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智等

摘要目的:探討采用經肛三聯手術治療成人Ⅱ、Ⅲ度直腸脫垂的臨床療效。方法:對12例直腸脫垂患者采用直腸周圍及黏膜下注射術、直腸黏膜柱狀結扎術、肛門緊縮術三聯術式進行治療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結果:術后隨訪6個月~1年,治愈12例,無復發且無并發癥和后遺癥。結論:三聯術治療成人Ⅱ、Ⅲ度直腸脫垂創傷小、療效確切、術式安全可靠。
關鍵詞直腸脫垂手術療效觀察
2009~2011年采用直腸周圍及黏膜下注射術、直腸黏膜柱狀結扎術、肛門緊縮術三聯術式治療直腸脫垂患者12例,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2例,診斷標準為全國肛腸學術會議1975年湖南衡水會議制訂直腸脫垂診斷標準:Ⅱ度脫垂:排便或增加腹壓時,直腸全層脫出肛外,長度可達5~10cm,手法復位,圓錐狀外觀。Ⅲ度脫垂:排便或增加腹壓時,肛管和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肛外。長達10cm以上,手法復位困難,桶狀外觀。其中Ⅱ度8例,Ⅲ度4例;男7例,女5例;年齡55~60歲3例,60~65歲6例,65~74歲3例,平均629歲;病程8~40年,平均173年。
治療方法:術前常規清潔灌腸,麻醉采用骶麻,麻醉滿意后轉截石位,常規消毒肛周皮膚及肛管直腸,鋪洞巾。①直腸黏膜下注射術:囑患者增加腹壓,使脫垂的腸段脫出肛門外,消毒后用1:1消痔靈稀釋液進行黏膜下間斷柱狀注射,軸向3~6排,各個注射點間距05cm,深度約05cm,注射以直腸黏膜發白為度。注射完畢后將脫出的直腸還納入肛內,并以手指做輕柔按摩以利藥物彌散。②直腸周圍注射術:于肛周3點位距肛緣2cm處進針,針尖通過阻力后有落空感,即進入骨盆直腸間隙。左手食指進入直腸壺腹,觸及針頭部位,確定針尖在直腸壁外,邊退針邊注射,呈扇形均勻散開注入1:1消痔靈注射液15ml。同法處理對側及后側間隙。③直腸黏膜柱狀結扎術:再次囑患者增加腹壓,使脫垂的腸段脫出肛門外,分別在3、7、11點位用止血鉗縱行鉗夾直腸黏膜。自脫出頂端開始,由下上而下分別在上述3個部位依次貫穿8字形縫扎,直至齒線上1~2cm,將結扎的腸段緩慢送回肛內。④肛門緊縮術:在肛門后側距肛緣4cm處做一“V”形切口,剝離皮瓣至肛緣,以充分暴露肛管后三角,縫合關閉肛管后三角間隙。然后將肛門皮膚作全層對口縫合,以肛管內可伸入兩指為度。最后,將游離的皮瓣從肛門內拉出作菱形切除。
術后處理:術后進流質飲食或少渣飲食,控制排便48小時,給予抗生素,每天創口換藥。保持排便通暢。術后7~10天創口拆線。1個月內避免參加體力勞動。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直腸全層不再脫出肛外;②好轉:癥狀基本消失,脫出顯著減輕;③無效:經治療與術前無明顯變化。
結果
療效:本組患者12例,1次治愈12例,治愈率100%。上述患者術后隨訪0.5年~1年沒有出現癥狀復發、肛門狹窄及大便失禁等后遺癥。
討論
直腸脫垂是直腸周圍的支持組織松弛分離,失去支持固定而滑脫下移,直腸上提肌群、筋膜、韌帶松弛下陷及肛門內收肌群收縮無力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原則是還納脫出的直腸,將其與周圍組織固定,恢復直腸正常狀態。目前經會陰部手術的注射法治療運用最多,硬化劑注射療法臨床開展比較廣泛,技術相對比較成熟[1],并且采用直腸黏膜柱狀結扎術,將松弛的腸黏膜結扎,不但使直腸黏膜縮短恢復直腸正常狀態,且經注射及結扎的黏膜壞死可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瘢痕形成,使直腸黏膜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直腸周圍間隙注射可加強直腸與盆底肌的固定作用,恢復直腸壺腹的功能,并使注射后直腸壁與周圍組織在無菌性炎癥時互相粘連,逐漸纖維化,形成比較完全的黏合牢固的柱狀組織,較長時間起著柱狀支撐作用,有效防止直腸下移、脫出。肛門緊縮術是為了使松弛的肛門緊縮,在解決肛門松弛的同時,并在肛管后方皮下閉合肛尾三角,使外括約肌夾角變小并緊貼腸壁,以恢復直腸會陰曲度,增加直腸的承載能力,提高原有的括約肛管功能[2],起到支持和固定作用,從而達到一次性治愈直腸脫垂的目的。
總之,經肛三聯術式治療成人Ⅱ、Ⅲ度直腸脫垂創傷小、療效確切、并發癥少,是一種安全可靠的術式。
參考文獻
1潘少驊.直腸脫垂的診治近況[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7,13(3):203.
2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0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