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OTT不是個簡單的技術概念,它正帶上越來越濃的利益色彩。
OTT(越頂傳球)原來只是描述事實的技術性概念,但在流傳中慢慢變了味道,它開始成了價值性概念,暗示互聯網企業不向運營商交買路錢,就直接越過電信運營商的勢力范圍,直接向消費者提供高價值服務;而且因讓民眾少付費,而損害運營商利益。
從客觀效果看,OTT這個概念正起著挑起雙方矛盾,分裂電信業與互聯網業的實際作用。近來關于誰是誰的“敵人”,誰要向誰收費之類消極消息滿天飛就是反映。
OTT這個概念是從國際電信業叫起來的,既然OTT開始涉及ICT融合中的利益分配。它就應站在CT服務與IT服務之間中立地描述事實。當把OTT用于判斷移動互聯網全局時,要避免行業歧視。而不是僅站在CT角度,代表電信運營商利益角度看問題。
我們來分析一下OTT變味帶來的問題。
如果中性描述事實,我以前一再說,移動互聯網是ICT,既不是電信(CT),也不是互聯網(IT),是兩個產業的平等融合。但電信業總有一種聲音說,互聯網是電信增值業務。其行業歧視色彩表現在,這等于說, CT與IT不是平等地融合為ICT,而是一融合,IT基礎業務自動消失,全行業成為(沒有自身基礎業務的)增值業務,投靠CT成為電信基礎業務的小尾巴。這完全不符合國內外移動互聯網發展中IT主導(如蘋果、谷歌主導而非AT&T主導)的客觀事實,它顛倒了事實。
OTT業務,是不是越頂創造的呢?我們來看事實真相。所謂的OTT,是三網融合中由于技術融合(三網共用數字技術)而產生的業務融合現象。互聯網確實借用到通信網,但已經以數據流量費的形式結清,互聯網并未獲得這部分收入;運營商也承認由于互聯網帶動了流量數據的增長,對他們業務發展和收入是一種促進。如果說這一部分沒有爭議的話,那么“越頂”所指收入,實際只剩下IT數據所得。這里的IT數據是相對于流量數據(CT數據)而言的,二者相當于加工與貿易的關系。實際上,互聯網從所謂OTT業務中得到的主要收入,主要不是來自于流量數據經營(貿易增值),而是IT數據經營(加工增值)。OTT這個概念的要害就在于,它刻意向世人隱瞞互聯網靠自身IT基礎業務創造價值這個真相。
說互聯網OTT業務加大了運營商的流量數據負擔,卻讓運營商得不到其中收入。這種說法很有迷惑性。加大數據流量,無異于說加大了對CT方的需求,有更多的用戶要給電信送流量費。誰會認為市場需求加大是一種負擔?應提高帶寬、加大供給,歡迎才是。實際上“負擔”傳達的意思是,把流量加大后貿易所得與加工所得,統統算給CT一方。覺得加工創造價值得了大頭不公平。運營商自己發展類似飛信這樣的業務,可以算誠實的做法(只要網絡中立)。不誠實的做法,是對互聯網的OTT業務進行歧視性收費。相當于高速公路對奔馳與夏利區別收費。結果只能讓中國互聯網企業更夏利化,拉大與美國競爭力的距離。
電信業與互聯網業,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從分工合作角度看,運營商集中于低風險的流量數據業務,讓互聯網企業集中于高風險的增值數據業務,全產業鏈國際競爭力可以最大化。相反,為局部集團利益而限制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一害國家,二害民眾,最后會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