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玉等

摘要目的:探討復合傷并發感染患者凝血功能變化對評估病情進展與轉歸的意義。方法:將58例復合傷患者依據感染情況分重度感染組、輕度感染組與非感染組(對照組),分別檢測血漿凝血酶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D-二聚體(DD)、血小板計數(PLT)等指標,對3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輕度感染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有可比性(P>005),重度感染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各項凝血指標特別是DD的檢測可作為復合傷重癥感染合并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前期診斷和預后評估的指標。
關鍵詞感染凝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復合傷患者在嚴重感染狀態下,細菌內毒素可直接激活因子或通過損傷的血管內皮激活因子XII促進激肽釋放酶的產生,加重內皮細胞損傷激活內外源性凝血,誘發彌慢性血管內凝血(DIC)。
資料與方法
收治外科復合傷感染患者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齡12~47歲,其中輕度重度感染38例,重度感染20例;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
研究方法:①標本采集:采用BD枸櫞酸鈉真空采血管定量采靜脈血37ml,立即混勻,3000r/分離心10分鐘,2小時內檢測完畢。②檢測方法與評判標準:PT、APTT、FIB、TT、DD使用貝克曼血凝儀TOP700,配套試劑、校準品、質控品均有貝克曼提供,使用Sysmex全自動血球計數儀做血小板計數。結果評判標準,PT>正常對照3秒為延長,APTT>正常對照10秒,TT>正常對照3秒為延長,DIC診斷的實驗室標準依照第六次全國血栓與止血會議標準(1999)[1]。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10軟件包,分別與對照組比較,結果以(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輕重度感染組分別與對照組各項凝血指標比較,輕度感染組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重度感染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討論
感染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尤其是急性重癥感染時較易并發多系統臟器衰竭(MSOF),而MSOF是急重癥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重癥感染時炎癥與凝血同屬于機體病理狀態,控制感染是復合傷患者抗休克治療的關鍵,。重癥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凝血機制異常,因為啟動了炎癥與凝血級聯反應,白細胞釋放出各種細胞因子,這種炎癥因子導致彌漫性內皮損傷,一方面使凝血酶受體上調,導致炎癥因子和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表達;另一方面內皮下膠原暴露,釋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血小板,同時使凝血因子Ⅻ活化,全面啟動凝血內外途徑。而凝血系統活化,促進了炎癥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現象被稱為兩個系統間的“交叉對話”。當組織內皮損傷,血管收縮、血流減慢,凝血,凝血系統被激活,使凝血與纖溶系統或血液動力學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形成微血栓。此時凝血物質消耗,繼發纖溶系統亢進,凝血功能紊亂,導致DIC的發生[3]。DIC經歷早、中、晚三個時期,在三個不同時期血小板可進行性下降、PT延長(早期可縮短)、APTT延長、FIB降低(早期可升高),D-dimer升高,TT在DIC后期延長。本研究表明輕度感染組與對照組凝血指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有可比性(P>0.05),感染組重度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中重癥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四項APTT、PT均延長,Fib下降、PLT下降,D-dimer上升,TT延長。提示凝血激活,微血栓形成,凝血物質消耗,繼發纖溶系統亢進,導致DIC的發生。如果適時監測復合傷合并感染患者的凝血指標,當結果異常時盡早對復合傷患者給予干預治療,可以通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評估預后。如果異常結果被糾正及炎癥相繼被控制,患者的病情就會轉歸。因此凝血指標在重癥感染患者合并DIC的早期診斷及抗休克治療監測都有重要意義,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環,則可能抑制失控性炎癥反應,使危重的病情得以緩解。了解這些危重患者的凝血功能變化并進行動態監測,對進一步指導治療,觀察病情變化及預后評估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家增,王鴻利.現代出血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99-300.
2Levy MM,Fink MP,Mar 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3曲東,李杰,宋國維.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兒凝血功能改變及其臨床意義的探討[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8,15(5):4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