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銘
17歲那年,我們都去莫斯塔爾跳過橋,從20米高的橋拱處扎入刺骨的河水里,非常刺激。”對19歲的貝爾格萊德大學生Milos和伙伴而言,被戰火蹂躪的波黑名城莫斯塔爾,是一座有著漂亮河流和刺激拱橋的城市。而遍布于全城廢墟建筑的槍眼和炮坑,也顯眼到不可能不被看見。只是對于少年,這場并不久遠的戰爭,與他們的成長經驗無關。
波黑內戰中最匪夷所思的大混戰,就發生在莫斯塔爾,穆族和克族軍隊在城內聯合起來,防御四周山上的塞族和黑山族聯軍,四周的村落被炮彈夷為平地,而城內的穆克聯邦卻又驟然翻臉,在窮街陋巷瘋狂交火。全城的清真寺,除保住一座外,余下的26座全數被炸毀。就連如今帶給塞爾維亞大學生刺激和歡愉的那座歷史名橋,在歷經了從奧斯曼到南斯拉夫的近五百年歷史后,也在1993年11月被克族軍隊摧毀。
得益于此橋的大名,內戰結束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立馬著手重建工作,匈牙利潛水員從激流中撈出原來的石料,不足部分又從附近石料廠補充,堅持著用原本的工藝和材料的原則,能工巧匠們在2004年7月將這座古橋復活。尋求刺激的年輕人又回來了,暫時忘卻難以原諒的殺親之仇,一個個縱身躍入那條流淌過血腥歷史的內雷特瓦河。內戰時出生的孩子長大了,挨餓和防空的畫面沒能留駐在他們當時太過幼小的記憶里,炎夏時節,他們勇敢地站到橋身中部,將第一次飛躍視作自己的成年禮。
已是涼颼颼的10月深秋,從郊外葡萄種植園回來的我,駐足河流右岸。前方的石灘上架設了不少相機,又一個光膀子的站到了橋上,得意地等待著游客們調好快門。在這座殘破城市的黃昏,古橋和少年被抹上了一層炫目的金色,刺激、美麗又短暫到只有落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