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提亞斯·克魯格、斯蒂芬·尼格邁爾


如今,就是最優秀的攝影師也開始對他們的攝影原件進行技術加工,2013年世界新聞圖片獎的獲獎圖片完美得不真實。在PS的戲法世界,我們能相信什么?
這是一張如同電影場景的圖片。一支送葬隊伍步行穿過加沙的小巷,左右是灰墻,中間是悲傷憤怒的男人們,他們抬著兩個孩子和他們父親的尸體,三人均被無故落在自家房頂的以色列炸彈炸死。在這幅圖片中,鋪設在男人絕望的臉和死亡孩子無辜臉上的光線,完美得不真實。
保爾·漢森為瑞典《每日新聞報》拍下了這張照片,并憑此獲得“2013世界新聞圖片獎”。在阿姆斯特丹領獎當天,他講述了照片的拍攝過程。當他說到葬禮幾個月后去拜訪這個家庭幸存者的情景時,不禁潸然淚下。然而,他卻不愿回答“這幅圖片的沖擊力有多少歸功于后期加工”這個問題。他本想讓別人比較一下圖片和它的電子原件,隨即又改口說他忘了帶。漢森不想參與那些看起來不尊重他的討論,當然,盡管如此,這樣的討論仍在繼續,尤其是親以色列的評論者批評他篡改和美化圖片。新聞圖片攝影專業刊物也開始批評這種趨勢,人們擔心,新聞圖片和廣告藝術圖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如今,人們可以在漢堡古納雅爾出版社看到漢森和很多其他世界新聞圖片獲獎者的圖片。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攝像技術是怎樣根據美學理論創造美感的。
漢森自己也說,加沙小巷中那不可思議的魔力光線,使人們對圖片中那些悲傷的人印象如此深刻,而它的產生歸功于“一個攝影師多年來捕捉鏡頭的努力,而不是計算機上的后期修改”。
像Photoshop這樣的圖像處理軟件使圖片的后期加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它不僅使明顯的篡改成為可能——圖片內容被毫不費力地移除、補充、改變,也使從前僅在暗房中實現的圖片加強效果不斷擴展和完美化。
這個過程叫“后加工”,克勞迪奧·帕爾米薩諾是這方面的大師。他和兩位同事一起在羅馬一個安靜街道邊的小屋中工作。他的公司名叫“10b攝影”,很明顯來自門牌號碼。門上是柯達的老口號“你只需按下快門,剩下的我們來處理”。這不只是廣告,同時也映射了一個事實:照片展示的遠在“事實”之外。“它本是一個化學過程,現在它是一個數學過程。”帕爾米薩諾說。從前這些由膠卷和膠卷的沖洗決定的因素,例如對比度、飽和度,如今在計算機上都可以得到調節。
每天,攝影師們上傳50到100張圖片到“10b攝影”的服務器上。帕爾米薩諾首先讓電腦自動修正那些他自己很難注意到的問題。之后,細節工作開始了:他加深圖片上緣顏色,吸引觀者的視線轉移到下方。如果在一張圖片中,一個士兵是重點人物,那么帕爾米薩諾會不知不覺地強調他手中的武器。而在另一張圖中,他用流血傷口的刺眼紅色做底色,當然,圖片原件的背景顏色總不可能看起來像血一樣。
帕爾米薩諾的出色之處不僅在于他使用軟件的精湛技藝,也在于他知道這個任務有多棘手。六年前和帕爾米薩諾一起建立起“10b攝影”的攝影師弗朗司思科·齊佐拉說:“圖片新聞和攝影術的區別在于倫理界限。我們能夠很好地嘗試各種可能性,但是不會逾越界限?!?/p>
對“10b攝影”而言,不被允許的新聞圖片篡改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比如不能把圖片發生的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但是對比度、飽和度的改變都是完全允許的?!皼]有‘正確的色彩”,帕爾米薩諾說,“所有都是相對的。”他的同伴齊佐拉2008年曾經憑借一張照片獲得世界新聞圖片獎,圖片中展示的是哥倫比亞的一個難民營,上空是一道雙重彩虹。圖片色彩在后期制作時被不斷加強,使得整個場景看起來簡直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美感。帕爾米薩諾說,這是被允許的,不被允許的是改變色彩之間的關系,比如把一棟綠色的房子變成紅色。
通訊社對圖片允許改動的范圍要求得更嚴一些,但是它們也不會完全禁止后期加工。
美聯社副主席山迪亞哥·里昂是今年世界新聞圖片獎的評委,他說:“對圖片加工沒有普世的規定,按照美聯社的標準,有些獲獎圖片屬于加工過度,但是如果行業內的領頭人物認為這種加工可行,那么必然有其合理性?!?/p>
現代圖片加工就像文章中形容詞的使用——有描寫過度的可能。而圖片往往是作為客觀資料來使用的,它們應該毫不造假且不帶有任何主觀詮釋。一張沒有任何改動的電子圖片作為原件保存下來,如果評審團懷疑交上來的圖片經歷了過度的后期加工,世界新聞圖片獎保有檢查原件的權利,而這張加沙和哥倫比亞難民營獲獎圖片都未遭到質疑。是否加工原件,根本無需討論。重點是怎樣加工,為什么要加工?
“10b攝影”的工作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進行。一方面它是一種禁忌,有些攝影師對和后期加工師的合作非常尷尬,寧愿保持沉默;另一方面,一些世界最著名的攝影師把他們的圖片送到這些羅馬專家的手中。比如已經和“10b攝影”合作兩年的傳奇戰爭攝影師詹姆斯·納赫特韋。對納赫特韋的圖片進行后期加工是一項非常費時的工作。帕爾米薩諾說,加工一張納赫特韋的圖片可能需要12個小時,兩人之間的郵件往來達到100封,包括關于最微小的細節改變的交流。
獲獎的俄羅斯攝影師尤里·科斯路已經在危機地區拍照25年了,他以前會直接把他的膠卷發送給《時代》周刊,而現在所有圖片都要先經過“10b攝影”,他已經不會再直接上交原件,因為“原件太過平淡普通”。
帕爾米薩諾在工作時會參考攝影師希望獲得的風格和各個雜志的偏好。只要他了解評委,就可以使一幅圖片盡可能達到評委喜歡的最優,最后獲獎。這當然是評委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10b攝影”和世界新聞圖片獎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
實際上,“10b攝影”的工作不僅包括使圖片變得更加完美,也包括給它們一些無傷大雅的瑕疵。他們添加一些典型的圖片錯誤,比如讓透鏡上的劃痕出現在圖片上,這樣那些欣賞純粹攝影藝術的評委就會醉心于這種“未經加工的圖片”,帕爾米薩諾笑著說。Photoshop的魔力使得加工后的圖片看起來如同未被加工過,將來攝影師能通過將圖片加工得不那么完美來宣告它們的真實性。
在保爾·漢森拍下加沙小巷中的那張圖片時,另一個攝影師也在附近。他的照片是在同一時間、地點照下的,但是它只是一張默默無聞的新聞圖片,沒有完美的剪輯、魔力的燈光和關于其真實性的討論,也沒有引起任何共鳴和同情。
漢森說,他想通過自己的工作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而一張低調得被人輕易忽視掉的圖片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