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林
管道是運營商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價值源泉,做好智能管道,以此向互聯網企業收費,較之僅向互聯網用戶收費、以OTT業務收入分成之名收費,名正言順更容易操作,數額也更多,至于具體金額可按照市場規則雙方博弈確定。
年初,媒體獲悉,法國電信與谷歌達成協議,法國電信負責傳輸谷歌的內容,而后者將為此支付一大筆費用。協議期至少為一年,谷歌支付的補償費用,將用于法國電信維護自己的通信網絡,確保用戶們能夠迅速訪問谷歌的內容。但是具體金額等事項并未對外公布。
其實,具體細節并不重要,電信運營商向互聯網OTT企業就電信通道使用進行收費這件事本身才值得關注。這一事件具有標桿性意義,全球第2大電信運營商向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進行后端收費,開了先河,為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利益調配提供了模式鏡鑒。管道是運營商的優勢,也是最大的價值源泉,做好智能管道,以此向互聯網企業收費,較之僅向互聯網用戶收費、以OTT業務收入分成之名收費,名正言順更容易操作,數額也更多,至于具體金額可按照市場規則雙方博弈確定。
利益之爭
運營商與互聯網OTT企業的矛盾由來已久,只是最近更緊迫。
國外,歐洲的電信運營商對谷歌等互聯網巨頭長期不滿,認為其用戶量巨大的搜索引擎和YouTube視頻等服務,占用了自己大量的網絡帶寬,應該為此向運營商作出補償。年初,法國第2大運營商Free開始允許旗下500多萬互聯網用戶屏蔽網絡廣告,Free將廣告屏蔽功能作為自定義設置,用來對用戶軟件進行更新,并堅稱要與谷歌達成利益分成協議,要求谷歌負擔一部分電信網絡運營和維護費用。而互聯網公司有自己的邏輯,谷歌并不想為此埋單,其認為畢竟是谷歌提供的內容才使得運營商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流量,加大帶寬建設的費用理應由電信運營商來負擔。這種爭執甚至走上國際舞臺。歐洲幾家運營商曾聯合起來在聯合國會議上提交了相關文件,但谷歌公開指責他們的行為對互聯網自由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去年12月,在迪拜國際電信世界大會上,國際電信聯盟試圖改寫規則,但最終未能成功,原因是美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對一項協議及其他措施表示反對,這項協議要求OTT企業買單。
國內,微信成為雙方矛盾的爆發點,因為它對短信、彩信、尤其是運營商的主要利潤源話音業務均造成了沖擊。幾年前,便有過中移動就移動QQ向騰訊收取“信令費”的傳言。近日中移動聯合其他兩大運營商,籌劃了8個項目,計劃向占用了大量網絡資源的OTT類企業收取費用,范圍涉及騰訊旗下的微信、360推出的手機助手等應用商店,雙方已經展開初步談判。截至記者發稿,雙方尚未達成最后協議。
當前的運營商困局是歷史造成的,輕資產的互聯網公司無需像重資產的電信公司般在管道上投巨資、擔風險,卻推出了眾多替代電信性業務沖擊著電信業務,獲取巨額利潤。在中國,情況更復雜一點,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是國有企業,帶有公益性,要承擔社會責任。不管盈虧、賺多賺少,都得提供管道服務,沒有退出機制。運營商正在想方設法對抗OTT企業對其的“架空”行為,OTT企業也在極力反制。平衡利益之爭迫在眉睫。
運營商收費失策
運營商現行收費模式是只收取OTT業務的寬帶租賃費或包月流量費,并且是面向OTT業務的用戶,而對OTT業務提供者卻不收費。當下,電信用戶普遍認為電信壟斷、費用較高,若提高收費勢必難上加難。運營商在OTT業務的價值過程中只能收取流量費,而OTT企業卻掙得盆滿缽滿,相形之下,運營商的收入較少。運營商眼紅互聯網企業的收入,提出也要在OTT業務收入中分成,引來互聯網企業的不滿,也很難獲得學界和互聯網用戶的理解與支持。
運營商在思想認識上有誤區,導致收費失策,不利于擺脫自身困境。OTT業務是互聯網企業努力研發提供的,它只是走了運營商的通道,創造的價值與運營商無關。在OTT業務的價值產生過程中,運營商投入的資源和成本就是電信管道,按市場規律,電信運營商只能獲得管道收益,其要求參與OTT業務分成沒有道理。誠然,運營商在建設、維護電信基礎設施上花費了巨大的投資,但互聯網企業僅該支付管道費用,運營商選錯了收費點。好比卡車運了1噸黃金通過高速公路去某地賣了很多錢,交了路橋通行費,而高速公路還要在黃金交易費用中分成,這說不過去。記者在一次與西藏移動內部人士的聊天中獲悉,他們可能會出臺措施通過手中把持的管道資源對互聯網企業有所制約。這樣最終會百轉千回,害人害己。必須轉變思維,合作共生。
共生之道
互利共贏才是共生之道。當前互聯網公司與運營商是毛與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運營商不要將互聯網公司視為敵人,社會財富由舊產業向新產業轉移是經濟規律。運營商要承認互聯網企業(二網融合)高于電信企業的產業地位。唯變不變。時勢變,利弊好壞隨之互轉。前互聯網時代,電信業壓過郵政業占據優勢。現互聯網時代,電信業優勢不再,被互聯網企業超越。當前電信業的相對劣勢是正常、合規律的。運營商做OTT業務一定是做不過互聯網企業的,最好的方式是運營商被互聯網企業收購,真正實現二網融合,但這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實現。不過運營商也要努力迎頭趕上,即使無法完全趕上,也要盡力縮小差距。最關鍵是認清形勢、發揮優勢、互補合作。
互聯網企業也要讓渡一部分利潤給電信企業,使其生存下去,當好智能管道,為自己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自己才能獲得更多的產業利潤。關鍵是兩者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訴求與博弈機制,平衡共存。
運營商若想獲得互聯網企業讓渡的利潤,就要名正言順,使互聯網企業心甘情愿地給。做到流量經營與OTT業務運營并重,向互聯網企業收費和向用戶收費并舉。首先,運營商要努力做好優勢業務,當好智能管道,做到網絡中立,使互聯網企業的業務能夠穩定地附載其上并順暢快速地輸送給用戶,為互聯網企業創造價值;其次,應以管道使用費的名義向互聯網企業收費,而非以OTT業務價值分成的名義授人以網絡壟斷、不中立的話柄,這樣名正則言順,言順則事成。明確了做好管道以向互聯網企業收費的思路后,具體的收費策略也可靈活多樣。運營商的流量應分類重整,以適應市場變化。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管道服務制定不同的費率,研究重新制定按照流量和資源來進行分級收費。運營商提高分級服務和計費能力,不但能夠實現對OTT的應用計費,還能開發出更多的服務層級,滿足高質量的業務需求。“現在需要消弭不合理的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則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張昕竹認為,“原有計費模式在當前環境下存在漏洞,要推動OTT與新規則的融合。”信令費就是一個很好的收費由頭,OTT企業使用了資源當然要付費,但價格要遵循市場規律,本著有利用戶、有利產業的宗旨。運營商可根據不同的OTT企業、不同的OTT業務、不同的信道服務等級實行分級定價。對于成長期的企業、業務使用量小的企業,可不收或少收費用;對穩定期企業、盈利較好的業務可適當提高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