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聯
摘要目的:探索檢測IgG抗體的敏感性交叉配血,保證輸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拄凝膠技術配血,觀察輸血應紅細胞抗原或抗體是否引起輸血不良反應。結果:微柱凝膠技術配血可發現較弱的凝集配血不符合。結論: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交叉配血方法簡單可靠安全。
關鍵詞微拄凝膠技術配血應用
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是保證臨床輸血質量安全的重要環節。2010年10月引進瑞士達亞美全自動血型配血系統至2012年10月采用原裝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進行交叉配血10452例。其中10354例結果陰性,輸血應均末見發生因紅細胞抗原或抗體引起的輸血反應,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申請用血患者標本10354例。
試劑: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凝聚胺,篩選紅細胞。
儀器:全自動血型配血儀。
方法:①鹽水介質配血法:見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②凝聚胺按說明書操作;③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將患者與供血者的紅細胞和血漿分離,將卡放在儀器專用位,患者標本和供血標本放在專用位置上,自動掃描,自動吸樣,自動稀釋吸樣反應,孵育15分鐘,自動離心,自動判讀結果完成;④抗人球蛋白試驗:見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3版[1]。
結果
10452例患者用卡式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交叉配血中10354例主次側均為陰性結果,98例陽性結果,其中主側陽性52例,次側46例。
主側陽性標本的處理:52例主例配血陽性者,其中25例標本纖維蛋白析出引起的假凝集反應,標本使用抗凝試管未充分混勻,而網羅加入的紅細胞不能通過凝膠沉淀到卡管底部導致假陽性結果。10例為供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陽性引起凝集,經調換另一表供血者之后,結果陰性。17例血者有不規則抗體陽性引起的主側交叉配血不合,經另換一袋血源,經鹽水法,凝聚胺法配血,再次用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方法進行交叉配血結果主次側全陰性,輸血后均無輸血不良反應。
次側配血陽性標本處理:46例次側配血陽性的患者標本均給予洗滌紅細胞輸注,均無出現紅細胞抗原或抗體引起的輸血反應,次側陽性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了紅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等,與試劑中含有的抗IgG、C3成分發生非特異牲凝集反應所致。
討論
微柱凝膠技術作為一種免疫學檢測技術,目前己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作為常規性撿測技術應用于臨床[2]。而作為簡單快速的鹽水法交叉配血,只能檢出IgM抗體,但不能撿出IgG抗體。而抗人球蛋白由于此試驗步驟復雜,并進行繁鎖的洗滌紅細胞過程,需要較長時間,操作者對反應終點與結果判斷需一定經驗,從而不能成為臨床常規配血方法。
1986年Lappierre發明的微柱卡式凝膠技術試驗,其原理是利用微柱凝膠的微孔過濾作用和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的作用,通過離心技術,利用凝膠微柱層析分子排阻原則,將發生凝集反應的紅細胞阻滯于凝膠之內,而末凝集的單個紅細胞則穿過微孔運動到柱底,從而區別有無凝集。微柱凝膠分中性凝膠,特異牲凝膠和抗人球蛋白凝腔。在抗人球蛋白凝膠中含有球蛋白抗體,可用于檢測IgG類不完全抗體和相應紅細胞坑泵的反應微柱凝膠試驗已在臨床大量使用,并且提完善,已成為常規的紅細胞血型血請學檢測新技術。它省略了洗滌紅細胞繁鎖的步驟過程,比傳統的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試驗方法簡單,快速準確,易于大批量操作,配血加樣用量少,對新生心或標本不易抽取的患者可節約標本采血量,結果穩定可靠,重復性好,并有自動拍照存于電腦中,便于日后應用。
配血標本必須用抗凝管,并且抽血放入之后必須充分搖勻,防止有凝塊出現,否則影響結果。在配血時若遇到患者血液中有ABO不規則抗體時,可用鹽水配血法或凝聚胺配血法相對于微柱凝膠法配血成本較低,時間短。當凝聚胺配血無凝集后,可再用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交叉配血,以確保檢出到低含量的不完全抗體,保證臨床輸血質量和安全。
參考文獻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53-263.
2李勇,楊貴貞.人類紅細胞血型學實用理論與實驗室技術.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6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