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財?馬衛平?趙亞杰?董溪哲
摘要:大學生教學實習是促進大學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的重要途徑,也是解決社會人才需求與畢業生能力之間存在錯位問題的重要手段。在促進就業理念的指導下,從理論上分析了教學實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教學實習體系的改革措施,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和就業能力。
關鍵詞:就業理念;大學生;教學實習體系
作者簡介:馬永財(1976-),男,山東莒縣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馬衛平(1964-),男,河北順平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黑龍江 大慶 163319)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校級教學研究課題“基于促進就業理念下的交通運輸專業教學實習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NDJY112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64-02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通過連續幾年的擴招,迅速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1]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供給量不斷加大,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從2008年的532萬人一直增長到2012年的680萬人。2012年3月7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仍將處于就業人數高峰期,年均700萬左右,那么再加上往屆沒有就業的畢業生,需要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已超過800萬人。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除畢業生人數連年遞增外,學生個人的知識、技能、素質、觀念、就業目標、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勞動力市場環境,以及社會人才需求結構和規模狀況等相關因素,都制約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人才需求和畢業生能力之間存在的錯位也是造成難就業的重要原因,而產生錯位的最根本原因是學生的就業能力不足。良好的教學實習的實施正是解決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最重要的環節。[2]
一、促進就業理念指導思想的重要性
在四年制的學習階段,大學生通過學習通識基礎知識、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環節完成自己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受我國多年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均較好,但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學實習是高等教育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培養目標的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無論是對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來說,還是對高校教育來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畢業后能否就業、就業率如何和就業質量怎樣是社會、學校、企業、家長和學生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以促進就業理念為指導,根據本專業的就業形勢,及時完善教學實習培養計劃與體系的意義重大。
二、大多數高校教學實習普遍存在的問題
1.高校的實習條件和環境不能滿足需求
大部分高校均具有良好的實驗設施,能滿足大學生課程實驗所需條件,但卻不具備良好的開展教學實習的條件和環境。因為這些學校在學生實習等實踐環節的培養方面投入不夠充足,對教學實習環節不夠重視,而且建立的教學實踐實習基地偏少,或建立的是非實質性的實習基地,不能很好地滿足大學生實際教學實習所需的條件和環境。
2.教學實習與大學生設想存在差距,致使大學生不夠重視
由于高校沒有充足的教學實習經費投入,教學實習條件和環境不能滿足實際實習的需求,使得實習效果不夠理想,與大學生設想的教學實習存在差距,致使學生對教學實習環節不夠重視。臺州日報記者張莉貝等人通過對百名大學生實習經歷進行調查,發現80%的學生表示實習與設想存在差距,62%的學生遭遇“被晾在一邊,沒事可做”,95%的學生排斥平淡無味的實習,渴望某方面的能力能得到提升。[3]由此可見,教學實習效果與大學生的設想存在很大的差距。
3.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不夠完善,與實際社會需求錯位
中國當代高等教育基本按照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模式設置專業,專業學習決定了畢業以后的就業去向。[4]高校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與社會需求進行模糊的、大范圍的對接,就是要以一個專業應對數個社會職業的需求。然而教學實習對于一個專業來講,大都是一樣的,只是分專業設置,而沒有針對一個專業應對的數個社會職業需求設置,因此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滿足實際社會需求。
4.教學實習管理體制不完善,教師對教學實習管理不嚴格
高校普遍缺乏由政府、高校和實習基地三方共同制定的完善的教學實習管理體制,致使教學實習的開展存在諸多問題,實習指導教師無法解決。加上指導教師同情學生,為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考研率,在教學實習過程中出現了實習管理松散,放任學生利用實習時間脫離實習崗位找工作和復習考研等現象。另外,學生迫于就業壓力,在實習時不踏實、不認真,動輒請假,利用實習時間到處找工作,[5]嚴重影響了實習效果。
三、基于促進就業理念下的教學實習體系改革措施
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完善的教學實習體系,需要國家教育部門、高校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善。
1.國家教育部門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和教學實習體系要求,加大審查和管理力度
針對教學實習體系來說,要以促進就業理念為指導,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綜合研究大學生的就業需求和企業的實際需要,由國家教育部門適當調整相關相近專業結構和教學實習體系制定的要求,審查和管理高校制定的教學實習體系,使之能有效滿足專業對應的數個社會職業的需求。國家教育部門可以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制定專項計劃和提供專項資金等方式來支持對大學生教學實習的開展和落實。
2.高校要加大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制定和完善教學實習模式及實習體系管理機制
