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今這樣一個由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資源支撐起的工業時代,當能源緊缺與成本日益上漲的危機來到時,人們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可再生資源,以尋求持續發展,比如說——植物。
對包裝材料需求巨大的快速消費品界已經做出了這樣的塑料制品——植物環保瓶。在幾年的實際使用中,它表現卓越。這種環保瓶并不是由植物制成的瓶子,而是以植物為原料來源。
一款采用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植物環保瓶,6月正式在上海、杭州、天津、沈陽等4個城市上市。植物環保瓶發明者、華裔專家黃曉燕表示,它是包裝領域的一項革新突破,是全球首款含30%可再生植物原料,且100%可回收利用的聚酯塑料瓶。與傳統的完全依賴石油原料的聚酯塑料瓶相比,植物環保瓶減少了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且降低了碳排放。該環保瓶使用甘蔗榨糖過程產生的副產品為原料,使用了全新的環保創新技術,并保持原有價格。
這種轉向并不像把喝水時的塑料瓶換成玻璃瓶一樣顯而易見,而是用植物生產某一種原料,利用此原料再去生產塑料,最后加工成瓶子,送到消費者手上。
化石燃料日益告急之際,地球上永不會缺乏又十分廉價的一類資源——植物挺身而出。
甘蔗地“長”出飲料瓶
傳統的塑料飲料瓶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PET都是一種極好的材料:透明度好,有光澤,強度較大,耐酸耐堿耐油脂,耐溫范圍從-70℃到150℃……因此,無論是在工業中還是日常生活中,它都有著廣泛的用途。如果提到PET的另一個ID“聚酯纖維”,你可能只是似曾相識,不過如果提到它的俗稱你一定十分熟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滌綸”。
七十多年來,PET的兩種原料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先是來自于煤炭工業,后來自于石油工業,都與不可再生的資源牢牢束縛在一起。其犧牲自然資源所帶來的代價不小。雖然PET可被回收再利用,但有數據顯示,大多數的飲料瓶都沒有走上這條路,就更不用提用于紡織等領域的PET了。這更促使科學家們將目光對準了植物資源。現今已經成熟商業化的一種植物環保瓶中,乙二醇來自于植物,這樣植物來源成分的比例最高可達30%。
目前,乙二醇的原料來自巴西的甘蔗。巴西制糖工業發達,近來又新添生物乙醇生產,有大量的“下腳料”等待利用。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甘蔗渣與糖蜜剛好可供用來通過生物發酵法制乙二醇。一些環保人士擔心甘蔗產業發展會擠占當地農田,事實上,新開辟的甘蔗田利用的是廢棄的牧場,并不會影響其他糧食作物的生產。
在回收飲料瓶的時候,是否需要將植物環保瓶特殊分揀出來呢?不需要。無論瓶子是來自石油工業還是植物原料,它們都是PET制成的,無論是使用、儲藏還是回收利用,它們性質完全相同,不需要區別對待。想親身嘗鮮植物環保瓶?目前上海、杭州、天津、沈陽四個城市的貨架上已經有了它們的身影,不妨去找找看那些帶有綠色三角形標識的瓶子。
植物瓶,小排放
生產植物環保瓶的公司和研究者對其現狀及前景相當樂觀。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開展過一項植物環保瓶的生命周期評估分析,這份分析也經過了德國海德堡能源環境研究所的審查。分析表明,按照GWP100(基于100年時間尺度的全球增溫趨勢)指標測算,與100%基于石油的PET相比,使用植物環保瓶后的碳排放量要比使用石油來源PET瓶少25%,從農場源頭到塑料生產的各個環節中的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報告還稱,在小范圍應用的3年內,工廠已經生產了超過140億個植物環保瓶包裝,新包裝幫助節省了30萬桶石油,相當于減少了近13.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當然,科學家們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植物環保瓶本身及其生產流程。目前,植物環保瓶的成本高于石油來源的PET塑料瓶。雖然植物環保瓶的使用者——快消品廠商并未將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但降低成本確實對生產企業有益。畢業于美國阿克倫大學的高分子科學博士黃曉燕說:“我們正在和技術伙伴一起研發升級技術,開發利用各種植物中的纖維素,用以提取乙二醇。”黃曉燕博士是世界聚酯材料領域的年輕專家,先后就職于INVISTA和可口可樂公司,曾作為研發經理帶領著全球聚酯材料研發團隊發展了一系列用于食品和飲料包裝的高性能樹脂、薄膜和纖維的應用。黃曉燕博士認為,如果能夠利用柳枝稷、松樹皮和玉米殼等更為廉價與普遍的原料生產乙二醇,甚至將來源擴大為食品生產所生成的有機廢物,無論對企業、消費者和環境都有好處。另外,對苯二甲酸的“植物化”已經在實驗室中完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批大企業率先將此應用于商業生產,并最終將100%植物來源的環保瓶投放市場。
植物資源
優勢七十多年來,PET的兩種原料對苯二甲酸與乙二醇先是來自于煤炭工業,后來自于石油工業,都與不可再生的資源牢牢束縛在一起。其犧牲自然資源所帶來的代價不小。這更促使科學家們將目光對準了植物資源。現今已經成熟商業化的一種植物環保瓶中,乙二醇來自于植物,這樣植物來源成分的比例最高可達30%。
蘇晨根據果殼網、《人民日報》、www.coca-colacompany.com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