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急重癥患者中,因機體受到感染,炎癥或組織損傷等病因時,誘發機體快速啟動防御性非特異反應,如體溫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細胞數增高、核左移、血漿中某些蛋白質濃度升高等,這種反應稱為急性期反應,這些蛋白被稱為急性期反應蛋白。其種類很多,功能也相當廣泛,C反應蛋白就屬于急性時相蛋白,在急性期急劇升高;血清白蛋白屬于非急性時相蛋白,在急性期反應時減少,也被稱為負急性期反應蛋白,他們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特別在危重癥急性期應用更廣泛。
C反應蛋白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能與肺炎雙球菌C多糖體起反應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各種炎癥、感染、組織損傷等疾病中反應蛋白迅速升高,且升高程度與炎癥,組織損傷的程度呈正相關,因此臨床上常用C反應蛋白作為炎癥類疾病活動的指標。
血清白蛋白由肝臟合成,每天大約合成120mg/kg,半衰期15~19天,在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體內代謝物質轉運及營養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對于危重病患者的急性期,血清白蛋白水平更多反應機體損傷的嚴重程度;在急性創傷或炎癥狀態下血清白蛋白的急劇下降,反應了全身性炎癥反應的程度,是預后不良的一個指標。
大量研究證明,在疾病的急性期,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出現功能紊亂,全身免疫力低下,全身反應差,在急性期臨床上常不出現有關癥候,如得到感染時不發熱,血白細胞不增等,以致延誤診斷,增加死亡率;但此時如果監測血清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指標,可根據兩者的結果,對患者疾病迅速做出初步判斷;如C反應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提示機體可能受到感染,應該積極尋找感染源,同時給以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同時,持續監測C反應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對病情的判斷,治療效果的監測,疾病的轉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C反應蛋白急劇升高,血清白蛋白急劇下降,提示病情嚴重,預后不良,應加強治療強度,加強護理觀察,加強醫患關系溝通;如在治療中,C反應蛋白持續升高,血清白蛋白不能穩定在正常范圍內,提示治療效果不佳,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反之,C反應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上升且能穩定在正常范圍內,提示治療有效,感染得到控制,疾病轉歸向良好方向發展。
在急重癥的急性期,受到病情的限制或消化,吸收,代謝功能的影響,易并發營養障礙或營養不良,從而使免疫功能進一步下降,加重或誘發感染,甚至導致死亡,因此,營養監測和支持對于危重患者救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血清白蛋白常作為營養監測的一個重要指標,但作為急性患者在急性期營養支持的介入時機,單純以血清白蛋白作為監測指標是遠遠不夠的,若此時結合C反應蛋白,可能會使營養支持介入時機更能準確把握;臨床經驗已經表明,C反應蛋白血清水平開始下降意味著體內炎癥反應轉入修復期,此時進行適當的營養治療對患者的康復極其有利;所以血清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已成為急性期營養監測的重要指標,二者聯合監測對營養支持時機的介入,營養支持的強度及營養支持的療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總之,C反應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在臨床上是容易獲得的指標,同時也是運用廣泛的指標,若二者聯合,可以對危重癥急性期的病情判斷,治療效果觀察,疾病轉歸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同時二者聯合在危重癥的營養監測及營養支持中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文彬,主編.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2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金惠銘,王建枝,主編.病理生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