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的洞察,就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發現用戶深層體驗需求的過程。用IBM的話講,就是“釋放新洞察,探索和挖掘大數據,以尋找業務關注的相關內容”。
當前的各種大數據理念中,相對而言,我對IBM“智慧的分析洞察”(Smarter Analytics)更認同一些。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中的三個主題詞——智慧、洞察、情境——都與意義有關。我認為大數據的關鍵在于要從情境洞察中發現意義。其它各種大數據定義都很全面——除了把這個核心丟了以外。
IBM闡釋大數據,肯定有自己的商業目的。例如,要把大數據同IBM集咨詢、服務、軟硬件綜合實力,提供端到端全面整合解決方案這些特點總結在一起。但是我想,善于學習的人,可以順著領袖廠商對前沿的把握——他們之所以成功,往往在于比別人把握得準一些——長自己所需要的見識。
大數據要求大洞察
智慧的分析洞察,這是IBM的新戰略。美國大數據的國家戰略“收集龐大而復雜的數字資料,并從中獲得知識和洞見,以提升能力”,也提到洞察。可見,洞察是大數據的一個重要內涵。《醒世恒言》里有一句:“天道昭昭,纖毫洞察。”讓我們來看看,通過大數據洞察到纖毫的是什么。
1、洞察的對象是意義
通過大數據,要洞察的對象是什么?我以為,是意義。許多人說得出大數據不是什么,但說不清是什么。說不清的一個原因在于,只是從技術客體方面看什么是大數據,沒有采取從人的主體需求的角度看問題。這樣發展下去,非常容易把大數據誤導到技術導向,脫離應用的錯誤方向上去。抓了大數據發展,卻丟了大數據應用。過去許些地方把發展軟件、云計算搞成了發展房地產,根子就出在客體(發展)導向,而非主體(應用)導向上。
知道大數據不是數據大之后,上來就明確它是大洞察,有助于我們從主體需求方面,從應用方面認識大數據。大洞察意味著,大數據要獲得的是對象的內在意義。應用的效果是讓人獲得智慧,而不是讓機器空轉產生溫度去融化積雪玩。按照主體的標準,而不是客體的標準,人通過數據獲得意義,達到的效果就是智慧。
達到智慧有什么現實的好處呢?我們看到意義處在功能(使用價值)與價格(交換價值)背后的第三層,它以多樣性、差異化、個性化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溢價實現。商業如果只是達到第一層即讓產品有用,或第二層有價值,還處在打價格戰的低水平上,只有把握了意義,才能以低成本的多樣化來適應復雜多變的世界,達到提價競爭的境界。我昨天在戴爾公司跟他們講,互聯網將把我們帶入一個復雜性世界,智慧的作用就是低成本應對復雜,讓人們獲得更高的商業效能,更高的溢價。
2、洞察是深入意義的過程
一個事物的意義,總不會寫在事物的臉上,而是隱在事物的背后。可是以往的數據服務,往往達不到深入事物意義的要求。例如,搜索引擎總是望文生義,按表面的語形得出表面意思,而很難按潛臺詞、潛意識等人們內心深藏的意義來尋找想要的更有針對性的內容。表現出的問題就是,數據多了,反而讓人的選擇無所適從。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中說:“盡管選擇越來越多,許多美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卻變低了。”這就是因為,有數據,但沒有把意義挖掘出來,數據多了就成了垃圾。
在商業事物中,意義深藏在第一層的功能、第二層的價值之后,是事物的第三層的存在。以往的數據分析,頂多在“東西有什么用,值多少錢”這個層面分析用戶需求,但無法分析出同一種功能、同一個價格的東西,對不同個性的人的不同意義。如果知道了的話,商家可以通過定制,為他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務。在情境定價模式下,消費者可以為帶來個性化巔峰體驗的東西,支配高額溢價。蘋果公司的產品就是一個例證。大數據可以幫助一般商家,把握只有喬布斯這種天才才能感受到的顧客高價值體驗的細微之處。
大數據的洞察,就是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發現用戶深層體驗需求的過程。用IBM的話講,就是“釋放新洞察,探索和挖掘大數據,以尋找業務關注的相關內容”。例如,對呼叫中心對話內容的文字記錄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解釋和理解細微的語言特征,例如情緒、俚語和意圖。此類數據可以幫助企業(例如銀行和電信服務提供商)了解客戶當前的情緒狀態,并獲得能夠直接用于推動客戶管理戰略的寶貴洞察。
大數據要求情境探索
我們可以立個簡單的標準,看大數據是否可以深入到功能、價值背后的第三層,即意義的深度。一個搜索引擎,不同的人輸入同一個主題詞,如果出來的是同樣的結果,對世界的認識還只達到功能和價值層,因為功能與價值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但如果針對不同的人,能出不同的結果,才算達到意義層。要實現這一點很簡單,把搜索同一個含有個人時間軸(Timeline)的手機關聯一微秒,就可以出每個人不一樣的搜索結果。按這個大數據級的標準衡量,現在世界上沒一個搜索引擎是合格產品。將來的大數據將走上情境探索(谷歌叫情境發現,contextual discovery;騰訊叫情境搜索)之路,它是數據挖掘發展到個性化階段的人工智能形式。洞察將通過情境探索實現。
我認真看了IBM“智慧的分析洞察”的宣傳材料,在各種商業的陳辭濫調之外,這回發現一個新的、讓人眼睛一亮的東西。這就是情境概念。情境(context,contextual),又譯為上下文。這回成了IBM大數據思路中反復出現的概念,如:技術上,強調“聚合上下文,挖掘并可視化信息,以找到答案”;資源上,強調“企業整合和上下文聚合”;業務上,強調“在上下文中關聯并不相似的信息源,并且評估非結構化內容的業務價值為業務經營提供洞察,實現實時決策”。戰略上,強調“在日常運作中采用數據驅動的思維”。
實際上,發出同一主題,返回不同答案,才叫洞察。得出千篇一律的答案,把顧客想象成同一個標準答案,那不叫洞察。情境化,就是把洞察落到實處的途徑。搜索引擎之所以錨定個人時間軸會返回不同結果,是因為時間軸就是一個人的語境。一個人的上下文,與另一個人的上下文,就是區分二人的個人基因庫。我曾在中關村見過復雜網絡權威巴拉巴西院士,他認為有了大數據,人的93%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測的。在IBM的模型中,我們看到與沃森關聯的“上下文”,包括POS數據、CRM數據、社交媒體數據,將它們融入infoSphere Biginsights中,可以提煉出顧客的消費習慣和購買趨勢。
IBM講,大數據將“提供假設,挖掘與企業的某項當務之急相關的內容”。其中的相關,可以理解為錨定(Anchoring),就是在企業的中間價值,與最終用戶的上下文語境之間,建立“人單合一”式的關聯。這就是通過大數據把握意義的核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