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練軍

1958年,《人民司法》第3期(1958年3月15日出版)上發表了專論文章“司法工作者必須鼓起干勁,力爭上游!”這可以說是全國司法開始“大躍進”的標志。這篇文章的核心要旨就是呼吁全國司法工作者“鼓起革命干勁,趕上全國形勢,讓人民司法工作也來一個大躍進”。
緊隨這篇社論性文章的是“鼓起革命干勁,在司法戰線上大躍進!”的專欄,里面選登了“無錫市各級人民法院向江蘇省十一個城市兄弟法院開展社會主義競賽的倡議書”等三篇文章。
此后直至1960年第17期(1960年9月1日出版),《人民司法》上時不時地開辟“司法大躍進”專欄,刊登有關人民司法“大躍進”的報道或評論文章。如此說來,人民司法開展“大躍進”的時間應該比“大躍進”運動在全國的全面發動要早兩三個月的時間。
可以說,人民司法“大躍進”是法院主動適應“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已經和正在形成”的新形勢而產生的。然而它盲目追求破案速率的行為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錯案,這種“偵破GDP”的做法在現代社會里仍然時有發生,不得不引人深思。
司法“大躍進”發軔于法院之間的評比與競賽
人民司法“大躍進”發軔于法院之間的評比與競賽。1958年2月,無錫市各級人民法院向江蘇省11個城市兄弟法院發出開展社會主義競賽的倡議書,北京市南苑區人民法院向各兄弟法院提出友誼競賽。或許是因為可操作性并不強,后來這種法院與法院之間的競賽就比較少見了。但這種競賽的勇氣和精神卻在法院內部得到了延續,法院內部的各種競賽評比算是司法“大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
“大躍進”運動開始時,全國各級法院都有一定數量的未及時審結的積案。司法“大躍進”的號角吹響之后,各地法院迅速展開了清理積案運動,并同時把提高辦案效率作為人民司法“大躍進”的重要目標。
受聲勢浩大的司法工作“大躍進”的鼓舞,各地法院清理積案非常迅速。湖南桃源縣法院一位審判員1958年1月至11月共審結刑事案件201件、民事案件81件,其中8月份苦戰20天,率先實現了政法“三光”(大小案、新老案破光,批捕起訴光,新老刑事案件一掃光),此后,“中小現行案件不過日,一般案件不出周”。
憑著一腔要躍進的熱血豪情苦干、大干幾天、幾周或幾月清理所有的積案并堅決提高司法效率,是各地人民司法“大躍進”的一項基本內容。
有事辦政法,無事辦生產
“有事辦政法,無事辦生產”,是人民司法“大躍進”時期一句非常流行的口號。它是“大躍進”中人民司法深入參與工農業生產等“中心工作”的最好寫照,亦相當傳神地概括了人民司法一邊執法、一邊生產的雙重特性。
司法干部參加生產,才能保衛生產,審判工作必須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被認為是人民司法“大躍進”的一條重要經驗。為了摸索辦案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有益經驗,北京市高院院長親自到印刷廠當工人,共勞動了18天,并結合勞動辦了三件案子。
1958年,生產1070萬噸鋼的目標提出之后,“參加鋼鐵生產,保衛鋼鐵生產”就成了各級法院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務。為了保衛鋼鐵生產,湖南湘潭縣法院也在9個鋼鐵生產指揮部分別成立了9個鋼鐵人民法庭,配備了專職干部。當時陜西各級法院的口號是“參加煉鋼煉鐵,保衛煉鋼煉鐵;參加生產,保衛生產”、“有案就地辦,無案就生產”、“生產中辦案,辦案中生產”。此種辦案與生產高度結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堪稱是當時全國各級法院一邊執法一邊生產的典型樣板。
種“試驗田”參與技術革新
種“試驗田”,是吹響司法“大躍進”號角的《人民司法》專論文章提出來的。文章說:“人民法院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根據種‘試驗田的精神,院長同志應親自組織合議庭辦案,上級領導機關負責同志還應分別親自抓重點法院。”此后,各級法院領導紛紛開種“試驗田”,親自參與案件的審理。與此同時,對案件審理采取分片包干的方法亦在法院中盛行起來。
