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軍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治療方式和體會。方法:回顧性分析收治126例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治療和手術情況。結果:平均手術時間10分鐘,無一例復發,所有患兒無陰囊血腫及醫源性隱睪等并發癥。結論: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創傷小、時間短、恢復快、復發率低。
關鍵詞小切口小兒腹股溝斜疝
小兒腹股溝斜疝是小兒科的常見病,傳統術式切口長,損傷大,術后有明顯的切口瘢痕。我院近年來采用下腹正中線旁1.5cm處皮膚橫紋處1cm長小橫切口,行腹股溝斜疝囊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患兒126例,男12例,女3例,年齡8個月~12歲,平均4歲;病程1個月~10年。
手術方法:所有患兒均采用肌肉注射氯胺酮麻醉,取下腹正中線旁1.5cm處皮膚橫紋處1cm長橫切口。切開皮膚,鈍性分離皮下組織。用小拉鉤向下方牽開,暴露腹外斜肌腱膜及外環,鈍性分離提睪肌,在精索內側尋找疝囊,上提出切口,可見同側睪丸向上移位,注意保護輸精管及其精索血管(男性)。女性在外環處可見子宮圓韌帶,在其內側可見疝囊。小紗塊鈍性剝離疝囊,見腹膜外脂肪后,已到內環口。顯露內環口,使其周圍組織剝離疝囊。將疝囊旋轉360°后,橫行鉗夾疝囊提起,用小紗塊壓迫疝囊剝離下的組織。在疝囊頸處用雙1號絲線縫扎并打結,高位結扎疝囊,距結扎線1cm處剪去多余的疝囊。創面止血后,向下牽拉睪丸使其復位。小拉鉤向下牽拉顯露皮下環后,鉗夾提起,1號絲線縫合提起的皮下環口的對角一針,以縮小外環口。皮膚切口縫合一針,對皮、包扎。術后沙包壓迫傷口。
結果
本組手術時間5~20分鐘,平均10分鐘;平均住院3天,6天拆線,無并發癥,全部愈合良好,隨診無一例復發。
討論
腹股溝斜疝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是先天形成的,胎兒鞘狀突隨睪丸下降時閉合不全,腹壓增高時,未閉鞘突擴張,使腹腔內容物外移而行成。并非腹壁缺損所致。隨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腹股溝斜疝患兒年齡在3個月以上者,自愈機會很少,并且年齡越小嵌頓的機會就越大。嬰幼兒的腹肌在發育過程中可逐漸強壯而使腹壁加強。單純疝囊高位結扎常能獲得滿意療效,無需實行修補術[1~3]。
傳統的手術方法Ferguson術式,因手術創傷大、復發率高。我院近年來采用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術式具有優點:①切口小而隱蔽,術后切口幾乎不易察覺。②損傷小,切開皮膚后鈍性分離皮下及疝囊,幾乎無出血。兒童腹股溝管極短,約1cm。無需打開腹外斜肌腱膜,拉鉤下拉,直視下能找到疝囊,縮短了手術時間。③疝囊高位結扎術后,于皮下環處縫合一針,加強了外環口,降低了術后復發率。④術后8小時可進食,當日可下床活動,縮短了住院時間。
圍手術期及術中注意事項:①治療原有疾病,再選擇合適時機手術。手術當日應無發熱、咳嗽等;②復發疝、嵌頓疝不適宜本術式;③年齡大或發育好的兒童,因內外環之間距離大,腹股溝管距離增長,切口選擇時位置偏下,相當于外環口體表投影處;④疝囊過大過長時,宜行遠端曠置,最低處“開窗”以免形成積液;⑤小兒腹股溝斜疝合并隱睪時,可將皮紋切口稍延長為2cm,在腹股溝管及內環處尋找睪丸,找到后充分游離精索,在其內側找到疝囊,行高位結扎術,在行陰囊肉膜外睪丸固定術。
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小切口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手術創傷小,時間短、恢復快,并發癥少,無復發。患兒家長易于接受場,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13.
2劉貴林.手術總全集:小兒外科卷[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51.
3梁春華,劉志剛.嬰幼兒腹股溝疝經外環入路手術397例體會[J].中國醫師雜志,2003,12: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