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巧玲?蔡朝容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已經進入品牌建立時期,越來越重視實訓室人才隊伍等軟實力建設。目前高職院校實訓室人才隊伍存在配備不科學、缺乏培養、缺少激勵機制等問題,造成實訓隊伍穩定性差,積極性不高。高職院校需要合理配備實訓室人員,重視實訓室主任的選用和實訓技術人員的崗位合理設置,重視培訓,促進水平提升和穩定實訓師資隊伍以及健全制度調動實訓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實訓室成為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成為展現高職實踐教學特色的平臺。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師資隊伍
作者簡介:于巧玲(1974-),女,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食品工程系,副教授;蔡朝容(1964-),女,四川宣漢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與食品工程系,副教授。(廣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項目編號:GXTSZY032)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042-02
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跑馬圈地的快速發展階段,目前進入品牌建立的關鍵時期,會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軟實力建設。
突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打造高職院校“硬品牌”,迎接新一輪辦學競爭,已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機遇之一。因此,在擁有先進的教學實訓設備和林立的教學大樓等硬實力的今天,重視和加強高職院校軟實力建設,彰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已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
實訓教學是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在辦學特色建設中肩負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實訓大樓拔地而起,大量高精尖儀器設備涌進高校實訓室,實訓室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實訓室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除了擁有先進的實訓設備、良好的實訓環境、健全的管理體制、完善的規章制度和運行機制之外,還特別需要一支師德優、業務精、作風正的實訓室師資隊伍。只有提高實訓室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才能適應當前新形勢下的實訓教學任務,才能提升學生的基本技能,展現高職實踐教學特色。
一、目前高職院校實訓室師資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1.人員配備不科學
高職院?,F有實訓室師資隊伍整體的職稱和學歷較專任教師隊伍低,中專、大專學歷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專業又很龐雜,各個專業都有覆蓋,有些學校甚至將實訓室作為教職工配偶安置和照顧關系的基地,造成實訓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嚴重失衡。[1]隨著高職院校不斷大規模擴招,實訓室工作量急劇增加,隊伍人員配備問題尤顯突出。對實訓室工作人員進行科學定編的高職院校只有少數,并且即使對于同一所高職院校,實訓師資隊伍的分布也不均衡,優勢學科的實訓室人員相對較充足。同時,一般高職院校實訓人員的待遇低、津帖低,在實訓室工作的部分青年技術人員通過進修、攻讀學位等途徑轉入教師行列的大有人在,這使得實訓室人才進一步匱乏,實訓師資隊伍穩定性差,一定程度上影響實訓教學質量的提高。
2.缺乏培養,實訓室師資隊伍技術水平整體欠缺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對實訓技術人員培養認識不夠,學習、進修、開會、交流的機會很少。很多高職院校樂于實訓室裝修和先進儀器設備的引進,卻不情愿在實訓技術人員的培養上有所付出。殊不知,擁有先進的儀器卻缺少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造成很多精密儀器損壞嚴重,穩定運行率低;對業務的不熟悉也會造成藥品浪費、環境污染,甚至釀成安全事故。
3.缺少激勵機制,無法調動實訓人員的積極性[2]
在實訓室建設中,雖然近年各高職院校陸續結合校內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實行了崗位考核制度,明確了實訓技術人才的崗位職責,但是競爭、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依然有思想素質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不足的人濫竽充數,而優秀的人才又難以脫穎而出。這樣使實訓室人員失去工作熱情,[3]磨滅了對技術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
二、構建高職院校實訓室人才隊伍
1.合理配備實訓室人員
根據各個高職院校實際情況的不同,要合理設置實訓室主任和實訓技術人員的崗位以及固定專業教師在實訓室工作。實訓室的增人計劃也列入學校的人事計劃,有計劃分批引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
(1)重視實訓室主任的選用。[4]實訓室主任在實訓室建設中作用獨特,引導著實訓室的發展方向,把握實訓室的建設,全面負責實訓室的管理。因此,要重視實訓室主任的培養、選拔、任用、考核,正確認識實訓室在現代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樹立實訓室主任應該與學科負責人同等重要的觀念,并且在待遇等方面予以切實落實。既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聘請有名望的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出任實訓室主任,也可以從專職實訓教師、技術人員中選拔,還可以從非實訓室工作的專任教師中選拔,但必須是專職的。這意味著他們一旦被任命,工作核心必須是實訓室。
