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紹華等
為了進一步明確空腹高血糖與AMI的關系,本文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血糖異常發生情況及對臨床事件的影響做了分析。
資料與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STEMI患者110例,男64例,女46例;年齡37~82歲,平均5970±1112歲。入選標準:①明確診斷為STEMI患者,符合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診斷標準;②發病時間在12小時之內;③所有患者均12小時內行溶栓或PCI術治療,溶栓患者臨床判斷再通。排除下列對象:①既往有明確的糖尿病史;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陳舊性心肌梗死;③AMI發病>12小時;④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腦卒中及其他嚴重疾病者;⑤近期應用激素。
方法及觀測指標:所有入選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測空腹血糖(FBG)(空腹>8小時、入院<24小時),依據血糖測定結果分為3組,A組(FBG<61mmol/L)36例,B組(61mmol/L≤FBG<100mmol/L)46例,C組(FBG≥100 mmol/L)28例。統計3組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史、吸煙史、高血脂、入院時心功能情況、心肌梗死部位。測定兩組入院后第7天的空腹血糖。入院后5~7天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室射血分數(EF值),記錄住院期間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惡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心血管事件均為患者住院期間所發生,每項事件以第1次發生為準,僅記錄1次。
結果
3組梗死部位比較:3組在梗死部位如廣泛前壁,前壁,下壁,下壁+右室,后壁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血糖對梗死的部位的影響未見差異。
3組入院后第7天空腹血糖水平的變化的比較:第7天,B組有891%的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C組有929%的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3組中有609%的患者存在糖代謝異常。
血糖對EF值的影響:3組EF值的比較得知,高血糖組的EF值較對照組有明顯的降低P<005),見表1。
三組臨床事件比較,見表2。
討論
本研究顯示,C組射血分數較和A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B組的嚴重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均比A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組及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發生率均高于A組和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隨著血糖升高,AMI患者心功能越差,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發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當血糖水平>10.0mmol/L時,左心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死亡發生率明顯增加,危險性加重。這與血糖水平升高引起心肌損害密不可分。
影響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相關因素較多[1],本文顯示空腹血糖是影響梗死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惡性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發生率增加。因此,控制AMI患者的血糖水平極為重要,有研究報道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控制血糖水平可以減少梗死面積,降低死亡率。有些患者常需用胰島素甚至需要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胰島素能很好的控制高血糖[2],恢復體內正常血糖水平,而且還能保護心肌細胞,防止再灌注損傷,緩解缺血,阻止心肌細胞凋亡。
參考文獻
1胡大一,楊進剛.關注冠心病患者的糖代異常[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0):793-795.
2劉薇薇,廖樹森,鐘梅.空腹血糖水平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08,37(4):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