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等
摘要目的:分析輸血療效,為臨床科學有效輸血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調查本院輸血病歷,分析其紅細胞及血小板輸注效果。結果:826例輸血病例中輸注無效136例(16.46%)。結論:無效輸血在臨床的確存在,各級醫療機構應重視無效輸血相關因素,以更好的提高臨床輸血治療有效性。
關鍵詞輸血紅細胞血小板輸注無效無效輸血率
隨著輸血觀念的逐漸改變,成分輸血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為了解臨床用血療效,將2009~2011年本院輸血病例,進行了回顧性調查,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2011年本院輸血病例中,826份記錄規范的病例,有繼續失血包括隱性失血、血液滲透血管外、大量補液血液稀釋、紅細胞體外循環丟失者,均不納入本次調查。
方法:查閱輸血前后3天病程記錄,護理記錄,每次輸血后24小時內,第1次血常規化驗單,調查內容包括輸血次數,輸注的成分,輸血量,輸血前后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plt),膽紅素,輸血前及輸血后48小時體溫,有無輸血反應等。
療效判定:所有輸注血小板的病例均為ABO及Rh(D)同型輸血,每輸一治療量的機采血小板,外周plt至少應升高20×109/L或出血得到有效控制,達不到預期目的,判定為輸血無效;輸注全血及紅細胞的病例均系鹽水介質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相合的ABO和Rh(D)同型輸血,正常體重的受血者,每輸2u紅細胞,外周血Hb至少升高10g/L,達不到預期值的都判定為輸血無效(被臨床判定為有失血、血管外滲血、機械性破壞者除外)。
判定標準:供者Hb(g/L)×輸血量(L),Hb升高預期值(g/L)=-×90%,患者體重(kg)×0085(L/kg),(備注:以全血為標準,各種紅細胞制劑折算為對應全血量,兒童按009L/kg計算, 90%為檢驗誤差)。(輸血后plt-輸血前plt)×體表面積(m2),輸血后CCI=-輸入血小板總數(×1011)。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分析,資料用X2檢驗。
結果
調查的826例輸血病例中,顯示無效輸注136例,無效輸血率1646%,其中內科78例(5735%),外科14例(1029%),婦產科44例(3235%),無效輸血中輸紅細胞64例(471%),血小板72例(5294%),見表1。
因為輸血反應導致輸血無效12例,無效率35.29%,見表2。
討論
本次調查資料顯示:①各科室都存在無效輸血現象,其中,內科比例大于外科,婦產科比例高于綜合內科;②血小板無效輸注高于紅細胞;③輸血反應對輸血療效的影響較大,P<0.05有統計學意義。
輸血無效的原因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免疫因素,有妊娠、輸血史的患者可能引起異體免疫和致敏,當再次輸入相應抗原的血液時引起輸注無效,本次調查中引起遲發型溶血的2個病例,在發生溶血反應后再次做抗體篩檢,由輸血前的陰性變為陽性,2例均為抗-E,效價為8。遲發型溶血反應主要是由于反復輸血或多次妊娠,使受血者已被不相容的血型抗原致敏,產生相應抗體,隨著時間推移,最初免疫所形成的抗體將降低到這次輸血前試驗中檢測不出來,故交叉配血表現為相容,可以檢測不到相應抗體[1]。②非免疫因素,發熱、過敏、藥物等因素,可使輸入的血液成分被破壞。③輸注輸血小板速度過慢,使血小板在循環中被消耗掉等。④其他原因不明的輸血無效,如惡性腫瘤患者輸注紅細胞療效不佳,其原因及發生機理有待進一部探討。
成分輸血的臨床效果分3個層次:①沒有輸血反應;②有效補充某種血液成分;③對疾病輔助治療[2]。目前,臨床輸血尚處于第1層次,只求輸注后無不良反應,未重視輸注后效果如何。輸注后如果療效不顯著甚至不升高者,臨床醫生往往采取繼續輸注的措施,很少有人追究其無效原因,這樣既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又浪費了血液資源,還有可能延誤治療時機[3],各級醫療機構應高度重視,制定安全有效的輸血措施,確實做到科學合理用血,從而達到其最佳輸注效果。
參考文獻
1田兆嵩.臨床輸血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8-255.
2夏榮,蘭炯采.重視紅細胞無效輸注,提高臨床輸血效果[J].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5.
3丁琪,孫先玲,蘭炯采,等.紅細胞輸注效果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中國輸血雜志,2008,2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