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泉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今年4月24日,還是白居易描述的山花爛熳時節,余姚市大嵐鎮迎來了80余位中外貴賓。他們在寧波參加“海上茶路·甬為茶港”論壇后,隨即上大嵐考察,隊伍中有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一行,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專家學者和北京、上海、河北、陜西、福建及港澳人士。
考察車隊從余姚上四明山,途經梁弄,一路風光旖旎。古代四明山“其初總名天臺山”,“后割天臺,而別為四明”,山中有四窗巖,“若開戶牖,以通日月之光,故號四明。”(黃宗羲《四明山志·卷一》)晉代之后,四明山完全從天臺山析出,唐代已名聞遐邇。眾多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施肩吾、曹唐、劉長卿、皮日休、陸龜蒙等,為四明山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李白就有歌詠四明山的佳作:“四明三千里,朝起赤成霞。日出紅光散,光輝照雪崖。”
我們登上羊額嶺天險,車上有人即景吟詩:“竹海波濤接天齊,山巒疊嶂腳下低,羊額嶺頭眺望處,生態茶園萬家迷。”考察人員在姚江源頭看到與青年林相依,有200多畝茶山連片,在藍天白云、明麗陽光之下,整齊滿垅的茶樹蒼翠碧綠,上層長著嫩綠黃亮的茶芽茶葉。寧波人的母親河姚江,其源頭呈現大片茶山,晶瑩的泉水在巖石中匯成泉池,澄澈明亮。
姚江源頭立有茶仙祠,祠后有寧波最早立的第一塊《茶文化遺址·大嵐茶事碑》,寧波茶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徐杏先簡單介紹了由寧波市人民政府立碑的緣由和內容。漢仙人丹丘子告知“山中有大茗”,神異記有記敘,這是浙江茶事見諸文字的最早記錄。唐代茶圣陸羽著《茶經》,贊揚“大茗”稱“仙茗”,綿延到現在,成為當地的瀑布仙茗。隊伍中不少人拍照留作文獻資料,有人見200多字的碑文韻味十足,隨之朗讀有聲:“八百里四明以大嵐為軸,脈分舜江孝川,云繚丹山赤水,遍坡香灰土最宜植茶。漢丹丘子示‘山中有大茗,晉神異記有述,乃大嵐茶事之肇端。后人劈丘培茶,奉丹丘為茶仙,有祠焉。大嵐以盛產名蘭古稱大蘭,其茶有蘭馥奇香。四明茶事,梨洲所述備焉。逮至寧波開埠,嵐茶遂舶海外。茶業為盛,足養生民,珠曲針芒,各呈春秋。今大嵐有茶園二萬五千畝,為浙江鄉鎮之最,稱‘中國高山云霧茶之鄉,盛產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千年茶俗,百代茶韻,遂成嵐山文化一脈。天賜佳茗,神人共賞,余韻流風,繼啟后人。是為記。”
考察團中有來自日本的小泊重洋,這位日中茶藝師協會理事長、茶之學會會長面對大嵐茶園的美景,感慨系之,高興地和余姚市副市長鄭桂春合影,經上海師大副教授曹建南博士翻譯,小泊重洋說,日本最澄帶去四明山的茶樹茶籽,從海上茶路啟航地明州港傳播出去,日本茶葉源自中國。
茶仙祠的建筑具有西漢遺風。大家在茶仙祠里,圍坐在八仙桌旁,煮清泉,品仙茗,說古道今。
身處仙人品茶的地方,品嘗仙人所賜的佳茗,心中的濁氣滌凈,清心怡人,齒頰留香,簡直樂而忘返。
考察隊人士又先后到丹山赤水旅游景點、四窗巖茶葉公司和四明山書畫院。大家在四明山書畫院里參觀了陳列的書畫名家作品,認為茶與書畫結緣,歷史上不乏書畫大家,留下了茶書、茶畫名作,成為后人的收藏之寶。丹山赤水是個古村落,風景幽深,民風純樸。大家看了全為石砌的民居,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山中名木古樹群,沈姓祠堂和古井。茶文化領導人走訪世界各地,見多識廣,考察丹山赤水景點后說,茶和旅游結合,國外有的風景點上有茶園供游人采茶、炒茶、休閑,飲茶有利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六種健康飲料,以綠茶為首,其余依次為紅葡萄酒、酸奶、豆漿、骨頭湯和蘑菇湯。景點人氣旺,茶農也受益,可謂“雙贏”。
當周國富會長從調查中得知,大嵐許多茶園春茶只采一次,其后就任其荒蕪。他和一起考察的寧波茶促會會長郭正偉都說十分可惜。他說,大嵐茶葉上市偏遲,但比發酵、半發酵的茶葉采摘還是要早,品質要好,提議春茶應大批生產中低檔綠茶來打開銷路,從旁的其他專家也相應提出,如今品茶有誤導,認為茶葉越早越好,越細越妙。從前谷雨之前的鮮茶是上品,如今不僅有清明前的,還有比清明早一個多月的,誤以為茶葉以芽茶為好。其實茶葉長到一芽兩葉,日精月華,自然成熟,粗壯厚實,醇味回甘,才有茶的原汁原味,這和晚稻米比早稻米好吃的道理一樣。
鄭桂春副市長也接著說,專家們講得對,大嵐茶葉在市場上就是吃虧在誤導上。其實,大嵐茶葉出于天時地利,整體品質比別處好得多,別以為仙人吃的茶,價格昂貴,事實上,價位不高茶又好。如果說,茶香飄逸往往是文人夸大其詞,那么在四窗巖茶葉公司,則是實實在在的茶香彌漫,讓人足以享受空氣中的茶葉清香。這家公司董事長沈永樓是寧波茶文化促進會理事,在場人士為他的公司生產中低檔優質茶即興賦詩:“劉阮遇仙四窗巖,巖下茶事越千年。當今有個沈永樓,父女種茶樂人間。”
如今建設生態余姚,人們越來越向往四明山。姚江源頭千秋事,丹山赤水萬里情。4月24日那天,中央電視臺“茶鄉萬里行”攝制組在拍攝神奇大嵐紀錄片,鏡頭記錄了八百里四明腹地美麗大嵐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