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思
如果你曾去過湖北省博物館,在歷史文化長廊中漫游的同時,一定不會錯過一場演出:按照原尺寸復制的隨州編鐘,在樂手的敲擊之下,流淌出來自千年前的旋律。
霓裳羽衣舞到底是何等風姿?敦煌壁畫上的飛天舞,又是如何迷人?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那一曲高山流水,究竟是多少節拍?我們對古人的一切都充滿好奇。
其實西方人的好奇心絲毫不遜色,自上世紀中期開始,一股復古音樂的風潮席卷而來,人們翻閱史料,研究古代樂器的制作與演奏技巧,從落滿灰塵的樂譜中尋得靈感,重新譜上旋律,并依據自己的理解“復制”出古樂器進行演奏。
這是與其他任何一類音樂都完全不同的音律與節奏,古典與時尚,因為對歷史的探尋與現今的創新,進行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會面。
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與武漢琴臺音樂廳,已經連續三年將“古樂季”演出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全國罕有的巡演規模,為國人提供了一次與西方古樂親密接觸的機會。古樂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大武漢》連線北京保利紫禁城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祝晶,作為“古樂季”項目的負責人,聽她來講講,你所想象不到的古樂之魅。
聽古樂,請high起來
正襟危坐、不動聲色、甚至要身著正裝才符合氣氛……與我們想象中的音樂會不同,古樂的演出現場是歡樂的。舞臺上舉辦一場巴洛克風格的皇家舞會,帶你穿越到歐洲中世紀的宮廷。演員們身穿復古的宮廷服裝,優雅的裙裾,繁復的線條,輕盈的舞步,坐在觀眾席的你也會忍不住隨著節奏扭動身體。
在祝晶看來,古樂之“古”并不意味著老舊與乏味,“這些早已失傳的樂器與樂譜,經過現代人的重新創造,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在這個過程里,時尚流行的音樂元素參與其中,讓古樂變得時髦起來。一場古樂版的《四季》,能讓現場觀眾歡呼鼓掌,“古樂,也可以玩的很high!”
羽管做琴,羊腸制弦,古樂器很考究
擁有悠久歷史在手,古樂器堪稱現今不少樂器的長輩與前身。
模樣與三角鋼琴相似的羽管鍵琴,起源于15世紀末的意大利,是巴洛克時期的獨奏樂器,利用羽毛管子撥動琴弦而發聲,尺寸比鋼琴小一號。因為它相當輕巧,所以很容易損壞,要裝到一個形狀像翅膀的盒子里加以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琴盒的裝飾越來越精美,甚至連支架和橫檔也都做得非常精致。
羽管鍵琴的音色清脆明亮,并帶有金屬聲,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的初期,羽管鍵琴是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形似琵琶的魯特琴,被普遍認為是吉他的前身,半梨形的身材,精致的雕花,細致的音響,在文藝復興時期,魯特琴是歐洲最為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據祝晶介紹,為了保證演奏的原汁原味,“古樂季”中的琴類樂器,琴弦大多用羊腸制成,清脆明亮的音色,與如今使用的金屬弦有著不小的差別。
“細致觀察每一件古樂器,都像一個個藝術品。”古樂的魅力,不只在演奏出的動人旋律,精致的手工,繁復的雕花,讓古樂演奏從內而外散發出復古的藝術氣質。
有彈奏,還有演唱
在今年“古樂季”的三場演出中,祝晶尤其推薦第二場“假聲男高音”。“這種在英國、法國、
荷蘭、德國頗為流行的演唱方式,如同中國京劇中旦角兒的歐洲版本。”比男高音的音調更高,接近女中音甚至女高音,在中世紀到巴洛克時期,因閹人歌手的生動演繹而風靡整個歐洲。隨著閹人制度的廢止,為了傳承這種古老演唱方式,假聲男高音重回舞臺,這種嗓音清亮、較無世俗氣息的唱法深受歡迎。
在4月19日琴臺音樂廳的“古樂季”演出中,假聲男高音達梅·吉詠將攜手天空盛宴古樂團帶來《魔鬼的顫音》,音如其名,達梅·吉詠將在演唱中加入優美而高難度的顫音,
小眾而獨特,古樂的稀有魅力
“也許你一年會聽十場音樂會,但古樂絕對不同于其他九場。”祝晶如此解釋古樂的獨特,這也是她所在的保利紫禁城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決定將古樂引進中國的原因之一。
在她看來,中國的音樂愛好者多接觸的是自巴赫之后的西方音樂,而巴洛克時期的古樂,更接近西方音樂的源頭,如果你想了解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古樂”是繞不開的一關。“古老的教堂中,修女手中的樂譜,穿越時光來到你的面前,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而西方古樂之于中國,還是一個稍顯陌生的事物。全國的劇場都難尋古樂演出,“在保利之前,北京國際音樂節曾上演過古樂,而保利此次的引進規模,可以說是最大的。”經過前兩年的“古樂季”熏陶,北京與武漢已經培養起一批古樂愛好者,他們會在網絡上收集古樂演奏的視頻、從書本資料中揣摩古樂器的玄妙、等待來年新一季的“古樂季”,但是回到現實中,卻難有親自觸摸古樂器的機會,學習古樂演奏更是難上加難。“北京有1、2位會彈羽管鍵琴的老師,但還沒有專門的教學機構。”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一份稀有,讓古樂在中國的每一次演出都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