在“大躍進”運動后期,為了實現更大的躍進、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在全國各行各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在這場技術革新與革命運動中,各級法院積極參與,創造了許多新技術、發明了不少新東西。
為響應號召,1960年3月至4月,江蘇常州市法院共提出技術革新建議486條,并從審判工作、法紀宣傳、文印統計、資料檔案等8個方面,完成各種革新項目92項,前后兩次被評為市級機關技術革命和技術革命紅旗單位。
此外,強化黨委對司法的領導和司法的群眾路線在大躍進中也是一再地被強調。翻開“大躍進”時期的《人民司法》,隔幾期就能讀到一兩篇專門論述為何及該如何加強黨委對司法的領導以及堅持司法的群眾路線的文章。
就像全民“大躍進夢想秀”最終以失敗告終一樣,人民司法的躍進“夢想秀”亦基本未實現。不但沒實現,而且其拋開既定法律和司法程序,罔顧司法運作之基本規律,近乎瘋狂地展開其“夢想秀”,使我國的司法一度陷入混亂不堪之境,其后果不可謂不嚴重。
人民司法“大躍進”的后果
大量司法人員離開法院投入到“大煉鋼鐵”等工農業生產中去,法官隊伍遭受重創,給司法審判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這可以說是人民司法“大躍進”最直接的影響。
1956年全國法院干部有41483人,到1958年底只有32058人,減少了22.7%,到1959年仍在繼續調出,而且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審判業務骨干。據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從1957年到1959年,共調出中級和基層法院院長、庭長、審判員3408人,占1957年同類干部的26.6%,占1958同類干部的30.8%。這種法院審判員調出、流失現象后來愈演愈烈,一直持續到“文革”結束。
在大躍進過程中,法院審理案件程序過于簡單,“審案不調查,判案不講理”,與此同時,全國法院的裁判案件數量直線下降。1958年從縣級開始公、檢、法三機關合并辦公,組成公安政法部開展聯合辦案。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不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遵循既定的司法程序,而是實行所謂的“一長代三長”、“一員頂三員”制度,即縣(市)公安局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實行“分片包干”,一個地區的案件全由一長負責主持定奪;而公安局預審員、檢察院檢察員、法院審判員亦彼此代行職權,這就是“一員頂三員”。盡管當時的憲法和法律對司法程序有較為明確之規定,但這種“一長代三長”、“一員頂三員”的制度使得既定的司法程序規定形同虛設。
據統計,1958年至1960年,全國各級法院共審結民事案件136.65萬件,年均45.55萬件,較之1954年至1957年年均審結102.22萬件,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的原因與社會經濟不活躍固然關系較大,但也應該與法院人員流失嚴重、審判程序被拋棄以及“一長代三長、一員頂三員”的司法運作模式有關。
而大量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案件被當作敵我矛盾處理,量刑過重情形在人民司法“大躍進”中相當普遍。鑒于人民司法開展“大躍進”運動以來全國法院普遍出現大量冤假錯案的現象,從1961年開始,各級法院開展了一場復查案件運動。復查重點放在自1958年“大躍進”運動以來審理的混淆兩類矛盾,主要是混我為敵的刑事案件。
經過復查發現有些地方的冤假錯案占復查案件的30%以上,河南省101個基層法院從1961年9月起,一年之內改判和作其他處理的刑事案件,共涉及被告人13430人,其中,宣告無罪1423人,減輕刑罰6510人,免予刑事處分1106人,撤銷管制和解除管制2024人,提前釋放1753人,取保釋放70人,改作其他處理的544人。
這些高達四位數甚至五位數的數據充分說明,當時的冤假錯案比例是多么的高,而直接或間接卷入這些冤假錯案的絕對人數更是多得可怕和驚人。人民司法開展“大躍進”運動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之大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 摘編自2013年4月9日《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