(2)合理定編、科學設置實訓技術人員崗位。實訓室技術人員的地位應該是與教師對等的。他們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儀器設備的使用、性能的維護和儀器功能的開發等。教學型實訓室,其技術人員的配備可以參考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技術人員的配備標準,對于擁有大型精密儀器設備的實訓室還應該補充編制數。淡化身份管理,強化崗位管理,引入競爭機制。[5]合理定編、科學設崗、以崗擇人、嚴格考核、合約管理,建立一支固定編制與流動編制、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實驗師資隊伍。
(3)建議專業教師在實訓室固定工作。專業教師的理論知識都很豐富,但對儀器設備性能不一定了解得很充分,時間投入的欠缺一定程度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專業教師有很多教學指標要完成,沒有很多時間和精力,實訓的準備工作依賴實訓技術人員,課后的整理也依賴實訓技術人員,只是在上課時間亮相,因此只是實訓室的過客。一些院校采取輪換制,實行專任教師兩年固定在實訓室工作、兩年上理論課依次輪換,相對于理論課教師兼上實訓課這是一個進步。[6]專業教師固定在實訓室工作,進行實訓教學和專業研究,可以把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寓于實訓教學、把教學中的成果引進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做的最大優勢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2.重視培訓是促進實訓師資隊伍迅速成長的有效措施
高職院校實訓人才隊伍不但要有專業理論基礎,還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既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還要熟悉現場的生產和管理過程,必須要重視師資培訓。
鼓勵青年實驗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進行多種培訓,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水平。對于新進實訓教師可以安排有經驗的實訓技術人員進行師傅—徒弟結對子,全面參與藥品設備購買、溶液配制、實訓裝置準備、儀器設備保養維修等各個實訓環節。[7]專業教師也要進行引導,幫助他們掌握實訓課內容,深入了解實訓項目,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實踐操作水平。
實訓人才隊伍應提高職業化程度,一方面可以引進企業高級工程師,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實訓人員到對口企業相關崗位掛職,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向,掌握企業前沿技術,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和現場生產管理水平,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隨著實訓室的發展、大型儀器設備的增加、信息資源和管理系統的使用、安全防護措施的建立等都要求實驗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具有特定項目的上崗證,具有某一項目的專業知識和某一大型精密貴重儀器的操作技能等,應該及時提供短期學習培訓的機會,使實訓教師和實訓技術人員在新的實訓教學環境中充分發揮才能,這樣實訓室是完全能夠留住高水平人才的。
3.健全制度,建立競爭機制,調動實訓室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打造穩定合理的人才梯隊就要建立實訓室工作人員的崗位規范、科學的考評辦法,依照制度對考核結果實行獎罰和聘任。只有實行嚴格的實訓室人才制度才能調動人員的積極性。
要建立健全帶頭人責任制、教師激勵競爭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通過建立建全帶頭人責任制、教學問題的定期學習、研討制度及重大問題的民主協商制度、青年教師的培養制度、團隊自我評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構建完善的實訓師資隊伍運作機制,使實訓師資隊伍的運行有法可依。同時,建立目標激勵和競爭激勵制度,采取公平、公正、競爭擇優的績效考核方式將崗位績效與津貼掛鉤。以此鼓勵實訓人員在團隊中多作貢獻,加強對實訓師資隊伍的管理和激勵,促進實訓師資隊伍的健康發展和高效運轉,從而激勵團隊成員發揮智慧和潛能,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力。對實訓室工作人員試行崗位補貼,并對成績顯著的優秀人員實行政策性獎勵等改革措施。根據實際崗位及不同情況,高職院校實訓室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可以評聘實訓技術系列職務,優秀人才也可以考慮評聘工程技術系列和教師系列專業職務。在獎勵方面要充分肯定實訓技術成果,各類高等學校可設立實訓技術成果獎或按教學成果、科技進步成果予以鼓勵。
三、結語
實訓室是高職院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科研的基地,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人才的實踐課堂。實訓師資隊伍作為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第一成員,高職院校應該下力氣培養、提高實訓室的管理水平和研發水平,使實訓室成為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科技創新的孵化器,成為展現高職實踐教學特色的平臺。
參考文獻:
[1]李巖,曲寧,劉愛元.軍隊院校實驗室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7):195-197.
[2]張友兵,毛高波,湯德強,等.地方工科院校提升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工程素質的探索[J].襄樊學院學報,2011,32(12):65-67.
[3]李長有,池吉安.高校實驗室師資隊伍建設標準化體系初探[J].廣州化工,2011,39(19):153-155.
[4]孫爾康,張劍榮,邱金恒,等.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4(11):8-9.
[5]周春林,周云.大學需要建設高質量的實驗師資隊伍[J].高等理科教育,2006,48(6):135-137.
[6]周國泉,趙麗華,周建鐘.實訓室工作隊伍的構架[J].中國科技信息,2006,(23):322-323.
[7]王小逸,陳永寶.以人為本,建設高校基礎化學實驗師資隊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10):19-21.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