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松
摘要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診斷、治療方法及預防措施。方法:近5年來收治腹部手術術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對診治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全組50例切口全部愈合。結論:肥胖、營養不良、使用電刀、暴露時間、縫合技巧等是影響切口脂肪液化發生率的主要因素。術前預防、早期診斷、適時對癥處理可減少術后脂肪液化的發生,縮短脂肪液化切口的愈合時間。
關鍵詞手術切口脂肪液化預防治療
近年由于肥胖人群逐漸增多,電刀的不恰當使用等,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發生有增多的趨勢。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創口愈合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延長了愈合時間,給患者及家屬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經濟上的負擔。給醫生增加了工作壓力,為醫患關系埋下了隱患。及早發現和恰當的處理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能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和醫生壓力。近5年來收治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0例,腹部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治體會,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齡28~72歲,平均50.2歲。上腹部手術14例(膽囊切除術8例,腸梗阻手術3例,胃大部切除術2例,脾切除術1例)。中下腹部手術36例,其中闌尾切除術18例,腹股溝疝手術9例,直、結腸癌根治術6例,前列腺摘除3例)均為肥胖患者。患者于手術后3~8天切口出現黃色或淡褐色滲液,內混有脂肪滴、積血和壞死組織,切口外觀無明顯紅、腫、熱、痛等切口感染的炎癥反應,部分切口組織有硬結或局部皮下空虛,滲液涂片鏡檢,可見較多脂肪滴,細菌培養陰性[1]。
治療方法:⑴基礎治療:積極控制血糖,糾正低蛋白血癥,糾正貧血。保持切口干燥,減少滲液形成,促進滲液的吸收。⑵根據腹部切口滲液情況區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①切口滲液量較少,液化范圍小、淺者,一般不拆除縫線,每天擠壓切口1~2次,每次盡量將液化的液體擠凈,切口微波照射30分鐘,2次/日,然后切口再加壓包扎。②對切口滲液較多,愈合不良,根據情況拆除部分縫線,生理鹽水沖洗創面,置引流,微波照射切口2次/日,每次30分鐘,肉芽組織新鮮后用蝶形膠布對合創口,經3~5天換藥可愈合。③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皮下組織全部游離,切口凹陷,拆除全部縫線,擠凈滲液,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糜蛋白酶紗布濕敷[2],敞開引流,1~2次/日,至切口肉芽組織、新鮮后,再進行Ⅱ期縫合或用蝶形膠布對合創口,用腹帶加壓包扎。
結果
本組50例患者中,47例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愈合時間8~18天,隨訪3~6個月無切口裂開或感染發生。
討論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高頻電刀的使用;②肥胖、脂肪層厚、自身血運較差;③切口處理不當,如:止血不全,積液,縫合過密過緊,過松留下死腔、形成血腫等;④此外伴發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及低蛋白血癥等,均延長切口愈合時間,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險性。術中應用化療物沾染傷口、縫線、線結異物排斥也可能導致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一般認為具有以下臨床表現應診斷為切口脂肪液化[3]:①多發生在術后3~7天,患者無自覺癥狀,切口出現黃色滲液,并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②切口無紅腫、硬結,無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現象;③滲出液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3次培養無致病菌生長。
脂肪液化的處理方法:應根據切口愈合情況及滲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切口滲液量較少,盡量將液化的液體擠凈,切口微波照射。對切口滲液較多,根據情況拆除部分縫線,生理鹽水沖洗創面,置引流,微波照射切口,肉芽組織新鮮后用蝶形膠布對合創口。切口滲液量多,切口全長均不愈合,拆除全部縫線,生理鹽水沖洗干凈,糜蛋白酶紗布濕敷,切口肉芽組織、新鮮后,再進行Ⅱ期縫合或用蝶形膠布對合創口。雖然脂肪液化非細菌感染所致,但其極易繼發細菌感染,所以在局部處理時,注意無菌操作并根據情況適當應用抗菌藥物。早期發現,及時正確局部處理,是縮短切口愈合時間的關鍵。
切口脂肪液化的預防措施:①合理應用電刀;②減少切口暴露時間,盡量避免消化液浸漬切口,及時更換紗塹保護切口;③縫合切口前,應用生理鹽水沖洗切口,拭凈游離的脂肪組織和沖洗液;④手術操作時勿粗暴,避免過度牽拉,應仔細止血,勿大塊結扎,縫合時不留死腔;⑤術后用微波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
參考文獻
1李建團,王新杰.微波照射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例[J].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2004,6(1):35-36.
2畢連枝,關宏,陳麗.糜蛋白酶治療切口脂肪液化的體會[J].山東醫藥,2003,43(5):67.
3張義才.切口裂開的防治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1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