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侃
討論近幾年的中國電視業,節目模式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關鍵詞。2010年的《中國達人秀》和2011年的《中國夢想秀》這兩檔引進海外模式節目的成功讓國內電視業意識到了模式的價值,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大熱則點燃了各個電視臺“瘋搶”海外模式的熱情。
據統計,2013年各電視臺播出的引進海外模式的節目將超過60檔,排名前列的各家衛視周末黃金時段的節目幾乎都已被模式節目占據,諸多二三線衛視也紛紛加入了這一行列。如河北衛視引進了來自土耳其的節目模式《誰是高手》,廈門衛視引進了來自英國的模式《雞蛋碰石頭》及美國的模式《老爸拼吧》,不勝枚舉。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電視業來說,引進海外模式總的來說是一件好事,它不僅能幫助中國電視節目實現創意層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用海外分工和流程極其清晰的機制來扭轉中國電視無序、隨意的現狀,實現生產機制的再造。觀察國內電視臺可以發現,制作水準最高的幾家電視臺正是經過了最多模式節目操作訓練的那幾家。
從商業的角度看,模式也頗有價值。模式的創意往往都已經過檢驗,在別的國家創造了不錯的收視效果。根據節目模式制作節目相較于自行探索也能提高效率,因其提供的節目制作流程是已經過多次試驗、優化的,從而能夠幫助制作方少走彎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也往往是一個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品牌。在獲得模式授權的情況下,制作方可以使用節目的品牌作為營銷的手段,在尋找節目的贊助商和廣告商,提升節目的知名度方面都大有裨益。筆者在與一些電視臺主管交流時甚至得知,一些模式的引進是在廣告商的強烈支持下進行的。
可以預見,在政策不干預的情況下,模式節目將在中國電視業占據日益重要的位置。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海外節目模式引進目前還存在著不少的誤區,這些誤區造成了很多模式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成功的節目并不多見。
誤區之一是有些電視臺不顧自身平臺的實力和特點,沒有選擇與平臺匹配的節目,從而導致效益不佳。如某電視臺拿出年度廣告收入的十分之一推出了一檔大型選秀節目,但由于平臺過于弱勢,也沒有足夠的營銷資源支撐,致使節目反響平淡,入難敷出。
誤區之二是過于急功近利,希望模式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沒有給節目和制作團隊足夠的成長空間。殊不知模式節目也像人一般,有的是屬于慢熱型的,需要逐步地累積人氣,而對制作團隊而言,模式化的操作機制需要循序漸進地學習,團隊成員之間也需要經歷磨合期才能培養出默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最大的誤區則在于操作模式節目的商業機制層面。由于引進自海外的節目模式大多規模較大,投資往往在數千萬乃至上億,對制作團隊的規模和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僅憑電視臺自身的制作力量通常難以完成,尤其對于二、三線衛視而言。因此很多節目都由民營制作公司完成,但采取的合作模式大多為陳舊的定制模式,即電視臺按照一定的預算,將節目部分或整體打包給民營制作公司。
民營公司為了保存自己的利潤,會首先截留部分預算,剩下的投資再用于節目制作。這種合作模式能較好地控制節目的成本,但卻難以對制作公司形成足夠的激勵,因為節目最終成功與否和其未形成直接的利益關系。即便是某些電視臺根據節目收視表現對制作方進行一些獎懲,也已是“秋后算賬”,無法影響已經播出的節目質量。
因此在電視臺與社會公司合作操作模式節目領域,亟需創新合作模式。去年《中國好聲音》的播出方和制作方采取了“廣告分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雙方根據收視率的情況對廣告進行分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遺憾的是,這種合作方式在當下并未成為主流,究其原因,一是很多電視臺仍然比較保守,不愿意被觸動廣告這塊核心利益。二是動輒投入數千萬制作一檔節目的制作公司數量很有限。如何突破,仍有待業界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