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媛等
2007年9月~2011年9月用針藥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乳腺增生患者190例,年齡14~71歲,≤17歲3例;18~30歲37例;31~40歲130例;41~50歲16例;>50歲4例,病程2個月~10年。隨機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90例,分別采用針藥結合和口服湯藥治療。
診斷:乳腺增生好發于青中年婦女,最多見于30~40歲;一般多為兩側乳房發生多個大小不等的顆粒狀或條索塊狀物;腫塊邊緣不清,質硬不堅,表面光滑或呈結節狀,與皮膚不粘連,推之可動。結塊可隨喜怒而消長,或在臨經前增大、經后縮小,不會破潰;有疼痛或脹痛感,經前期加劇、經后減輕;有時可從乳頭流出少量淡黃色、咖啡色或血性分泌物。陽極鉬鈀乳房攝片可作出診斷并排除乳腺癌、乳腺結核等病。
處方:鱉甲10g,穿山甲(炮)6g,柴胡15g,廣郁金10g,川楝子10g,香附10g,夏枯草15g,蒲公英15g,山慈姑10g,當歸15克,三棱10g,莪術10g,王不留行10g,路路通15g,海藻15g,昆布15g。
制備:將上述將6倍處方量的藥物粗粉成30mm的顆粒全部置于煎藥機內用4000mm涼開水在規定溫度內煎至40分鐘,再將藥液自動輸入液體包裝機,進行熱塑包裝,共制15袋,每袋200ml,即得。
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上述所制湯藥,3次/日,1袋/次,7天1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輔以針灸治療:以1~1.5寸毫針在膻中穴向患者乳根部斜刺,屋翳穴亦斜刺向乳根部;余穴以直刺為主。捻轉得氣后膻中與屋翳兩穴可接電針儀,使用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較為合適;余穴10分鐘行針1次,隨證補瀉,每回留針20分鐘,10次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月經期間治療暫停。
療效判斷標準:按照《中醫婦產科學》擬定的乳癖治療的療效標準判斷療效[1]。①臨床治愈:乳腺腫塊及乳痛消失,乳腺紅外線掃描正常,停藥后3個月不復發;②好轉:乳腺腫塊縮小、變軟,乳痛消失或減輕,乳腺紅外線掃描較服藥前好轉;③無效:乳腺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或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乳腺紅外線掃描無變化。
結果
針藥結合5個療程后判斷結果,治療組治愈20例(20.00%),顯效74例(7400%),無效6例(600%),總有效率9400%;對照組治愈25例(2778%),顯效47例(5222%),無效18例(2000%),總有效率8000%;經X2檢驗(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之間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藥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癥的療效較好。
討論
現代醫學認為,誘發乳腺增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飲食結構不合理,如高脂、高能量飲食導致脂肪攝入過多,飲酒和吸煙等,這些都可能導致乳腺增生。②因為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雌激素,將導致內分泌平衡失調,現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飼養的水產及家禽使用的飼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長期食用也會導致乳腺疾病的發生。③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相對增多是重要的乳腺增生的病因四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會造成乳腺增生。故而西醫治療此病主要采用性激素療法和內分泌療法。中醫認為,本病屬祖國醫學“乳癖”、“乳痞”等范圍。《瘍科心德集》云:“有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而消長,此名乳癖”。情志內傷,肝郁氣滯;肝腎不足,沖任失調;痰瘀凝結,乳絡受阻;陽明胃熱,熱傷血絡是本病的病機特點。本方湯藥中鱉甲、穿山甲軟堅散結、破氣祛瘀止痛;柴胡、廣郁金、路路通、川楝子、王不留行、香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三棱、莪術、當歸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昆布、海藻化痰破膜、散結消;蒲公英、夏枯草清熱解毒、消腫;山慈姑,又稱“土貝母”、“草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主含秋水仙堿,性味甘、辛,寒,擅長消腫散結、解毒化痰。現代抗癌藥理研究表明[2],山慈姑可抑制血液中癌細胞而減少癌的血行轉移;對小鼠肉瘤S180、肝癌實體癌、淋巴肉瘤有抑制作用。針刺治療的主要作用在于疏通氣血,調理月經不調鎮痛使經絡暢通,氣血調和,因此而達到消腫散結的功效。現代研究認為此病的產生與雌二醇含量提升相關,而針刺可減低血中雌二醇濃度至正常水平;與此同時針刺穴位可推動機體發生止疼物質,使有些致痛物質減小或消退,在痛癥治療期間有一定療效,所以應用針刺治療乳腺增生可達到表里同時治療,標本兼顧的效果。
以上針藥合用,共奏理氣疏肝、活血化瘀、化痰軟堅、破膜散結之功。由于乳腺增生性疾病的發生與情緒關系密切,故臨床除藥治以外,尚需配以情志疏導療法。由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乃常見病、多發病,如治療不及時可發生癌變。因此,積極治療乳腺增生病,對提高婦女健康水平,降低惡變率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惜明.實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899.
2鄭占虎.中藥現代研究與運用[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
3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10,1107,1113,1116.
4鄧旭光.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中醫藥科技,1999,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