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歷史,尤其是傳記。在傳記里面,你總是能看到一個似乎是無足輕重的人,最終如何擁有與眾不同的人生。傳記最吸引我的一點是,書中的人物在自己生命的初期,也就是前五十頁當中,不會知道他會在第三百頁的時候取得的成功。他們并不知道將會出現在自己面前的偉大。仔細想想這點吧,這是對你們自己未來的生活保持樂觀的一個極好理由。”
——高盛CEO貝蘭克梵
“(為什么上汽股價就是不漲?市盈率和業績不匹配?)我在來的路上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董事會對此也很重視。按理說我們業績是汽車行業最好的,市場占有率最高,但為什么股價就是漲不上去呢?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缺少故事。資本市場不是我們經營管理層能夠左右的,我們知道資本市場是一個講故事的市場,所以接下來我們會開始講故事。”
——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
“國企應分為兩類,一是以盈利為目的要參與競爭的國企,二是用以服務國計民生的國企。前者可以效仿阿拉斯加永久基金,每年為全民分紅。美國阿拉斯加州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這給當地帶來巨額收入。阿拉斯加州采取了全民每年發放紅利的方式,自1982年起,阿拉斯加居民每年都能收到幾百到千余元的紅利收入。我和當地居民談起那家公司時,居民回答稱那是我的公司,因為我有分紅。如果每個競爭行業的國企能夠讓居民收到實實在在的紅利,那么每個公民就會覺得那是我的企業。”
——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CEO凌文
“(鋼鐵)行業的冬天還沒到,現在還處在深秋,至于何時才到春天,我覺得這個時間漫長點不是壞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和進行轉型。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退出市場,當然前提是政府能夠下定決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往類似‘四萬億的刺激政策,對企業來說相當于得到了鴉片。”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
“當面臨壓力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忘掉工作對生命的意義。我們所做的企業給我們一些機會能幫助大家多去了解世界,多去實現個人的增長。所以,我建議中國的企業家不要過早退休。如果想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每五年左右,大家可以有很長的時間去進修,可以像王石一樣去學習。”
——心腹公司CEO史蒂夫
“今天誰擁有用戶的數據,誰就是贏家。比如,阿里巴巴,它擁有龐大的用戶數據,就可以創新地提供金融服務,但它又不是傳統的金融機構。”
——諾基亞CEO埃洛普
“創業的團隊精神絕不是吃吃喝喝一團和氣,那叫酒肉朋友;更不是唯唯諾諾言聽計從,那叫雇傭意識。對老大唯唯諾諾的企業,一定不會有前途。我在新東方做的最酷的事情之一,就是和俞敏洪在許多問題上的激烈爭論。”
——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
“女領導人能夠取得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是付出了極大努力,流淌過很多血汗的。對待自己的員工,就要像對家人一樣,讓他們的努力能得到回報,這樣,員工們才會愛企業,以企業為家。我曾經給員工買房子、電器、床等,在員工最需要的時候雪中送炭,培養起像親人一樣的感情。像我出差,他們經常會問,板媽,幾天沒回來,身體還好吧。就這么一句話,經常會讓我感動得流淚。”
——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麗華
“我覺得坐在辦公室,很容易忽視一些變化。一個成功的CEO,應該坦誠、開放和透明,允許公司內任何一名員工走進他的辦公室,無所顧忌地說真話。”
——摩根大通董事長兼CEO戴蒙
“真正面對誘惑的時候就是名和利,人活著就是名和利,名比利更加糾結,更加富于誘惑性。比如說(出席活動)排座位,你要排在前排、排在后排?排在主桌、副桌?別人會怎么看,你自己會怎么去感受?如果你真正把心態放正了、放平了,其實就沒有什么,坐在哪個座位有什么關系。”
——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
“《三一恨別長沙》及《三一重工遷都背后真隱情》等文章提及的2009 年、2011 年、2012 年三起‘間諜門事件均已在不同程度上進入司法程序,獨立董事尊重相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及法院對三起事件已查明的事實;《三一恨別長沙》中提及的梁某被綁架、被海關稽查事件均與中聯重科無關。”
——中聯重科獨立董事聲明(獨立董事委托湖南天地人律師事務所、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共同就相關媒體報道中涉及中聯重科的內容進行了調查)
“我認為放權(給職業經理人)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制度包括機制建立起來。今天民營企業有一個問題,放權但缺少監督。當放權缺少監督的時候才會出問題。所以我認為一邊建立制度,不斷地去放權,然后加強監督和評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九牧王董事長林聰穎
“廣告其實是一個投資。它在消費者大腦里邊,是對消費者大腦做的一項投資。如果廣告語老變,一年兩年就變個廣告語,那前面的積累就全丟掉了。廣告,最怕就是打一段時間就換,廣告語能不變就盡量不要變。”
——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
民企大佬談交接班
“他們(馬云、史玉柱)年紀不大就退休了,我還早呢,還不會退休。我現在還是早上起來到公司食堂吃早飯,大概7點不到就在公司了,晚上11點半以后回家,有時候太晚了就不回家,睡在辦公室里,中午要睡1個小時。我感覺自己身體很好,還沒感覺老,心態比較好吧。我現在和她(女兒宗馥莉)也很難交流。她從美國讀書回來,想法不一樣,接受的文化也不一樣。她現在管她的,有問題才會找我,她想做什么新東西,我都會放手讓她做。她比我都硬,但現在慢慢好起來了。她是美國思維,總是認為,老板就是老板,員工就是員工,但在中國做企業還是要以人為本,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劉暢接班并非偶然,而是經過了很多的前期準備工作。讓一批年輕的干部、專業的干部、有活力的干部走到一線,而這樣的目標在去年我們就定下來了,五年以前我們就制定了這樣的逐步實施的目標,十年前我們已開始做準備。”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
“不是每個企業家的孩子都可以接班,一定要條件成熟、眾望所歸才行,這是個小概率事件。如何保證這個小概率事件在我的公司成為確實的事情?下一代接班人不僅要足夠聰明,還要對行業足夠了解與熱愛,最重要的是眾望所歸。我們公司有一個民意評選,對團隊接班人進行科學、制度性的考核,這樣的考核可避免決策者強行把不稱職的接班人放在崗位上。”
——四川科倫藥業董事長劉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