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常友

摘要目的:通過分析與導尿管尿路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研究其預防措施。方法:對接受過留置導尿患者的菌尿癥發生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結果:457例患者發生菌尿癥者218例(47.7%),其中病原菌共檢驗出346株,陽性患者每例平均能夠檢查出1.6株;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女性患者比男性要多,其發生率與性別具有一定關系。另外,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某些基礎疾病相關,長時間留置導尿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結論:掌握留置導尿適應證,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都能夠減少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而對于一些弱勢群體,必須有更針對性的措施如患有基礎性疾病者應嚴密監控,女性則需縮短尿管留置時間。
關鍵詞導尿管尿路尿管留置尿菌癥危險因素
目前,醫院最常用的侵入性醫療操作為導尿和留置導尿,而這兩種方法所帶來的后果之一是導尿管相關尿路的感染。被感染之后的患者不僅加劇了治療的困難,延長了其康復的時間,也進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關于如何避免和預防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也成為醫院亟待解決的一項難題。本研究對導尿管尿路感染做回顧性調查,旨在探討和研究其預防和控制措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7~2009年收治接受留置導尿患者457例(不含有放置導尿管前中段尿培養陽性患者)。其中女298例,男159例。基礎病包括腫瘤、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婦科疾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系統疾病。
診斷標準:在留置導尿48個小時之后。檢查尿液出現白細胞其中尿沉渣白細胞≥5個/HP;有臨床癥狀者,培養液檢查出病原菌,真菌和格蘭陽性菌≥104CFU/ml,格蘭陰性菌≥105CFU/ml。無臨床癥狀者查出病菌,真菌和格蘭陽性菌≥102CFU/ml和格蘭陰性菌≥103CFU/ml。
標本留取及細菌培養:把放置導尿管前中段尿留取進行培養。在放置導尿管第4、6、8、10、12天及拔出的時候均取尿液進行尿檢。細菌、真菌培養及菌落計數均按操作規程,陽性菌培養則通過ATB細菌鑒定儀鑒定。
結果
457例患者發生菌尿癥218例,發生率達到47.7%,其中病原菌共檢驗出346株,陽性患者每例平均能夠檢查出1.6株;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女性患者163例,發生率達到74.8%,男性患者55例,其發生率為25.2%。女性較男性多,其發生率與性別具有一定關系。另外,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某些基礎疾病具有相關性(P<0.05)。見表1。
長時間留置導尿也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本組依據導尿管連續留置的時間不同分為五組,依據每組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率情況,可見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率明顯增高(P<0.05)。見表2。
討論
通過本研究調查,457例患者發生菌尿癥218例,發生率達47.7%。所查出病原菌346株,其中陽性患者每例平均能夠檢查出1.6株,有108例檢驗出一種病原菌,98例檢驗出兩種病原菌,32例檢驗出三種病原菌。這種菌群變化的主要原因為導尿管留置期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不當或更換過頻。另外實驗室藥敏試驗結果缺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感染的病原菌所構成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革蘭陰性桿菌50.0%(173株)、革蘭陽性球菌32.7%(113株)、真菌17.3%(60株),與本研究中,導尿管尿路感染的發生女性患者163例,發生率達74.8%;男性患者55例,其發生率為25.2%。結果顯示女性明顯高于男性。這與男女身體結構不同有關,女性尿道較短且病原菌定植率在女性尿道周圍較高。因此對于女性患者的留置導尿更應掌握適應證,控制留置時間[2]。
本研究結果顯示,導尿管尿路感染與基礎疾病有關。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在留置期間發生菌尿癥。對于這類易感患者群體,我們必須密切觀察患者的尿管私密性和無菌性,發現患者臨床體征有所變化要及時采取預防措施[3]。
導管留置時間是導尿管尿路感染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所以為了降低泌尿系統的二次感染,在臨床工作中一定要嚴格控制導尿和留置尿管的時間。
參考文獻
1申正義,田德英.醫院感染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989-1005.
2徐敏,徐榕,張優琴,等.留置導尿與醫院泌尿系感染的關系[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1(5):368-369.
3鐘惟德,蔡岳斌,胡建波,等.留置導尿管致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1(6):47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