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剛
關鍵詞顱內感染腦脊液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
顱內感染是開顱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亦是神經外科手術常見且難治的并發癥之一,患者顱內感染后,病情危重,治療困難,預后差[1]。雖然近年抗菌藥物研究發展較迅速,但因透過血腦屏障起到治療效果的藥物較少。所以僅通過靜脈用藥治療顱內感染起效慢,治療時間長,容易產生耐藥菌等諸多不利的情況。以致顱腦手術后顱內感染的致死率和致殘率仍較高。在臨床工作中采取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的方法,既能在病變早期(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實施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避免腦疝的發生,又可以引流感染性腦脊液,控制顱內感染患者病情。現介紹如下。
通常在顱內感染合并腦積水,經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術效差為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的適應證。全部患者均采取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患者全身麻醉狀態下,行三角部穿刺,于外耳道后方及上方4cm各處做一弧形切口,十字剪開硬腦膜。同時于上腹部劍突下正中做腹腔端皮膚切口。針芯引導腦室管進入腦室內,壓力閥置于切口皮瓣下。根照術前腰穿測壓結果選擇合適壓力的分流管。應用金屬通條兩處切口之間打通一皮下隧道,埋入分流管。兩段分流管以閥門相連接,證實分流通暢后,將腹腔端分流管自腹腔端皮膚切口引出體外,剪去分流管末段。剪去無菌輸液器藥液過濾器部分插入約15cm,用7號線在分流管與輸液器管重合部分纏繞打結固定3~4次,保證分流管與輸液器管連接牢固并管內外密封,輸液器瓶塞穿刺器端插入無菌尿袋引流管(剪去連接端)連接牢固,輸液器管排氣孔端打結封閉,術畢縫合切口。手術過程中分流管使用慶大霉素生理鹽水處理。根據引流量調整引流袋與外耳孔間高度,避免腦脊液過度引流,引流量控制在150~200ml/日[2],引流袋滿計量后拉開排泄帽,單向流動排出腦脊液。給予每周更換引流袋。
顱內的感染,一旦發生,倍感棘手,對患者威脅甚大[3]。我院最早從2006年開展此項治療措施,治療70例患者,均采用上述方法,無1例出現不良反應,我們分析認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經皮下潛行放置分流管延長了引流管頭皮出口至顱腔的距離,而減少了顱腔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加上此段距離加長后相對加強了頭皮本身在免疫抗感染方面所起的作用。②減少了腦脊液自切口外漏的機會,避免了由此引起的逆行性顱內感染。③由于采用經皮下潛行放置分流管固定于頭皮,對引流管的壓迫牽制作用,使得引流管不易因意外脫出,防止了外引流失敗,由此也避免了由于反復重新置入引流管而引起顱內感染。④由于分流泵有防逆流作用,避免了腦脊液逆流由此引起的逆行性顱內感染。⑤分流泵具有調壓作用,避免腦脊液引流過度。⑥定期按壓分流泵,可以檢查管道是否阻塞,保持引流管通暢。⑦可以長期引流感染性腦脊液,直至腦脊液細胞數正常,蛋白恢復正常水平。⑧顱內感染所產生的炎性腦脊液可致腦水腫,進而出現顱內高壓,顱內感染合并顱內高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4],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能在病變早期(有顱內壓增高現象)實施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避免腦疝的發生。我們認為,在顱內感染合并腦積水,經側腦室外引流或腰大池外引流術效差應用改良式腦室腹腔分流術既避免了一些導致顱內感染的因素,明顯降低了顱內感染的發生率可以長期引流感染性腦脊液,又能長期緩解腦積水,直至腦脊液正常若腦積水不能緩解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進華,施常泰,汪能平.神經外科醫院感染經濟損失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9,9(2):87.
2張曉榮,吳蜀平,馮澤全等.持續腰池引流42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2,9(2):146.
3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77.
4陳鍔,唐建建,張俊卿.腰大池持續引流治療術后顱內感染[M].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4,3(3):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