(1)加大對教學實習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高校現在普遍較為重視以社會需求和畢業生就業為導向,從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綜合研究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滿足就業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突出就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但是教學實習費用的投入力度受教學經費的限制,以及物價上漲因素影響,普遍存在教學實習經費投入偏少,不能很好的保證教學實習開展的實際費用等問題。高校應該在國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加大與企業的聯系力度,廣開融資渠道,加大教學實習經費的投入,提高教學實習的實際質量。
(2)制定和完善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良好的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是確保教學實習順利開展,提升實習質量的基礎。高校在制定教學實習模式時要區分專業,針對每一個專業的實際情況,基于促進就業理念制定能應對該專業對應的數個社會職業需求的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并通過調研、考察、交流等途徑掌握該專業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完善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
在教學實習模式的制定過程中要注重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調動每位學生探索和實踐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考慮以實際的案例、問題、項目為中心組織教學實習,讓學生發現需要解決的真實的工程問題,然后通過調研、走訪、交流等途徑了解社會需求。各專業應該針對用人單位需要去調整自己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實習體系,著力進行專業素質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6]以促進就業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起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3)制定完善的教學實習體系管理機制。我國自教育部面向21世紀新專業目錄修訂后,各院校均對專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寬。然而,在知識結構設計、實踐環節安排等實質內容上,各校受自身教育資源配置的約束未能真正達到“寬口徑、厚基礎、大平臺”的要求。因此,目前高等學校交通運輸專業普遍出現了培養的人才后勁不足、專業面向過窄、培養模式單一、個性化教育不足,尤其是教學實習模式和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善等缺點,致使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出現了人才需求和畢業生能力之間的錯位,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企業招不到需求人才的尷尬局面。
因此,高校要以“寬口徑、厚基礎、大平臺”的要求為根本出發點,進一步制定完善的教學實習體系管理機制,制定高校、企業、指導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實習體系聯動的管理機制。
3.充分發揮教學實習指導教師的關鍵作用
在教學實習中,指導教師負責實習的計劃制定與執行,代表學校與企業落實具體的實習安排,協調和管理實習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在實習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高校要賦予指導教師充分的權利,給予其各方面的支持,同時對指導教師要高標準配置和嚴格管理,確保配備的指導教師的自身實踐能力過硬、職業素質高尚,能嚴格管理實習學生,保證實習的各項事宜充分落實,確保實習質量。
4.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中的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高校都可歸結為社會影響因素,即社會資本;大學生自身可歸結為個人影響因素,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是嵌入到勞動者本身的追加價值,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來進行可操作化和衡量,[7]人力資本對于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8]因此大學生自身的因素(人力資本)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石,是提高就業率的決定性因素。大學生自身的影響因素又包含很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學校可以通過教育、培訓等來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包括大學生自身對教學實習重要性的認識,實習中所要用到的專業知識的前期學習的意識,平時實踐技能的訓練和積累,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習的認真程度等。學生自身意識和素質的提高,為教學實習奠定了良好的開展基礎,為有效提高教學實習質量創造了先決條件。
四、結束語
在充分分析了大學生教學實習普遍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在促進就業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教學實習體系改革的措施主要為國家教育部門的宏觀調控、管理和監督,重點是高校自身對教學實習體系的改革。通過對大學生教學實習體系的改革,提高大學生通過教學實習鍛煉實踐技能的效果,縮小社會人才需求與畢業生能力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贠曉蘭.基于大學生就業視角對二本高校師資建設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25):174-175.
[2]趙景會.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大學生實習新體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28(2):120-121.
[3]張莉貝,盧珍珍.百名大學生實習經歷調查報告[N].臺州日報,
2010-07-22.
[4]葉勇,邵毅明,饒惠.基于就業態勢分析的交通運輸專業人才培養思路調整方案[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4):63-67.
[5]王言鋒.談高校如何處理好大學生畢業實習與就業的關系[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5(9):11-12.
[6]鄭紅玲.以就業為導向的經管專業實踐教學活動體系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0):121-122.
[7](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3,76-97.
[8]李從欣,李國柱.河北省大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111-112.
(責任編輯:孫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