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0后”輔導員已經大批地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生力量。他們肩負著與其同齡人截然不同的特殊歷史使命和政治任務,其職業素養的高低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80后”輔導員目前的職業素養現狀,試從外部環境建設和內部結構構建兩個方面探尋提升其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為加強高校今后輔導員職業的科學化、專業化和職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培養途徑
作者簡介:李曉雷(1979-),女,遼寧沈陽人,沈陽醫學院護理學院,講師。(遼寧 沈陽 11003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提升高校‘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的新思考”(項目批準號:L11BZZ0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7-0189-02
一、目前“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現狀
“80后”輔導員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身上肩負著和普通“80后”群體明顯不同的特殊歷史使命和政治任務。然而,由于他們首先是生長在“80年代”之后的青年,然后才是高校輔導員,所以“80后”人群成長的共性特征在他們身上也有所顯現,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思想觀念更新意識強,理想信念堅定性弱
“80后”輔導員成長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相對寬松、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流相對頻繁的時代。他們的思想觀念較為活躍,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較強,其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模式趨向多元化。在情感基礎方面,他們沒有與執政黨“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經歷,因而也就缺少隨之鑄就的血濃于水的“深刻”的歷史使命感。在理論支撐方面,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認識不足,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因此他們對主流政治意識形態的認同感也難免會淡薄,其理想信念的堅定性必然受到大大削弱,這和高校輔導員必須具備的較高的政治素養的要求有較大差距。
2.學歷層次起點高,專業知識儲備量較少
“80后”輔導員普遍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具備本科、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他們在各自特定專業領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這些專業知識僅僅是輔導員這個職業所需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思想政治教育學是輔導員專業的主體學科知識;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輔導員專業的基礎學科知識。另外,由于“80后”輔導員工作時間短,參加培訓機會少,無法在短時間內很好地掌握輔導員專業相關學科知識,如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所帶學生的專業等。這種不完備的專業知識結構勢必會給“80后”輔導員工作增加一定的難度,使他們的工作缺乏說服力和影響力。
3.自我價值實現意識強,職業使命意識弱
“80后”輔導員參加工作的原動力早已大大超越傳統意義上的“維持生計”、“經濟獨立”,他們往往更加注重職業的受尊重程度,將職業發展前景作為能否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指標。但在具體工作中,輔導員職業雙重身份的界定卻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惑。他們在地位上不如其他一線的學科教師,同時又承受著行政人員職責帶來的巨大壓力,在每天花大量時間疲于應對學校各職能部門布置的龐雜工作任務中模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進而弱化了他們對該職業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二、提升“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的培養途徑
1.突出外部環境建設,為“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發展提供廣闊平臺
外部環境建設對“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的提升作用不可或缺,能為“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的發展營造積極的輿論氛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撐。高校應通過加強宣傳影響力度和政策執行力度為輔導員職業化發展搭建有效平臺。
(1)建立全方位滲透的師德教育校園氛圍。新時期,隨著輔導員職業化發展趨勢不斷增強,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優勢和育人功能,通過校報、宣傳欄和校園網站等多種宣傳載體大力宣傳輔導員隊伍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用“80后”輔導員可見、可聽、可感的人物和事跡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使他們在這種氛圍下將師德自然內化與養成,不斷提高師德水準和業務水平,實現職業道德規范的自覺踐行。如讓德藝雙馨的老教師對“80后”輔導員進行思想、學習、工作方法等全方位的傳幫帶;組織“80后”輔導員集體學習邵春亮等優秀輔導員代表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甘為人梯、樂于奉獻的為師美德等。
