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近日,一張民政部官員在基層調研時,與江西豐城市一家敬老院老人的合影照在網絡上引起廣泛關注。照片上,十名老人蹲在地上的畫面引發一些網友批評。照片所涉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王治坤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確實參加了合影,未能及時阻止前排老人蹲著拍照,說明自己在尊老敬老上還有欠缺,誠懇接受批評。
老人辛苦蹲在地上,官員昂首挺立中央,這般“眾老捧官”的合影,或許會帶給許多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但在某些人看來,卻又順理成章、司空見慣。不同的觀后體驗源于迥異的合影邏輯:在“中國式合影”中,“官本位”是核心價值,級別最高的官員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而在傳統的公序良俗中,老人理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照顧和尊崇,中間的位置留給他們才算合情合理。
事實上,但凡有官員在場的合影,無需多言,眾人皆能意會:官員自覺以級別依次排開,為突出級別最高者,往往采取眾星捧月的方式。如在晚會合影中,演職人員環顧領導,仿佛晚會的主角不是臺前幕后的工作者,而是臺下就坐的官員;在畢業合影中,校長、主任也必定端坐中間,仿佛畢業照中領導才是主角,學生只是配角。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因此,你就很難指責“眾老捧官”合影中的官員,詰問他們為何想不到那些老人是長輩理應尊重,想不到老人蹲地拍照容易暈倒、對健康不利,想不到在敬老院里與老人合影主角應是老人。蓋因官場合影文化早已侵入官員骨髓,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合影問題,而是人們在“官本位”、“權力本位”的思維定式下,早已形成了固定的價值次序。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誰僅僅是道具和背景,無需提醒,每個人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
“中國式合影”的問題更在合影之外,革除類似陋習,首先就應厘清一個基本的問題:公仆與納稅人,誰才是主角?有一個故事可資借鑒:2006年,時任重慶市委書記的汪洋去農貿市場視察,菜農坐在地上回答他的問題,隨行人員兩次叫菜農站起,汪洋用“青椒砸傲慢”——對喝令農民站起來的工作人員說:“我們是人民的公仆,站著的當然應該是我們!”
對于和老人合影的官員而言,關心敬老院中的老年群體值得肯定,但應有實在舉措,而不僅僅是與老人合個影,做點表面文章就行了。改進工作作風,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學會尊重權利,是權力的必修課。
● 摘自千龍·首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