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瑩
摘要目的:研究早發性乳腺癌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聲像學特征,以提高超聲醫生早期診斷的技術。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228例,其中早發性乳腺癌患者(觀察組)和普通乳腺癌患者(對照組)各114例,比較兩組患者二維聲像圖特征和彩色多普勒血流豐富程度。結果:觀察組橫徑大小、縱橫比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前后徑大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有可比性(P>005),觀察組內部回聲不均勻、后方衰減程度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有可比性差異(P<005),而在彩色多普勒血流豐富程度、病灶形態、邊界清晰度、有無高回聲暈、鈣化灶和毛刺征或蟹足征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有可比性差異(P>005)。結論:早發性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中具有橫徑大而縱橫比小、多見內部回聲不均勻及后方衰減較少的特征性表現,對診斷早發性乳腺癌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乳腺癌早發性彩色多普勒超聲
乳腺癌是目前國內城市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早發性乳腺癌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現達到99%[1]。本研究旨在找出早發性乳癌聲像圖特征和血流特征,為早期診斷提供依據,現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乳腺癌患者228例,其中早發性乳腺癌患者(觀察組)和普通乳腺癌患者(對照組)各114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5歲;部位:外上象限78例、外下象限23例、內上象限8例、內下象限5例;形態:團塊型92例、結節型9例、導管型7例、囊實型5例、彌漫型1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97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導管內癌6例,混合型癌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5歲;部位:外上象限82例、外下象限19例、內上象限9例、內下象限4例;形態:團塊型95例、結節型8例、導管型6例、囊實型5例;病理分型:浸潤性導管癌100例、浸潤性小葉癌7例、導管內癌5例、混合型癌2例。
檢查方法: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12MHz。患者平臥或側臥位。充分暴露雙側乳腺,以乳頭為中心逆時針放射狀掃描乳腺,記錄病灶的相關數據,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了解病灶的血流分布。
統計學處理: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使用卡方檢驗比較計數資料,使用t檢驗比較計量資料,P<005可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組橫徑大小、縱橫比分別為378±243cm、047±023cm,對照組219±101cm、069±021cm,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前后徑大小分別為137±059cm、141±062c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內部回聲不均勻、后方無衰減的例數分別為110例(965%)、111例(974%)、對照組82例(719%)、89例(781%),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在血流分級II級和III級、病灶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晰、有高回聲暈、有鈣化灶、有蟹足征或毛刺征的例數分別為74例(649%)、108例(947%)、103(904%)、14(123%)、70(614%)、39(342%),對照組分別為78例(684%)、100例(877%)、105(921%)、12(105%)、67(588%)、45(395%),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有可比性(P>005)。
討論
通常將發病年齡≤35歲的乳腺癌稱為早發性乳癌。由于其臨床發展迅速、惡性度高,故早期的發現和手術治療至關重要。文獻報道[2],超聲檢查較鉬靶X線檢查更適合中國年輕女性。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縱橫比明顯的小于對照組,與Rahbar等報道的縱橫比<07作為診斷乳腺惡性腫瘤的標準相符合[3]。表明其可作為判斷早發性乳癌的一個重要特點。后方回聲衰減通常是生長緩慢的腫瘤的特性之一,而早發性乳癌生長快速的特性決定了其后方回聲衰減少見,在本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而血流豐富、鈣化灶、蟹足征和毛刺征、不規則形態雖是惡性腫瘤的常見特征性改變,但是并非早發性乳癌獨有的特征。故不能作為判斷早發性乳癌的標準。與張玲等的研究相一致[4]。
總之,早發性乳腺癌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中具有橫徑大而縱橫比小、多見內部回聲不均勻及后方衰減較少的特征性表現,對診斷早發性乳腺癌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華晨,鄧甬川,陳麗榮.青年乳腺癌特點及預后[J].浙江預防醫學,2004,16(7):12-13.
2李美秀,張珂晶,曹治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癌100例分析[J].海南醫學,2011,22(4):104-105.
3黃秋婷.乳腺癌超聲診斷新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5):766-768.
4張玲,何以敉,林禮務.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早發性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10,26(5):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