(2)建立尊重輔導員個體差異性的人性化培訓機制。一個群體一般都具有某些方面的普遍特征,但是作為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也有其不盡相同的個體差異。因此,在輔導員培訓機制上,應注重將群體的普遍性和個體的差異性有機結合起來,在充分考慮他們的專業背景和學歷層次差異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他們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的前提下,堅持三結合的培訓原則,即短期培訓與長期培訓相結合、基礎培訓和專題培訓相結合、個體培訓和整體培訓相結合。通過培訓幫助他們找到并制訂符合個體差異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進而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最終達到由“要我工作”到“我要工作”的自我價值自主實現上來。
(3)建立體現輔導員工作特殊性的立體化考核機制。輔導員的工作對象是千差萬別的學生,工作地點是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場所,工作時間是24小時之內的任意一個時間,以上種種證明了輔導員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這種工作特點決定了對輔導員的考核不應是單一直線模式的,而應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機制。高校應通過多方面、多層面、多角度結合的方式將考核機制立體化,如將學校考核和學院考核相結合、階段考核與年終考核相結合、知識考核與能力考核相結合、學生評議和同事評議相結合等等,力爭做到考核的公平與公正,并將考核結果及時反饋給輔導員,令其自省和改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整體考核效果,才能有效地讓輔導員找準工作坐標,在不斷靠近和對比考核標準過程中有效實現自身職業素養的快速提升。
2.注重優化自身內部結構構建,全方位提升職業綜合素養
提升“80后”輔導員職業素養的關鍵要靠其自身的不斷努力。“80后”輔導員需要通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積累來實現其職業素養的全面提升,需要通過構建職業精神價值目標體系實現從被動接受向內心需求的轉化。
(1)深化馬克思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思想政治素養。“80后”輔導員和他們面對的“90后”大學生經歷著近乎相似的“歷史境遇”平臺。但是“80后”輔導員作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必須站在比“90后”大學生更高更遠的至高點上才能擔負起國家賦予的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他們只有在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理論認識和理解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才能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當之無愧的“人類靈魂工程師”。
(2)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提升業務能力素養。專業知識素養是形成“80后”輔導員個人能力素養的前提和保障,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不斷更新的知識結構能夠保證他們個人能力素養的穩定發展。如今的“80后”輔導員面對的工作對象是追求自我、張揚個性的“90后”大學生,具體的工作內容涉及到學生教育、班級管理、生活指導、心理疏導、就業指導等多方面。面對這種新時期的新形勢,“80后”輔導員僅憑單一的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不斷地學習成為精通馬克思主義理論、熟練掌握輔導員專業全部學科知識的高級專門人才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游刃有余、有條不紊,更好地適應新時期輔導員工作的發展需要。
(3)構建職業精神價值的目標體系,提升職業道德素養。職業精神是促使“80后”輔導員綜合素質提升的不竭動力,是輔導員在從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當前,大部分“80后”輔導員對職業責任的履行仍處于“被動時期”,并沒有轉化為他們內心的強烈需求,所以很易出現職業倦怠感。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幫助他們加強對自身工作性質、角色定位的認識,了解所從事事業的崇高性,增強對所從事事業的責任感、使命感、歸屬感和榮譽感,將日常繁瑣的具體業務工作當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尋求業務工作原本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努力將職業義務轉化為內心需求,再將內心需求轉化為職業良心。只有這樣,“80后”輔導員才不會將輔導員工作當做職業跳板,真正理解“敬業、志業、愛業和樂業”的高度價值和意義所在。
總之,“80后”輔導員已逐步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新時期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軍。高校應結合他們的成長背景和成長特點,在尊重成長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培養和提升他們各方面的職業素養,使這支擔負特殊歷史使命的年輕隊伍快速成長起來,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他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馨.高校輔導員職業素養存在問題及培養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曲建武.高校輔導員素質與能力建設問題研究綜述[J].高校理論戰線,2006,(4).
[3]盛鵬飛.淺論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職業素質要求[J].教育與現代,2001,(2):71-75.
[4]楊志穩.談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素質養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26):228-229.
[5]汪強.論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素養[J].江蘇高教2007,(4):112-113.
[6]廖元新.淺談對“80后”高校輔導員培養的一些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3).
[7]顧亞梅.淺議高校“80后”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管理[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1).
[8]王永智.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7).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