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恒
所謂“體外公司”對母體公司利益傷害的問題,其根源與實質是母體公司內部的部分利益相關人(個人與小集團),為追求更大的自身私利而侵害公司其他利益相關人(其他股東、公司員工等)的問題。這種施加侵害行為的內部“利益相關人”,通常是公司的重要股東(個人與群體)、高級管理人員、技術骨干等核心人員。如果沒有這種內部人的主動施為與勾結,也就很難存在這種“體外公司”侵害母體公司利益的行為,這是認識這一問題的本質與關鍵。
就利益流向而言,“體外公司”對母體公司的侵害,從表象來看,“體內”與“體外”公司是兩個基本的利益對立體。而在母體公司內部,不同類別的利益主體又常常表現出利益的不一致性,這種不一致涉及公司組織契約關系中的對立統一關系。比如所有者之間大股東與中小股東、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對立統一,公司所有者與高級管理者之間委托-代理關系中的對立統一,股東、管理者與普通員工之間的對立統一,等等。
要杜絕與治理“體外公司”侵害母體公司利益的行為,就需要找出“體內公司”內部獲益的利益相關人,從主觀動機與客觀條件兩個方面,阻斷其與內外部的非正常利益關系鏈條,這是治理這一問題的關鍵。解決的途徑應該是從優化公司治理機制、規范公司經營行為、強化內外部監管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施治。
首先在公司治理方面,需要完善與強化相應的激勵與約束監督機制。從主觀動機角度考察,我們需要分析,母公司內部的部分利益相關人作為公司股東或者員工,維護本公司利益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根本,為什么不安心做好企業而存在向外轉移利益的動機?是不是因為公司內部人無法充分分享公司業績成長,才產生向外部輸送利益進行謀利的動機?如果存在這一問題,則需要進行機制的優化設計,將內部人利益更緊密、更有效地與公司自身發展與成長綁定,讓公司內部人能夠分享公司成長的成果。
當然,緣于不同類別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人性的貪婪,即便個人利益與公司發展一致,一些人也可能會因為更大的外部利益誘惑引而產生向外輸送利益圖謀更大私利的動機。現實中,多有大股東對母體公司進行利益侵害的行為,此時就需要完善與強化相應的約束機制,包括建立與切實履行董事會決策機制,有效發揮監事會以及獨立董事的監督作用,發揮內部審計、稽核等職能部門的監督作用,對公司管理者進行約束以防范受托人道德風險等。在外部,需要有效發揮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以及工商、稅務、國資等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及時發現與制止這種利益侵害行為(侵害行為的實施從主觀動機產生到真實發生是需要有一系列的客觀條件的,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本身就說明約束監管力度不夠)。
其次,應當規范公司具體的經營行為。就形式而言,母體公司對“體外公司”的利益輸送行為,通常是通過二者之間的關聯交易進行的,因此規范公司經營行為、尤其是關聯交易行為,是發現、約束與杜絕這一利益侵害行為的直接途徑。對于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行為,目前已經有大量的法律法規依據可以援引。
最后,強化監管應當與嚴厲處罰相結合。這種處罰應當包括對內部實施利益侵害行為責任人的處罰,也包括對監管不力的相關責任人如公司內部監管機構的責任人、外部的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公司、律師事務所、投行保薦人與盡職調查責任人等的處罰,以及政府的相關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的處罰,等等。嚴加處罰才能對“體外公司”侵害母體公司這種行為保持威懾,最終杜絕此類事件發生。而實際上,只要認識到位,優化機制,最主要的是相關部門切實履行好各自的監管職責,在現行的法律、法規框架之內,嚴控與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其實是并不存在太多困難的。