,燒燒停停水永遠不會開,剛熱了又涼了。只有一股勁將它燒到100℃,你才能成功。習慣的養(yǎng)成還遵循看“五動”的規(guī)律,即啟動、百動、自動、永動和樂動。
周士淵創(chuàng)立的“習慣學”很快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當他再次站在清華講臺上時,從容而自信,他不拿演講稿,完全自由發(fā)揮。一張口,渾厚而響亮的嗓音震驚全場,根本不需要話筒。大家不敢相信昔日被濃硫酸灼燒的嗓子竟能發(fā)出這樣的聲音。周士淵的聲音響遍全國各大高校,他還應邀走進中央辦公廳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務院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2008年奧組委、上海電視臺“東方大講壇”等地演講。其演講既真摯感人、催人淚下,又激動人心、催人奮進,聽眾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大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為了讓更多的人因習慣而受益,2012年底,周士淵用通俗而風趣的語言書寫了《人生可以美得如此意外》,深受讀者喜歡。2013年5月的一天,課堂上,一位學生好奇地問道:“周老師,您已年過六旬,為何頭發(fā)還是那么黑、那么好?”周士淵笑答:“養(yǎng)生方面我也有良好的習慣,我每天吃3個核桃、10個紅棗、一粒維E;堅持清晨4點起床,快走5公里,每天劈叉64秒……”
至今,周士淵一共養(yǎng)成了168種良好習慣。正是這些良好的習慣,讓他的人生如此精彩。而根據(jù)周士淵的真實經(jīng)歷改編成的幽默勵志微電影《藍色羊皮卷》,目前也正在籌備中。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