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
摘要目的:總結分析腦囊蟲病的CT表現,并對腦囊蟲病的CT分型進行探討。方法:回顧性分析3年間資料完整的腦囊蟲病患者60例。結果:腦實質型35例,腦室型8例,腦膜型7例,混合型10例,在35例腦實質型中有急性期表現22例,慢性期表現13例。結論:CT能明確病變部位、范圍和對腦囊蟲病的分型,并能跟蹤觀察疾病過程及評價治療效果。
關鍵詞囊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腦囊蟲病是豬肉絳蟲的囊尾蚴寄生于人的顱內所造成的疾病。當食入絳蟲卵或絳蟲節片由腸道具反流入胃內,卵殼被胃液溶解,蚴蟲經腸道血液而散布至全身,多見于腦、皮下、肌肉和眼[1]。
資料與方法
2009~2012年收治腦囊蟲病患者60例,其中5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55例經驅蟲藥物治療明顯好轉并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14~65歲,平均32歲。60例患者均行CT軸位掃描,軸位以聽眶上線為基線,層厚8mm,層間距8mm,連續向頭頂方向掃描,部分患者行重點層面的加層、減薄及冠狀面三維重建掃描。12例行增強掃描,造影劑為優維顯。
結果
腦實質型:35例腦實質型CT表現與病期有密切相關,22例急性表現有6例現為腦質片狀低密度灶,其他16例表現為小囊狀低密度影及小結節狀影,病灶周圍有不同程度的腦實質水腫,公認的小囊狀低密度影中有點狀高密度影腦囊蟲特征性CT表現4例,13例慢性期,均表現為腦實質內散在小點狀鈣化灶,1~3mm圓點樣鈣化頭節,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
腦室型:8例腦室型中,有3例位于四腦室中,3例位于三腦腦室,2例位于側腦室。均表現為擴大的腦室內卵圓形囊性低密度區,CT值近似腦脊液,囊內見小點狀高密度囊蟲頭節,增強掃描無強化。
腦膜型:7例腦膜型中,均為腦積水表現,難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腦積水鑒別,病灶多為串珠狀。增強掃描見有3例見到外側裂池內囊狀低密度病變。
混合型:10例混合型CT表現中,具有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改變,此外,可以有急、慢性期的混合表現。
討論
腦囊蟲病是豬絳蟲囊尾蚴寄生腦內而引起的腦病,主要癥狀為頭痛、嘔吐、癲癇發作、視力及智能障礙,人進食的豬絳蟲卵經胃酸溶解,孵化出的囊蚴鉆入腸壁,通過腸系膜的小靜脈進入體循環,再至腦內而致病[2]。我縣地處祖國的西南邊陲,部分農村有吃“紅肉”的習俗,加之農村衛生條件較差,可能吃了被絳蟲卵污染的食物而導致本病的發生。在60例腦囊蟲中有43例有吃“紅肉”的病史。
腦蠹蟲病的CT診斷依據:①小粟粒點狀、小囊狀及小囊內點狀病灶。大家公認的小囊狀低密度影中有點狀高密度影最具有特征性;②點狀、結節狀、環狀及環內點狀強化灶;③大腦半球內多發小點狀鈣化,多1~3mm大小;有的囊壁部分或全部鈣化,直徑可達7~12mm[3]。④片狀低密度、腦積水等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腦囊蟲病的病灶分布特點是多位于大腦半球的灰質或白質,小腦、腦干和脊髓少見。
腦蠹蟲病的鑒別診斷:腦實質型急性期片狀低密度灶應與病毒性腦炎、腦脫髓鞘病變、膠質瘤相鑒別。小囊狀低密度影中小點狀高密度影,應與腦轉移瘤、多發性腦結核瘤、腦多發性小膿腫鑒別。慢性期大腦半球表面的多發點狀鈣化,應與結節性硬化鑒別。
參考文獻
1吳恩惠.頭部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46.
2李果珍,戴季平,王儀生,等.臨床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4.
3曹丹慶,蔡祖龍.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