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目的:探討艾滋病合并有肺部感染的影像學變化,為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收治艾滋病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進行X線、CT檢查。結果:雙側肺野彌漫性滲出性病變分布于肺門兩側周圍肺野(Lung field)及肺尖清晰,為典型的影像學表現。結論: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肺部感染是常見的合并癥,影像學診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艾滋病(AIDS)肺部改變影像學診斷
艾滋病(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2],其流行性比較嚴重,主要是由于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過去的傳播途徑以吸毒為主,目前,由性傳播導致的發病率明顯上升,而且年齡20~40歲為主。由于導致患者免疫系統缺陷,患者容易感染,特別是肺臟,最容易發生感染,常見的有卡氏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3]、細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病毒感染(Virus infection)和結核感染(Tuberculosis Infection),為探討艾滋病合并有肺部感染的影像學變化,為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科學依據,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艾滋病患者200例,對肺部影像學檢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9月收治艾滋病患者200例,男150例(750%),女50例(250%),男女之比30∶1。年齡3~71歲,平均415歲。艾滋病傳播途徑:母嬰傳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4例(20%),性接觸傳播(Sexual contact)40例(200%),靜脈吸毒(Intravenous drug)96例(480%),性接觸和靜脈吸毒均有可能感染者40例(200%),傳播途徑不詳20例(100%)。已婚118例,未婚79例,離異3例。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進行X線、CT檢查。
結果
X線平片改變:雙側呈滲出性斑點狀陰影、斑片狀、小片狀陰影,邊緣不清,部分融合成大片或呈磨砂玻璃樣改變128例(64%);病變由肺門區向肺野外發展,而周圍肺野清晰,雙肺呈網狀改變50例(250%),其中有34例合并有斑片狀滲出病灶,病灶邊緣不清,主要位于兩肺中野靠肺門周圍;多個肺野大葉實變及小結節樣改變各16例。
CT表現:125例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病變,病變呈斑片狀或小片狀,其中50例呈大片狀融合實變,其中可見樹枝狀支氣管充氣征。25例雙肺呈網格狀改變,肺野透光度降低,小葉間隔增厚。
討論
艾滋病是人類因為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后導致免疫缺陷,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的綜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目前,艾滋病已經從一種致死性疾病變為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乳汁中。傳播途徑主要有:①性行為;②靜脈注射吸毒;③母嬰傳播;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膚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擁抱,禮節性親吻,同吃同飲,共用廁所和浴室,共用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娛樂設施等日常生活接觸不會傳播HIV。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戀者、靜脈吸毒者、與HIV攜帶者經常有性接觸者、經常輸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親所生嬰兒。
艾滋病肺部感染性病變包括卡氏肺囊蟲肺炎(PCP),肺真菌、肺結核,細菌或病毒感染等。PCP在胸部X線上及CT表現均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病變,呈斑點狀、片狀或網格狀[5],其特點是病變主要分布在肺門周圍的肺野,而病灶周圍肺野清晰[6],但病灶以肺門為中心向周圍肺野逐漸發展,且有明顯的融合趨勢。這種改變可能為病原體沿支氣管行走方向發展所形成。在早期,彌漫性滲出病灶呈肺腺泡狀分布,類似于間質性病變,呈網格狀、斑點狀,但病變發展很快,約2~4天后病變融合才出現明顯的肺泡滲出性實變特征。
本研究中X線平片改變:雙側呈滲出性斑點狀陰影、斑片狀、小片狀陰影,邊緣不清,部分融合成大片或呈磨砂玻璃樣改變128例(64%);病變由肺門區向肺野外發展,而周圍肺野清晰,雙肺呈網狀改變50例(250%),其中有34例合并有斑片狀滲出病灶,病灶邊緣不清,主要位于兩肺中野靠肺門周圍;多個肺野大葉實變及小結節樣改變各16例。CT表現:125例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病變,病變呈斑片狀或小片狀,其中50例呈大片狀融合實變,其中可見樹枝狀支氣管充氣征。25例雙肺呈網格狀改變,肺野透光度降低,小葉間隔增厚。
總之,當影像學表現為雙肺彌漫性滲出性實變,主要分布于在肺門周圍或以肺門為中心沿支氣管方向行走分布,病灶呈融合趨勢,經抗炎治療無效且病灶繼續發展,應想到艾滋病合并PCP的診斷。應要求患者進行HIV抗體檢查,以便及早確診。
參考文獻
1Rhie S,Turc ios R,Buck ley H,et al.C lin ica l fea tures and trea tm ent ofM a lassezia fo lliculitis w ith fluconazo le in orthotopic heart transplant rec ip ients[J].J H eart Lung T ransplant,2010,19:215-219.
2Walsh T J,Groll A,Hiemenz Z,et al.Infections due to emerging and uncommon medically important fungal pathogens[J].Clin Microbiol Infect,2004,10(Suppl 1):48-66.
3Kano R.Ch itin Synthase2(CHS2)gene o fM alassezia spec ies[J].Japanese Journal of M edical M ycology,2005,46(3):157-161.
4Wallace JM,Rao AV,Glassroth J,et al.Respiratory illness in Persons with HIV infection.AM Rev Respir Dis,2003,148:1523-1525.
5G iusiano GE.M a lassezia.Current know ledg e and study perspec tives[J].Rev ista Agentina de M icrob io log ia,2006,38(1):41-48.
6Duong T A.Infection due to Penicillium marneffei,an emerging pathogen;review of 155 reported cases[J].Clin Infect Dis,1996,23(1):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