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潭
2013年6月20-23日,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六安市政府主辦的北京國際茶展在北京展覽館隆重舉行。本屆國際茶展共設百強企業館、全國重點產茶縣館、臺灣館、國際館、茶具館等12個館區;一線品牌企業占參展企業90%以上,入場觀眾超過7.6萬人次,成交額突破5.52億人民幣。
帝都茶事,廣博之風
茶展的國際館中,入口正對的地方便是越南茶展位,原木風格的八根立柱支起一個尖尖的屋頂,像一個熱帶地區風格的帳篷。“茶帳篷”里,一場越南茶品鑒正在這里進行。逛展的茶客好奇地走進展區。來了解體驗一下海外茶的異域風情。手持茶杯啜飲越南茶的采購商與消費者無不對這海外舶來品有著極大興趣。
2013北京國際茶業展的國際氛圍濃厚,不出國門,品天下茶。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孟加拉、德國、意大利、英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也參與了這場國際茶業展。國際館開設了世界高端名茶品鑒會,聯合利華立頓茶、印度大吉嶺茶、肯尼亞的紅茶、斯里蘭卡錫蘭茶、韓國清茶、越南綠茶、日本抹茶等紛紛亮相,帶給國人一場舌尖上的饕餮盛宴。展會開設的“臺灣館”,將臺灣阿里山茶、洞頂烏龍、東方美人茶向觀展的嘉賓和茶友進行展示。精致的裝修、精心的陳列布置,讓游客紛紛駐足。
權威茶展。精品之風
志在打造茶博會第一精品的北京國際茶展“大牌”云集,對業內業外人士的吸引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很上檔次啊,一看裝修就知道,進來感覺就不一樣。而且像大益、中茶什么的都來了,絕對錯不了。”一位前來逛展的北京茶友拎著大包小包來到《海峽茶道》的展位,品上一杯老茶,向記者喜悅地分享自己剛淘到的寶
貝。“這個自在杯值不了很多錢,主要是已故的大師親手所繪,有收藏價值,特意買來收藏。”消費者認品牌,品牌云集的展會逛得開心,買得放心。“北京市民對老字號品牌情有獨鐘。”吳裕泰總經理孫丹威對記者說。
除了買到實惠的消費者,參展商也對這次展會的成果表示滿意。活動期間,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組織了“大萊香雪”茶話會、中國茶業OAO創新論壇、國際茶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等一系列供業界交流的平臺,助力茶行業的發展。
“在剛才的會上,王慶會長用一系列具體的數據作為支撐。我們在業界是個什么水平,在怎樣的位置上,心里就比較清楚了。”散會后,一位參展經理跟記者聊天時說。“我們參加展會主要進行品牌推廣和新品推介,而這個北京國際茶業展非常注重品牌化。這幾天我們談的單子很多,許多人主動聯系我們與我們對接,而且有很多機會與其他品牌企業交流,因為穿插了很多峰會、論壇、茶話會,感覺流通協會辦展非常用心!”弘建茶具董事長張興榮對這次展會的服務及參展效果非常滿意:“明年肯定還會參加!”
猜想老茶,古韻之風
一次茶界盛事,一次茶友的歡聚。由《海峽茶道》、華彩傳媒、北京福建茶業商會聯合主辦的“我在北京等你—全國茶友品鑒會”在感動中落幕。
四天,邂逅一場關于名茶名壺名盞名家的盛宴。坐在展位茶桌上,翻閱《海峽茶道》雜志,賞紫砂大師譚泉海的佳品,觀建盞大師孫建興、蔡炳盛的名作,品珍稀私藏老茶,與茶友因緣結識,個中時光,回味久久。古褐色沉船木茶桌上,一個尚嵌在模子里的建盞坯靜靜躺在一角,土坯的原始給整個茶席添了稀奇的。粉色的薔薇花,點綴著沉郁茶臺上的點點浪漫。一張茶桌,記錄了舊友新識的歡樂時光。
茶,歷經幾十年歲月的洗禮與沉淀,磨去了躁動,變得平靜、內斂,如一位老者,又如謎一樣讓人猜不透,讓人懷著極大的興趣去走近它、品嘗它、理解它。一場猜想,收獲一次靈犀的碰撞。人當如茶,歷陳彌香。
后記
這次北京國際茶業展,適當提高了參展的門檻,參展茶企以一線品牌為主。“國內茶葉展會太多,一是多如牛毛誰都搞,二是絕大多數茶展以盈利為目,比如在展會上賣散茶,大企業跟個體戶到一個平臺上了。有些價格虛高,品質沒有保證。消費者權益得不到保障,參展企業也不滿意。應廣大會員的要求,慢慢地把茶葉的展會規范起來。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亂七八糟的展會屏蔽掉,或者通過市場行為把它凈化掉。”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強調好的服務,堅持公益辦展,把行業的優勢資源集中起來,給企業展示自己的機會。同時推廣比較成功的商業模式,通過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導向,逐步規范目前茶展比較混亂的狀態。一場茶展,同時也是一次正本清源的殲滅戰。
2013年的茶界饕餮盛宴已經落幕,尚未散盡的茶香預示著下一屆的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