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摘 要]胡錦濤在2005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地推進城鎮化的發展。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對于我們穩步推進城鎮化,促進國家現代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逐步擺脫了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慢慢進入到了較快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深化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新思路,深刻揭示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實質。中國城鎮化進程既要遵循世界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適應中國的特殊的國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關鍵詞]城鎮化;中國特色;道路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7 — 0021 — 02
在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以后,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將“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與“自主創新道路”、“新興工業化道路”、“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政治發展道路”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容。城鎮化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積極推進中國城鎮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戰略之一。
城鎮化即城市化,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意識、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城市化的過程,是城市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從而引起城鄉關系轉型的過程。城鎮化道路是指實現城鎮化的動力、機制、原則和方式,解決怎樣實現城鎮化的問題。城鎮化不僅可以帶來大規?;A設施和城鎮住宅的投資需求,而且創造出了包括農村人口轉移和生活方式變革產生的巨大消費需求,也成為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勁動力。在未來的一個時期,中國逐步推進城鎮化進程,以提升城鎮化質量為戰略方向,并以體制創新為戰略保障,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模式。
一、 建國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階段
從1978年改革開放為界限,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78),這是我國城鎮化的短暫發展和停滯階段。這一階段有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950—1957年為短暫發展時期,1958—1960年為城鎮化的過渡時期,1961—1978年是城鎮化的停滯時期??傮w來看,在改革開放以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都是比較低的局面。盡管在很多認為的政策因素極大的降低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農業的現代化水平的低下和現代工業、服務業發展的不足,是制約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直接的和重要的原因。這個階段我國的城鎮化總體是處于起步階段,主要特征是徘徊、蕭條和低速。
第二階段(1978—至今),這是我國迅速推進城鎮化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我國的城鎮化呈現出了穩步推進和加速多元的特征。這一階段以1990年代中期為界限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到1990年代中期,政策意向是限制大中城市發展,主張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吸取農業剩余勞動力,使農民在不離開鄉土的基礎上實現就業。這樣一方面,農村的改革使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不斷得到提高,農業部門的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剩余,這就需要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其他部門或者行業;另一方面,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和城鎮工業、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對吸收更多的勞動力有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后期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到現在,這是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我國市場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外資企業的快速進入,我國的產業化結構迅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農業生產總值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下降,非農產業的生產總值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1990年代末期國家就明確提出了城鎮化發展的戰略,從2000年以來,我國投入更多的資金支持部分重點小城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產業的發展;2001年提出《關于促進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發展的通知》,調整鄉鎮行政區劃,開展鄉鎮撤并工作,這使布局分散和重復建設的情況得到改善。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和世界城鎮化發展的規律是基本相同的,這就有力地吸引了更多的生產要素向城市聚集,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解決就業問題、實現市場擴展、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了重要的途徑;城市接收了大量的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土地緊張的突出矛盾。當前,我國的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是大致適應的。我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骨干、小城鎮為基礎的多層次的城鎮發展體系已經基本形成,而且城市群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一些基本問題
(一)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中國經驗”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城鎮化也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是歷史的選擇,同時也體現出了“中國經驗”。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比較長的建城歷史,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城鎮化起步很晚,并且近代的城鎮化發展還很緩慢。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城鎮化的平均水平,更無法與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比。新中國成立后,現代中國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開始了。中國城鎮化將近60年的進程是十分曲折的,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取得了一些成就,同時也存在了許多的問題。但是,中國城鎮化的歷程表明,中國城鎮化既與世界城鎮化的一般規律相一致,同時又具有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特殊性,中國也已經逐步的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因此把歷史與邏輯相結合,不斷探索中國城鎮化的歷史進程,全面總結和科學概括中國城鎮化的基本經驗,由此來判定中國特色城鎮化化道路的歷史必然性,這也應該是以后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理論依據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問題不僅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理論問題。不斷探求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的特殊規律,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城鎮化的理論,以此來指導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具體實踐,這也應該是我們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同時,西方的城鎮化理論是對世界城鎮化發展一般規律的總結,而且主要是以發達國家為主要的研究依據,所以能否放映出中國的城鎮化發展規律,為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發展所應用,這還需要研究和分析?,F在更多的學者也認為世界關于城鎮化的一般規律只是部分適用于中國,關于中國城鎮化道路的理論學說還需要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具體的分析。這就要求我們結合既有的相關理論,并不斷研究出新的理論信息,這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愿意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由此來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的新的理論。
(三) 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問題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使各個地區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并不斷追求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在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建設的過程中,具體實踐中必須正確處理城鎮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與可持續發展、城鎮化與城鎮布局、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等一些問題的關系。這也是我們以后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要重視的問題。
(四) 對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大部分國家的城鎮化主要依靠市場推動,但是中國的城鎮化的特色是“政府推動”和“市場拉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國家的力量和政府行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國的城鎮化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同時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和公共政策問題。國家的制度和政府的政策都是影響中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使城鎮化健康發展,必須消除不利因素和掃清所有障礙,同時建立健全與中國城鎮化道路相適應的國家制度和政府政策,完善行政區劃設置和管理模式。改革城鄉分割的就業管理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等級制度。制度和政策對中國城鎮化的影響,制度和政策中存在的缺陷,如何建立正確地制度和政策適應于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些都需要我們以后更加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要考察這些制度和政策的現狀,還要了解這些制度和政策的效果,使我們更加明確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制度和政策問題的背景,探求更加明確的制度變革和政策優化的方向,以便建立健全適合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國家制度和政府政策。
(五)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前途問題
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一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其中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給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推動帶來了機遇,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迎來了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和新型工業化的挑戰,這也對城鎮化道路帶來了挑戰。在這些機遇和挑戰到來的時候,要走好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正確把握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前景,正確處理在城鎮化道路中遇到的問題和挫折,克服這些困難,創造中國特色城鎮化的美好前景,這都需要我們更加科學的研究和分析,解決問題,更加穩步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
三、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以解決“三農”問題為著眼點
在研究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時,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張把重心放在大城市,有的主張把重點放在發展中等城市。我們不能否認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不能取代小城市和小城鎮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發生了很大的歷史變革。這使我國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的面貌。由此,我們必須把小城鎮建設放在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視野中來研究和考慮。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時間表明,長期作為一個獨立的農村經濟社會領域來發展,這樣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經濟問題的。我國的“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又是收入問題,收入問題的核心是就業問題,而就業問題的核心又在于城鎮化落后。在現階段,我國城鎮化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逐漸優化城鄉人口分布的總體布局,為建設現代化農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并最終建設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逐步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刻理解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必然性,深化對其研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和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道路的不斷推進,我們對城鎮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入。黨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對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工作作出了具體的部署。深入認識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的重要意義、科學內涵和重點任務,積極推進城鎮化的進程,這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將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作為一個具有重要理論意義的課題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我們解決目前我們存在的矛盾和理論問題,糾正我們各種片面地認識,同時有利于促進中國特色城鎮化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們要積極推進中國城鎮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基本途徑和主要戰略。
〔參 考 文 獻〕
〔1〕費孝通,等.小城鎮、大問題〔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 京:人民出版社, 2002.
〔責任編輯:張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