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何忠國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識,以法治文化建設奠定法治國家的堅實根基。
一、法治文化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基本要素
法治文化是指從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和現實環境中生長出來,經過長期社會化過程積淀下來的,人們對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包括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內容。法治文化意味著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實踐和實現,社會活動是按照法治精神實踐的方式、過程和實現的結果。
(一)法治文化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精神支柱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與法治具有內在統一性,真正的民主離不開法治。法治為民主創造穩定運行的空間,引領民主走向理性軌道,保障民主健康發展。沒有法治及相關的意識形態建設,民主政治就無法立足,甚至會走向反面。作為意識形態的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法治文化具有規范力,可以內化為公民的個體思想,從而規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使他們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使社會形成一種有法律且被嚴格遵守的狀態。法治文化的形成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特定的文化土壤,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對政治建設具有深遠影響。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二) 法治文化是推進人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型的根本保障
法律與任何制度性的東西一樣,只有經過與之相適應的、反映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的解讀,才能為人們所理解,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才能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美國現代化問題研究專家英格爾斯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制度以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化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法治文化體現個人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實踐。從歷史上看,中國社會長期受封建統治,其后果是造成了法治基礎相對薄弱。反映在文化上,人治文化對社會的影響較為深遠。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的轉變,不僅是法律制度不斷健全的過程,也必然是人們的政治、文化觀念轉變的過程。只有形成了與現代法治要求相適應的文化觀念,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以新的觀念、道德推動法律的執行和發展,從而為法律的實施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三)法治文化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內生動力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各項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在實踐中,還存在法律實施機制某些環節的失靈,已制定的法律得不到嚴格執行,執法過程中也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其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于法治文化建設的滯后,還沒有形成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適應的法治文化環境。法治文化作為一種推動力,可以使人們在更深層次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據法治的精神推動立法和執法走向更高的階段。
二、以法治文化建設為引領推進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的目標,這就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要提高法治意識,全面普及現代法治精神,切實以法治文化引領法治建設,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一)加強法治理念教育,培養法治精神
弘揚法治文化,重在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建設的重要指針,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質為前提,法制教育應以切實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為中心目標,將法治內化為公民自愿自覺的行動,培養公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尊敬。要把法治理念貫穿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在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特別是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部門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用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法治的正確方向,把推進法治建設的過程作為學習和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過程。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干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確立和實現以憲法和法律為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確立法律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的觀念。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現代法治思想全面落實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監督等各個環節,落實到依法執政、依法治理、依法辦事的各個層面,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
(二)推進公正司法,建立公平正義的法治價值體系
英國思想家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判決比多次不公正的舉動禍害尤烈,因為后者不過是弄臟了水流,前者卻破壞了水源。”作為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在公平正義法治價值體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文化觀,必須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良法存在為前提,更要以良法的公正實施來保證。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實踐中,必須進一步強化法治政府建設和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價值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推動全社會參與,營造濃厚法治氛圍
把握法治文化建設的規律,在法治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法治文化。注重文化融合,既要繼承傳統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要大膽吸收借鑒外來先進法治文化。強化法治文化的傳播推廣,選擇百姓關注、影響力大、富有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設計并推出各種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動和法治文藝活動,讓參與者受到生動形象、潛移默化的法治熏陶。鼓勵引導支持法治文藝創作,努力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法治文化產品。發揮執法機關和專業文化團體、業余文藝團體、各級文化館站的作用,貼近實踐,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法制題材文學藝術作品創作,讓法治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以豐富生動的法治文化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不斷提升群眾的法治文化修養。建設一批傳播法治文化的主陣地,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獨特優勢,擴大法制刊物、節目、欄目的覆蓋面。抓好政府網站及有關法治專欄建設,提高信息發布質量,豐富法治文化內容,增強與群眾的交流互動,形成全社會普遍關注法治文化的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中直機關工委)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